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河虽万里,亦当逐苍穹

2024-12-14叮当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24年12期
关键词:孙家嫦娥月球

走向宇宙的第一站

千百年前,古人把对月亮的好奇与向往,化作纸笔承载的诗画;千百年后,我国的航天人呕心沥血,用“嫦娥工程”实现了对月亮的不懈探索。

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任务,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行星,也是整个宇宙中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注定会成为人类走向宇宙的第一站。

20年前,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被命名为“嫦娥工程”。这项工程一开始,便被分为探月、登月和驻月三个阶段,其中,探月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个步骤。这一工程的启动,不仅拉开了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序幕,也标志着当代中国人“追月之梦”的正式开始。

彼时,美国作为世界探月领域的领头羊,对我国采取了工程技术封锁、科学研究禁止合作的措施,甚至还通过法案,禁止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任何合作,连中国人到美国航天局参观都受到限制。

但古老的东方大国没有放弃,坚持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子。没有月球探测卫星,科学家们就借用地球卫星已有的成果,开发出新的探测技术;没有必备的紫外敏感器,项目组直接开设了一个博士班,从头学习研究,终于把这块硬骨头啃了下来;当时国际上做月球探测的最小天线为38米,而我国最大的地面测控天线才12米,技术人员就把各种电子设备做到国际上公认理论值的最高水平,来弥补天线的不足……

在无数航天人的努力下,我国的“嫦娥工程”虽然起步较晚,却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从月球轨道探测到月面着陆,再到月壤采样返回的跨越式发展。2018年,“嫦娥四号”去往了人类从未去过的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2020年,“嫦娥五号”带着月球样品平安归来,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2024年,“嫦娥六号”携带月背样品重返地球,首次实现世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月地距离38万多公里,要想探索月球,“路漫漫其修远兮”。经过无数中国航天人的上下求索,奔月的梦想不再停留在神话传说之中,而是成为现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我国的探月工程四期正式启动,将向更广阔的空间迈进。

青天有月来几时

月球,自古就肩负了人类太多的梦想,古人因它的美丽神秘而心驰神往,现代科学则证明着其对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

月球不仅藏着太阳系起源、演化的奥秘,还拥有丰富的资源。月壤中罕见的氦-3,更是清洁、高效的新型核聚变燃料。而没有大气层的月面,有利于人类进行天文观测和各种科学实验,是人类走向深远空间的前哨基地和试验场,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国率先探索月球,不仅建立了庞大的航天工业技术体系,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其产生的三千多项技术成果,产生了巨大的产业经济效益,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世界性的影响。

过去,我国学者虽对月球进行了一些科学探索,但总体而言,研究成果远远落后美国等国。有人曾经发出感慨:“仅靠别人的二手资料,我国的科学水平就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逐步推进,这样的尴尬早已烟消云散。

如今,我国的“玉兔二号”探月车,登陆月球5年依旧处于工作状态,成为人类历史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为“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与地面站提供测控及数据传输的鹊桥中继卫星,也是目前距离地球最远、可长期工作的空间射电天文台。而从“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或许能解密月球晚期的火山活动、月球内部是否有水等一些问题。

“月从何来”“月亮年几许”“尔月还与天地先后来何时”“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些古人提出的问题,在今后我国的航天探索过程中,或许都将得到一一的解答。

我国近期成功发射的“嫦娥六号”探测器,携带了法国、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的设备,展示了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广阔的胸怀,推动着全球航天技术的融合与发展。它还向世界宣告:中国有能力、有魄力在国际航天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引领探月的潮流。

探月工程20年,是我国航天史上荡气回肠的20年。从曾经的“人攀明月不可得”,到如今的“踏月凌天探星河”,我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探月之路,书写了一幅壮丽的太空探索画卷。

犹向苍穹寄深情

探月工程,离不开航天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自从2004年月球探测项目启动,我国航天科学家栾恩杰、孙家栋、欧阳自远便亲自挂帅,率领近万名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踏上探月的漫漫征途。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在探月工程正式启动的那天,栾恩杰写下了这首诗,抒写心中的兴奋与感慨。作为探月工程的首任总指挥,他不仅提出了我国月球探测“探、登、驻(住)”的三大步走以及“绕、落、回”的三小步走战略,更以严谨细致的态度,确保每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嫦娥一号”发射前,栾恩杰亲自带领团队制定了84项故障预案,虽未实际启用,却打下了探月工程的坚实基础。“嫦娥一号”任务结束后,他又带头动员老科技人员主动让贤,培养新人。他说:“人才的培养,是我们持续进步、不断发展的基本保证。”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后凯旋。此时预计的着陆区——内蒙古四子王旗地域寒风凛冽,茫茫雪原上最低气温逼近零下30度。八旬高龄的他仍一路奔波,只为接“嫦娥”回家。栾恩杰深情地说:“我等这天已经等了16年,这是我们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梦想实现的这一天,他再次吟诗道:“待到四子王旗会,工程大计好收官!”

要让探测器从地球轨道进入深空,我国的探月工程曾面临巨大的挑战,时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承受着很大的压力。2007年“嫦娥一号”即将升空时,78岁的孙家栋以超乎常人的毅力,频繁奔波于发射场与指挥中心之间,即便身体抱恙,他也坚持亲力亲为。有一次,为了看清楚发动机,他不顾腰疼,直接趴在了地上,钻下去看。

“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后,孙家栋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背过身去,泪湿衣襟……那是胜利的喜悦,也是对国家重托的深情回应。“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份纯粹而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走过六十载航天路。年过耄耋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欧阳自远把一生都献给了探月工程,被誉为我国的“嫦娥之父”。早在1992年,他便以一篇近两万字的报告,力陈探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此后十年中,他与春秋时代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到处奔走呼吁。在他持久的坚持与努力下,终于迎来了嫦娥工程的立项与实施。

在确认“嫦娥一号”成功被月球捕获,并开始绕月运行的那一刻,欧阳自远与孙家栋激动得抱头痛哭。那是梦想成真的喜悦,也是对彼此多年努力的最好慰藉。欧阳自远将一生奉献给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他的名字与“嫦娥奔月”的传奇紧密相连。

这三位航天巨擘,以及他们背后无数默默奉献的航天人,共同书写了中国探月工程的辉煌篇章。他们的故事,是奋斗与坚持的赞歌,是梦想与现实的交响,将不断激励着后来者继续追寻星辰大海。

荣光|跟跑到领跑

我国的深空探测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实现部分领跑,建立起了完善的探月工程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探月之路。在探月工程中,我国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探测数据,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它极大地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带动了远程通信、高精度控制、高效特殊能源、特殊材料以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跨越发展,提高了我国的技术能力与水平。在探月工程的牵引下,我国研制建设了一系列大型、特种试验设施,其中月球着陆综合试验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所有技术和方案均为“中国牌”,元器件、原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探月工程还牵引了新一代运载和无毒无污染发动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天发射场的建设。

猜你喜欢

孙家嫦娥月球
LARGE TIME BEHAVIOR OF THE 1D ISENTROPIC NAVIER-STOKES-POISSON SYSTEM*
给嫦娥一个舒适的家
到月球上“飙车”
陪我去月球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快拉住月球
赞“嫦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