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一路向前
2024-12-14北极星
一条虫给予的灵感
19世纪初,工程师布鲁诺尔想在泰晤士河下建一条隧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船蠕虫,又叫船蛆。这是一种蛤类,头上有锯齿状利齿的壳,能够轻易啃开木头得以钻进去。为避免木头受潮后膨胀挤压其生活空间,甚至压扁那柔软的身躯,它分泌了一种黏稠物质,硬化后形成一个“圆柱体”屏障,可防止挖出的生存通道坍塌。柔软的船蛆就像蜗牛背上了保护壳一样。布鲁诺尔受其启发,提出盾构掘进隧道原理,设计出手掘式盾构机的雏形。
盾构机是密封式的金属圆柱体,全名为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用于隧道施工的机械设备,它内含刀盘系统、拼装机、输送系统、液压系统和导向系统等数个独立单元,流水线作业,被冠为“工程机械之王”,江湖上又称它为“地下航母”。
目前,盾构机有三种型号。刀盘直径小于8米的盾构机称为“小型盾构机”;刀盘直径大于等于8米而小于14米的盾构机称为“大直径盾构机”;刀盘直径大于等于14米的盾构机称为“超大直径盾构机”。
中国“破壁者”的逆袭
从19世纪初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问世,到20世纪90年代,近两百年间,中国连小型盾构机都无法制造。当时基建工程建设所需的大直径、超大直径盾构机几乎完全依赖国外进口。
没有机器,没有技术,没有专门人才,中国只能花天价“求”着出口国供应盾构机。那些购置回来的盾构机老是出问题,工程项目也因此常常被耽搁。每次盾构机坏了只能请外国维修人员来修,且在外国维修人员维修期间严禁中国人靠近检修地点,更不能了解维修过程。同时还须支付高额的维修费用。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盾构机技术在那个时候卡住了我们的脖子。曾用算盘“拨”出原子弹、核潜艇等国之重器,突破西方科技封锁的倔强“愚公”们怎么可能会屈服?他们默默许下一个愿望:再苦、再难都要把这项“卡脖子”的盾构机核心技术啃下来。
2002年,中国将盾构机研究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专项计划,这条自主研发之路一走就是十多年,从无到有,从进口到出口,从基础版到“世界首创”。
2008年,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机“中铁一号”成功应用。自此,我们一寸又一寸地挣断人为加之于身的技术枷锁。
2011年,中国首台超大直径泥水气压平衡复合式盾构机“天和号”及“天和一号”成功研发。大型和超大型盾构机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窘境被撕开一个大口子,完全自主研发的曙光即将到来。
2013年,中国研制出世界最大的矩形盾构机,国产异形盾构机开始走向海外。
2015年,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铁路大直径盾构机问世。短短三年后,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成功下线,出口海外,广受欢迎。全球首创马蹄形断面盾构机也研制成功,自主创新不再是口号。
2022年,首台会“爬陡坡”的硬岩隧道掘进机“永宁号”面世,是对2015年研制出的硬岩掘进机的更新换代,性能更优秀,应用领域更广泛。
物美价廉、能转弯、能爬坡、人工智能化的“创新”盾构机一一问世,且占据全球市场70%的份额。国产盾构机的设计制造和技术也已步入世界先进领域,个别机型还是独占鳌头般的存在。
这一路走来,中国的盾构机技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完成了从技术输入国到技术输出国的转变,是中国科技实力崛起的最好证明。
巨无霸工作的名场面
盾构机是一种动辄数百米长、几层楼高、上千吨重的巨无霸设备,这么大的设备是如何挖掘隧道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它的工作过程吧。
隧道工程开始前,工程师先勘测好地质情况,规划好线路,并在起挖点建好基坑。为防止基坑坍塌,需要用灌注桩支护,即“打桩”。打桩就是在基坑面上钻出深孔,然后将混凝土灌进去。待混凝土自然凝固后,就变成了盾构机钻入地底世界的始挖井和地面“遮风挡雨”的落脚点。在工程师的指挥下,盾构机心无旁骛地向前冲,它能挖出一条条宽敞又坚固的通道。
为了方便运输,工人会将十几米高、几百吨重的巨无霸盾构机的圆形刀盘和外壳及其他构件拆开,小零件坐大卡车出发,盾体外壳钢板、刀盘等大零件坐邮轮。盾构机零部件通过起重机抓取,穿过工作井,到达地下施工现场后,再分块组装拼接起来,形成数个独立的工作单元。
当盾构机张开“血盆大口”,马力十足地开始工作时,圆柱体外壳用以作隧道挖掘时的强有力的临时支撑结构,有力抵挡地下水压和周围土层的压力。刀盘口上镶嵌着高速旋转的滚轮,往前转动推进的过程中能够“咬”断硬岩石,“嚼”成碎石块。刀盘边缘有一圈像牙齿一样的锋利刀头帮助切削大石头,让钻头工作得更轻松些。整个头部机身背后的液压千斤顶还能给予钻头千万吨的反推力,推动盾构机向前掘进,直至隧道到达预期深度。
刀盘上的钢牙有很多种,就像门牙切割食物,犬齿撕裂,磨牙研磨,分门别类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盾构机常配备的有先行刀、仿形刀、切削刀、滚刃和撕裂刀等。此外,盾构机还时不时往岩石层里吐上几口“泡沫剂”,帮助疏松岩层,使得刀盘上的上百颗“牙齿”损耗小一些。毕竟换一颗“牙齿”可太难了,费时又费钱。
随着刀盘的转动,盾构机将大部分掉落缝隙的岩土吞进大大的肚子里,通过悬挂在隧道拱顶上的匀速移动的“流水线”传送带传输,最后运送到渣土仓。小部分则被盾构机团起挤压到隧道内壁。掘进阶段的全过程中,为了凝实隧道面环段和岩石之间的缝隙,固定岩土层,平衡两侧压力,盾构机会吐出快速固化砂浆和膨润土填充。
盾构机每前进1.5米就会自动拼装预制的混凝土管片,这些管片直接组成了隧道内壁,管片与管片间的拼接处还必须喷上灰浆填充,这样可以保证隧道后期的水密性。整个管片拼接过程非常先进,由盾构机自动完成。可以说有了盾构机这种机械怪兽,一台大型机械从隧道穿过去,一条隧道就成型了。
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为一体,涉及地质、土木、机械、液压等多门学科技术,有两万多个零部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本世纪初,我国开始盾构机的自主研发,制造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产品。现在中国盾构机家族系列越来越丰富,不仅有圆形盾构机,还有马蹄形盾构机、U形盾构机、上下组合式矩形盾构机、左右组合式矩形盾构机,直径从1米以下到15米,尺寸齐全。如今,中国的盾构机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全球盾构机技术的领先者,从曾经受制于欧美国家,到如今成功逆袭。
这逆袭再次展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荣光|盾构机的应用与未来设想
盾构机的应用
盾构机主要应用于城市地铁、管网、铁路等工程建设,也应用于水务、矿山、电站的建设。陆地竖井掘进,港珠澳大桥等海底隧道的挖掘都需要盾构机。“龙源号”矿用硬岩盾构机大幅提升矿山掘进效率。“紫薇号”硬岩盾构机实现超小转弯在抽蓄工程中的应用,完成了衢江抽水蓄能电站排水洞及排水廊道掘进任务。
盾构机未来发展的设想
无人化、智能化应用。随着全智能化管片拼装系统、智慧化远程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一一突破,相信不久的将来必会彻底实现无人值守,智能自主掘进、自主拼装,将人从危险施工场所和控制设备中解放出来。
机型多样化和整体小型化。为了满足不同地层和断面的需求,目前整体结构的盾构机将会参考台式电脑、手提电脑、掌上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使其巨型结构部分化、轻量化,降低生产成本和损耗成本,方便运输和组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