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动,我动
2024-12-14岁岁
梦想|移山不再依靠天帝
大禹身执耒臿奔于岷江治水,李冰父子用钢钎、锤子和十字锹开凿离堆建造都江堰,愚公的儿孙用箕畚运土至渤海之滨。这些工具虽简陋,但它们创造了伟大的工程,凝聚了伟大的精神。这些工程见证了先辈们的智慧,伟大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坚持不懈,开拓创新。
《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愚公移山的精神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而世代相传。绵延至今的愚公子孙们今天劈山开路的工具,已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巨型盾构机。
盾构机的惊艳登场,让我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了飞升。它火速成为挖掘河底、山体、海底等隧道的专用工程机械。它像钢铁蚯蚓,也像遁地入海的蛟龙,逢山开路,遇水通衢。因为它,人们不需要挖开地面、堵截对抗河水和海流,甚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岁月不负愚公,移山不再依靠天帝,新时代后人让移山变得轻松。
在战国时期,有太行、王屋两座巍峨的大山,如巨龙般横卧村前,将村子与外界阻隔起来。村里有个叫愚公的人,快90岁了,因被太行、王屋山堵住而深感苦恼。
耄耋之年的愚公不服输,他冒出了一个在当时堪称荒谬的想法:挖平大山,让出行通畅。愚公的妻子疑惑地问道:“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搞不定,怎么挖平太行、王屋山?挖出的土和石头放到哪里?”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将挖出的碎石搬到渤海边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愚公带领全家老小一同上山开挖。妇人们用镢头挖山,用手往箕畚里堆石,壮实的男人们则挑起担子,将其运到渤海边上。邻居寡妇的小儿才七八岁,也来帮忙。大家就这样一趟一趟地搬运着土石。
河曲有个智叟来到愚公面前,嘲笑并反问他:“你年老力衰怎么把山移走?”
愚公反驳道:“你真不开窍,连小孩都不如。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后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而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愚公批驳智叟的错误思想,坚持每天挖山,毫不动摇。他的精神感动天帝,天帝便派两位神仙搬走了两座山。
愚公那惊世骇俗的毅力与不畏艰难的精神令天帝感动,愚公与命运抗争,向困难挑战的举动给了我们启示。愚公移的不仅仅是山,移的是现实的阻碍,移的是心灵的枷锁。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面前的山有多高,路有多远,只要心中有梦想,脚下就有路可行。
愚公没有孤军奋战,他动员全家,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思想作指导,来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将坚持与希望的种子撒播在子孙心间,代代相传。这份传承,把“我”汇聚成“我们”,有了集体的力量,便能移山填海,创造奇迹。
愚公这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埋头苦干的精神激励着他的后人,让千万个敢于异想天开、坚持不懈、自主创新的“愚公”们没有停下奔向梦想的脚步,他们带着愚公的智慧,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如今,推土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凿岩台车等施工用具大大减轻了人力。继承了愚公移山精神的今人筚路蓝缕,厚积薄发,造出了国之重器——盾构机。它能穿过太行山和王屋山,不到十年造出一条通行隧道。数千年后,“愚公”们不再幻想天帝的力量,而是依靠愚公移山的精神,终究让“移山填海”的梦想照进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