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路径
2024-12-15周健
[摘要]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部分高中班主任仍面临着道德教育难以有效实施的挑战,具体表现为德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及未能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等。为应对上述挑战,文章从创设班级文化环境、发挥环境德育作用、实施榜样示范引领、提升德育渗透效果四个方面,对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高中班主任提供实用的德育渗透路径,助力其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渗透路径;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既有知识技能又具备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高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引导。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德育有效融入班级管理之中,如何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路径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和学生道德素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创设班级文化环境,发挥场域德育作用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中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还需注重学生德育的全面渗透,而创设富有德育内涵的班级文化环境,成为德育渗透的重要抓手。班级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通过视觉、听觉、行为等多重感官的综合影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情感态度,从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层面来看,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需要以德育目标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等德育内容融入班级文化的各个层面。班级文化不仅包括教室布置、学习环境,还涵盖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以及师生互动模式等方面,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多维的德育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班主任在创设班级文化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因素,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设班级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环境德育的作用。一方面,应注重教室环境的布置。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行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张贴富有德育内涵的标语、图画和学生作品,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墙面设置“道德长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可以设置“班级荣誉墙”,展示班级和学生个人的优秀表现,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更高的目标;还可以开辟“心灵寄语”板块,鼓励学生写下对未来的憧憬或是给彼此的鼓励话语,营造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些具体的环境布置,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接受正面信息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以制度促德育。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还体现了班级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鉴于此,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制定一套符合班级实际情况的班级公约或班级规章制度。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什么是应当避免的行为,从而在班级管理制度建设中渗透德育理念。制度的执行过程中,班主任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此外,师生关系的和谐与互动也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和谐、信任的班级氛围,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班主任应当以平等、尊重、关爱的态度与学生相处,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变化。同时,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学生正向引导与支持,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总之,创设班级文化环境以发挥环境德育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布置教室环境、制定管理制度和维护师生关系等,班主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立足榜样示范引领,提升德育渗透效果
榜样示范是一种具有极高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德育方式。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往往通过观察、模仿和内化他人的行为来塑造自身的行为规范。在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其在真实情境中看到这些德育原则的具体应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自觉践行德育要求。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基于此,班主任首先应当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作风、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等方面做到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形象。同时,班主任应注重自身修养,通过学习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使自己在学生眼中成为值得信赖和尊敬的人生导师。
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优异或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易成为其他学生学习、效仿的对象。基于此,班主任可以通过表彰优秀学生、分享优秀事迹、组织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鼓励学生向这些同伴榜样学习。在此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明确榜样的选择标准和类型。优秀的榜样不仅要在学习成绩上表现突出,更要在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团队合作等方面起到表率作用。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榜样的选拔和示范:一是选拔在学业上有突出表现且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成为班级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自我管理方面的榜样;二是选拔在道德品质上表现优异、乐于助人的学生,这些学生能够在班级中起到团结友爱、互助互信的作用;三是选择在艺术、体育等特长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通过这些榜样来引导其他学生多方面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树立和宣传这些同伴榜样,班主任可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使整个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与此同时,班主任还需将榜样示范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做到榜样教育的系统化和常态化。在班级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根据学校的德育计划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榜样示范方案,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步落实。例如,在学期初,班主任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类型的“德育之星”评选活动;在学期中,可以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号、德育平台等新媒体手段及时展示和宣传榜样学生的事迹;在学期末,可以通过总结评比,进一步扩大榜样的示范效应,并激励更多的学生以这些榜样为目标。此外,应当善于利用校外先进人物、历史人物或社会名人等社会榜样的力量。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榜样人物的纪录片,邀请优秀校友或社会贤达到班级开展讲座,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榜样,从而使其更直观、更深入地感受榜样的精神力量。通过外部榜样的引导,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还能有效弥补单一榜样的不足,使学生在多元的榜样示范中受到全方位的道德熏陶。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通过实施榜样示范引领,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渗透效果,还能够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崇高道德修养的新时代青年。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深化德育情境体验
立德树人背景下进行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应当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德育的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领会德育的实质。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依赖理论灌输,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传递德育知识,但缺乏情感共鸣,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而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环保行动等,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德育的意义与价值。这种体验式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还能够通过实际参与和感受,促进其将德育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要有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班主任首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德育目标,科学设计和选择实践主题。这些主题应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环保、敬老爱老、公益服务等,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意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需注重多样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例如,在环保主题实践活动中,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垃圾分类宣传、河道清理等实际行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逐步养成环保意识;在敬老爱老主题活动中,安排学生去养老院进行慰问活动,通过与老年人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在公益服务方面,则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为贫困地区募捐书籍、衣物等活动中,使其学会关爱他人和珍惜资源。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内在认同。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班主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策划和组织活动,通过民主讨论、分工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集体决策和团队协作的意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还能够使其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此外,班主任还应当注重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环节,通过集体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通过这种反思性学习,学生能够将实践中的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并进一步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班主任应当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肯定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和成果,并通过表彰、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践行德育理念。
四、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培养自主育德能力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班级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班主任可以采取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管理方式,通过实施民主管理制度将部分班级管理权限下放给学生,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合理分配资源、制定规则以及解决冲突,从而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还能够提高班级的整体凝聚力和组织效能。
具体来说,班主任可以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作为民主管理的基础,该委员会由学生代表通过民主选举或自我推荐的方式产生,负责班级日常事务的讨论与决策。与此同时,制定清晰的职责分工,使委员会成员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例如,班级管理委员会可以设立学习部、生活部、文体部等不同部门,每个部门负责相应的领域,如学习部负责组织学习小组、监督学习纪律,生活部负责班级卫生、环境布置,文体部负责策划文体活动等。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班级整体的凝聚力和组织效能,实现教育目标与德育渗透的有效结合。此外,班主任应鼓励班级管理委员会自主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班级辩论赛、民主评议、班级规章制度制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倾听他人、尊重他人,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为进一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班主任可以设立班长轮值制度,让班内学生轮流担任班级的临时负责人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如组织班级活动、协调同学之间的矛盾等。在每次轮值后,班主任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总结,评价临时班长的表现,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并在反馈中不断改进。此外,为确保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班主任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定期评价班级管理委员会和各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班主任可以设立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到位的学生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还能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渗透,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升班级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德育工作的内涵与形式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使班主任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需求,共同营造一种更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孙亚萍.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能力提升与班级管理方式创新探微[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190-192.
[2]桑杰草.探讨如何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J].知识文库,2023(08):83-85.
[3]蔡凤敏.立德树人以德促教——探讨高中班主任管理艺术[J].试题与研究,2024(09):129-131.
[4]尹爱芳,彭学彬.德育视角下的班主任班级管理路径探索[J].学周刊,2024(23):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