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法律浅析

2024-12-16成云卿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11期

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犯罪现象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深入理解和分析犯罪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因素变得尤为重要。犯罪分层理论揭示了不同犯罪类型、犯罪者背景以及犯罪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现有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应对犯罪尤其是轻微犯罪时面临着一些挑战。法律规范的不完善、治理手段的单一性以及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不足,都限制了社会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精准和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犯罪分层与微罪独立的关系

(一)犯罪分层的意义

犯罪分层,即在犯罪研究中对不同犯罪行为或个体进行深入分析、分类与层次划分,旨在全面剖析犯罪现象及其深层的社会因素。我国社会历经广泛变迁,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犯罪行为也展现出多样化、层次化的特征。城乡、区域发展差异以及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均对犯罪类型和频率有所影响。因此,对犯罪行为进行分层研究能够更加准确洞悉不同社会群体的犯罪模式,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精准的预控措施。其中,犯罪类型如财产、暴力和毒品犯罪等每种类型受不同社会因素影响,分层分析有助于揭示犯罪机制。犯罪人群考虑到个体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水平和年龄,如青少年与老年人犯罪特征和预防对策的差异,这要求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分析。犯罪地区的犯罪情况迥异,分层分析可揭示各地犯罪特点及成因,为地区性治理提供支撑。此外,该研究不仅限于理论探讨,更强调实际应用。在犯罪预防中,该研究可帮助我们识别高风险区域和人群,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安管理的科学性和效能。

(二)微罪独立与犯罪分层的关系辨析

在犯罪分层理论的研究中,微罪独立与犯罪分层之间的关联显得尤为重要。微罪独立指的是某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尽管在法律上被定义为轻微,但它们在社会中可能展现出独特的犯罪模式和影响。这些行为在犯罪严重性上或许并不显著,然而在犯罪结构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犯罪分层理论将犯罪行为细致地分类,并依据特定标准进行层次化剖析。这一理论不仅涵盖了犯罪类型,如财产犯罪、暴力犯罪等,还深入探究了犯罪者的背景、犯罪环境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通过对不同层次犯罪行为的分析,犯罪分层理论有助于揭示犯罪现象的复杂性,展现犯罪行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层次犯罪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罪独立作为犯罪现象的一种,强调了轻微犯罪在整个犯罪结构中的独特作用。尽管微罪在严重性上不及重大犯罪,但其特性为犯罪分层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视角。通过对微罪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多层次、多维度特质,从而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犯罪治理策略。

二、现有社会治理体系需要完善之处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微罪治理规范不足

当前,法律体系在应对轻微犯罪方面存在规范不足、条文滞后以及执行困难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现行法律法规主要聚焦于严重犯罪,对微罪的定义、分类、处罚标准等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在处理轻微犯罪时,法律法规常常仅停留在宽泛的原则性规定,缺乏细致的分类与量刑指导,导致执法机构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不统一和标准不明确的问题。这不仅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也使得微罪治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影响对社会公众产生应有的震慑和引导作用。

(二)治理手段单一,缺乏多元化与创新性

现行治理体系在手段和方法上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刑罚和行政处罚,缺少预防性、教育性和修复性的治理措施,无法有效应对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尤其在应对微罪行为时,当前的治理方式更多的是注重短期内的处罚和打击,而忽视对犯罪根源的剖析与矫治。这种重打击、轻教育的模式,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会资源来创新治理手段,使得治理措施僵化且缺乏实效。例如,面对轻微犯罪,现有体系多采取拘留、罚款等简单的处罚措施,未能针对不同犯罪行为的特殊性实施精准化、个性化的治理策略。这种治理模式不仅忽视了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经济、心理因素,也无法满足不同犯罪群体的矫正需求。

(三)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不足,协同治理机制较弱

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参与,然而当前治理体系在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同治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社会治理未能形成合力。在制度层面,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尚不成熟。同时,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在参与治理时尚未明确职责定位和获得充足的资源支持,使得基层单位参与治理的主动性和效果不太理想。少数基层单位对轻微犯罪的预防工作流于形式,未能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防控措施,居民与执法部门的互动不足,信息反馈存在滞后性。协同治理机制的薄弱,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广泛性、持续性和深度,从而影响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

三、从犯罪分层到微罪独立治理体系

完善路径

(一)立法层面的推进

在从犯罪分层到微罪独立的治理体系过程中,立法层面的革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立法工作不仅为治理体系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石,还明确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权责,保障治理措施的高效执行。

其首要任务是制定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体系在处理犯罪时更多地聚焦于重大犯罪,而对微罪的处理则显得不够充分。为妥善应对微罪挑战,我们应对现有法律框架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契合犯罪分层的新形势。这些法律法规需清晰界定微罪的定义、分类及处理标准,为轻微犯罪的处理提供确凿的法律支撑。同时,管理部门还应详尽规定微罪处理的流程与方法,以确保所有治理行动均合法、有效。例如,管理部门可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详细规定轻微犯罪的处理步骤,并阐明行政处罚与教育矫正的具体应用范围,从而为微罪治理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修订法律时,我们还应将犯罪分层理论融入其中,使法律体系能够覆盖各类犯罪行为。具体而言,我们应借鉴犯罪分层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不同犯罪行为进行细致的法律归类,进而制定出既具针对性又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实现精准打击,从而大幅提升法律的实际效能。不同层级政府承担着各异的角色与任务,这需要通过立法精确界定其权责范围。立法机关应详尽规定各级政府在微罪治理中的具体工作内容,诸如信息共享机制、数据统计责任以及政策执行要求等,从而保障各级政府间的高效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二)司法层面的配合

在重构从犯罪分层到微罪独立的治理体系过程中,司法层面的紧密配合不可或缺。司法系统需积极适应新的治理体系,并在信息共享与快速响应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以保障新法规与治理策略的高效执行,进而提升整体治理效果。

为适应这一变革,对司法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犯罪分层与微罪独立治理体系的引入,要求司法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理解新的法律框架与治理模式。培训应着重讲解新法规内容、微罪独立性的具体体现及其处理方式,同时深入探讨犯罪分层的理论与实践。

在培训过程中,司法人员应特别关注对新型与隐蔽犯罪的识别和应对能力。鉴于微罪案件往往具有隐蔽和复杂的特性,培训需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战等方式,帮助司法人员熟悉并掌握各类微罪案件的处理策略,从而提升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此外,管理部门应构建信息共享与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司法系统的工作效率,确保案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通过打造跨部门的信息交互平台,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等部门能实时互通案件信息,从而实现对微罪案件的迅速应对和有效审判。此举不仅提升案件处理的透明度,还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消除信息壁垒。

(三)社会层面的参与

社区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基层组织,因此在微罪预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社区可以策划并组织各类讲座、宣传活动以及培训班,从而提升居民对微罪行为及其预防措施的认知水平。例如,社区可以组建专职的治安巡逻队伍,与警方紧密协作,开展常态化的巡逻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与制止轻微犯罪行为。同时,建立健全的投诉与反馈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将鼓励居民积极举报可疑行为,并对微罪问题作出迅速而有效的响应。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微罪预防工作中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学校应当全面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工作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追求,更应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学校还需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介入处理可能存在的微罪行为(如校园欺凌、轻微盗窃等)。通过与社区、家长等多方的紧密合作,有望构筑起全方位、无死角的关怀与支持体系,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遏制微罪行为的发生。同时,政府应积极扶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投身其中,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结语

本文探讨了犯罪分层与微罪独立的关系,强调了在社会治理中对犯罪行为进行细致分类的重要性。通过对犯罪行为的层次化分析,管理部门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和应对不同社会群体中的犯罪模式,制定更为有效的预防和治理策略。同时,本文指出了当前社会治理体系在处理轻微犯罪时存在的不足。通过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社会层面的全面协作,微罪治理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得到有效结合,为提高社会的安全性与公正性铺就坚实的道路,这不仅是对现有社会治理体系的深化与完善,更对未来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新时代微罪治理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022SJYB2038)”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