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飞天化玉娥
2024-12-14扬琴
梦想|上九天揽月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举杯邀明月”的豪情,再到“月下思故乡”的情怀,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中国人的浪漫梦想。可从蓝色星球到一轮明月,有着38万多公里的漫长旅程,古人要想实现探月梦想几无可能。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已进行6次探月飞行,成功实现了对月球的“绕、落、回”等目标,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沧海桑田,“嫦娥奔月”将穿透神话飞抵现实;仰望千年,古人的逐月梦想终会如愿以偿。

举头望明月,许多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嫦娥奔月”的传说。作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广的神话之一,它是很多人儿时床边的温馨故事,寄托着人们对月亮的好奇和神往。
“嫦娥奔月”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商代的巫卜书《归藏》,后在汉代《淮南子》里有着详细阐述:英雄后羿为救民射落九个太阳后,向西王母求得长生不老药。未承想,此药被其妻姮娥(嫦娥)盗食,后升天奔入月亮中,成为月精(月宫仙子)。
即使跨越千年,这一传说依旧鲜活地流传于民间,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灵感和想象,写下了不少与嫦娥有关的诗句,比如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的“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辛弃疾的“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等等,丰富了文学的空间和想象。

我国的古代神话,大多起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探索。月球,作为夜空中人类肉眼可见的最亮星辰,令人心驰神往。“嫦娥奔月”的传说,不仅寄托了古人对太空的无限遐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月球奥秘的愿望。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亮与大海潮汐的神秘关系。在《论衡·书虚》一文中,东汉的王充这样写道:“涛之起也,随月盛衰。”我国的阴历历法,就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创制而成,用以指导人们的农耕与生活。古代的天文学家们还发现了月球自转的规律,精确计算了月食周期,揭示了月亮反射太阳光的科学原理等。
神话与科学的交织,赋予“嫦娥奔月”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丰富了古人对深邃太空的美好想象,也是现代科学探索的起点。如今,随着我国探月工程不断实施,这一古老传说正逐步成为现实: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我国航天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古人登天揽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