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探析

2024-12-15贾晨

中小学班主任 2024年21期

[摘要]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促进教育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基于“双减”政策,本研究从落实“双减”思想,创新班级管理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管理;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三个方面,对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思路展开分析,以期为班主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双减”政策;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方式

“双减”政策是国家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而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并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的压力。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小学班主任肩负着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一方面,班主任需要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对“双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思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一、落实“双减”思想,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小学阶段,班主任管理工作需紧跟“双减”政策导向以创新班级管理方式。这一环节分为教育管理和日常管理两个方面,教育管理是指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日常管理则是指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一)教育管理——优化课程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教育管理方面,班主任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优化课程设计的核心在于精简课程内容和重塑教学结构,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从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系统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简课程内容是优化课程设计的第一步。传统的课程安排往往涵盖了大量的知识点,导致学生在课后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复习和巩固。根据“双减”政策要求,班主任需要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剔除与学生核心能力发展关系不大的知识点,确保课程内容精练、有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最重要的知识。

优化课程结构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策略。班主任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课程时长和课时分配来确保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避免过度填充课程内容。例如,在制订课程计划时,班主任可以将学期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集中讲解一个核心主题,使得课程内容更加条理清晰。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合理安排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助力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这种结构化的课程安排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减少对额外学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应探索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式学习和翻转课堂,以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实效性。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讨和解决,班主任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数学课上,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个“生活中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并计算家庭日常开支,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学概念;翻转课堂则重新定义了课堂时间的使用方式,将传统课堂的“班主任讲授—学生听讲”模式转变为“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深入探讨和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

在优化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定期与家长沟通分享课程设计的优化策略和实施效果,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本向家长介绍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改进,并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例如,班主任可以建议家长在家庭作业的辅导中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过程,而不是仅仅追求作业的完成量。通过家校合作,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这种深度优化的课程设计不仅符合政策的目标,也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参与和全面成长。

(二)日常管理——强化民主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在“双减”政策下,班主任需要转变以往以班主任为主导的管理思路,将重心放在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责任感上。民主管理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感受到责任和成就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班会的形式建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规则,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在班会中,班主任引导学生发表意见,共同商定班级规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对规则有认同感。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被尊重,也能让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其次,班主任可以通过设立学生管理岗位来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管理工作。例如,可以设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由活动组织岗、纪律监督岗、卫生管理岗等组成,每个岗位由学生轮流担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体验管理责任。其中,活动组织岗负责策划和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纪律监督岗负责监督班级纪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公正性;卫生管理岗负责班级卫生维护,培养学生的细致和耐心。通过这样的设置,学生不仅能在具体的岗位职责中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得成就感。

起初,班主任需提供必要的指导,随后逐渐放手,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自主管理,提升自身能力。其间,班主任应定期组织会议,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并及时给出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改进。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可引入民主评议机制,让学生对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评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参与到管理过程中,还能促使他们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一机制也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窗口,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进而适时调整管理策略,更好地满足班级管理的需求。最终,通过设立学生管理岗位的方式,班主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还能够促进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管理技能,提升领导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帮助他们在“双减”政策环境下更加稳健地成长与发展。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管理

(一)循证调研——全面把握学情,知晓学生差异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发展潜力都存在着差异,传统的一刀切式教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基于此,班主任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班级管理和教学方案,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是实现“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首先要通过观察、测试以及与家长的沟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心理需求。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获取关于学生学业表现的直接信息;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以及家长的教育理念;通过问卷调查、一对一谈话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二)因材管理——制定个性方案动态调适差异策略

在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班主任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和管理方案。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课外活动和拓展学习任务,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提升其潜力。相对而言,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班主任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支持,比如设立课后辅导时间、组织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逐步提升成绩;对于具有特殊兴趣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兴趣小组或项目,增强其参与感和成就感,从而提升学习动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仅涉及学术层面,还包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求。基于此,班主任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情感需求,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以及对学习的态度,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教育工作具有动态性,学生的需求和情况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班主任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的自我反思和学生反馈,了解管理措施的实际效果,当发现某些管理措施对特定学生效果不佳时,班主任应及时进行策略调整,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支持。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小学班主任通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管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助力学生在一个愉快和充实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三、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一)融洽集体——倾听学生呼声,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的角色越发关键,既要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又要注重他们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班主任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班级纪律、学业进展以及同伴间的协作等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强化集体意识不仅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还能促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规则,提升自我管理水平。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班主任需要通过频繁的互动与细致的关怀来构建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桥梁。例如,在每周班会中预留十分钟的自由交流时间,倾听学生关于学习和生活的烦恼与需求,这样的一对一交流不仅能让班主任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内心世界,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支持,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此外,班主任在处理班级日常事务时须秉持公正无私的原则,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应一视同仁,以此塑造出一个公平正义的班级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平等的地位。当遇到学生间的纠纷时,班主任应当以中立客观的态度介入,教导学生如何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探索解决冲突的方法。如此一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更能在班级内部营造出一种和谐共生的良好气氛。

(二)问题导向——优选班会主题,强化学生活动体验

班主任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例如,针对班级中普遍存在的纪律问题,可以设置“文明课堂,规范行为”作为班会主题。在班会前,班主任应精心准备班会内容,便于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在班会过程中,班主任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集体讨论,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为使主题班会活动更加有效,班主任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例如,让学生扮演“班级小干部”,模拟解决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使其在角色体验中领悟管理与被管理的双重角色,进一步理解班级规则的意义。此外,在主题班会活动中,班主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沟通能力,可以设计“假如我是班主任”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站在班主任的角度思考班级管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班主任工作的不易,还能促进学生对班级管理规则的自觉遵守。综上所述,班主任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不仅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成效,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让小学班主任的角色更加多元,其职责不再局限于学业管理,还需深入到心理辅导和家庭沟通等多个层面,全方位支持学生的成长。这一变化促使班主任要持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强化创新管理意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助力小学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玉翠.基于家校合作的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15):98-100.

[2]张永静.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1):184-186.

[3]高凌波,吕丕宝.优化班级管理做好“三全”育人——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究[J].华夏教师,2024(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