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自己的月亮
2024-12-14周煜

“满街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这是刘瑜评价《月亮与六便士》的话,这话一度风靡。“月亮”象征着远大的理想,“六便士”则比喻现实的生活。在这句话的描述中,六便士触手可及,而月亮需要抬头仰望。
六便士真的如此触手可及,甚至满街都是吗?显然不是。近期火爆的那首《若月亮没来》中“月亮月亮啊你不懂,六便士到底多重”的歌词直击内心。六便士不仅重而难拾,而且还为数不多。为了六便士,有人选择放弃月亮。
为了六便士而放弃月亮的人错了吗?我认为没有。六便士承载了很多的东西,它是现实的地心引力,是眺望月亮的基石。对有的人来说,月亮像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影,是望梅止渴的梅子。月亮只能望望,而现实的沉重与世俗的羁绊和牵挂让人不得不低下头,专注脚下,寻找六便士。北大女孩钟芳蓉毕业后奔赴敦煌研究院。她曾以高分考到北大的考古专业,毕业后仍不忘初心,选择敦煌研究院。她拾起了六便士,也在奔向月亮的路上。我们羡慕她投入了热爱的事业中,她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拥有这样的幸运。为了稳定地就业,许多人选择专业时只是为了就业,而无关热爱。高分考生大量涌入计算机等能带来较高收入的专业以及警校、师范等能带来稳定编制的专业及学校。这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好地安置自己的羁绊与牵挂。他们在这些方向上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奔向月亮的人当然值得称赞,但无法奔向月亮仍努力过好自己一生的芸芸众生同样值得赞扬。
再说,即使最先选择六便士,也可以向往月亮。《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他年轻时追求六便士,成为一名证券经纪人,获得了稳定的世俗生活。人到中年,他改弦易辙,热爱绘画,并决定为绘画不顾一切。他既得到了六便士,也得到了月亮。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最早也是为了六便士而奋斗,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追寻内心的热爱。月亮就在那里,即使在捡拾六便士的途中暂时忽略了月亮,又有什么关系?有人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却在学习中爱上这个专业,并为之奋斗努力,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追求;有人在世俗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在捡拾六便士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积蓄力量,为奔向月亮做准备。

向往月亮,仅仅只是抬头看看吗?当然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热爱是需脚踏实地的。月亮高悬空中,离我们那样遥远,目光可以到达,脚步却难企及。许多人陷入误区,放任目光觊觎着月亮,脚步却没有朝着月亮前进,没有为追求月亮付出行动,只是在幻想中接近月亮。幻想是人心中现成的厄里斯魔镜,镜子后面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想要成为的样子。但那个样子终究只是虚像。邓布利多告诫哈利:“沉湎于虚幻的想象,却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于我们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真的仰慕月亮,那仅仅抬头看见并在内心幻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朝月亮前进。只有付出实际的行动和努力,才能获取奔向月亮的能力。这个能力可以在奔月途中获得,也可以在捡拾六便士的过程中锻炼出来。
世界上并不是只存在一种正确的道路,人生的活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选择月亮,为自己的理想奉献一生,这固然是值得称赞的。但低头弯腰,捡起脚下的六便士,度过相对平淡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人生的答案可以自己书写,每一笔都是被允许的,即使没有抬头看天上的月亮,只要心中有一片皎洁,能按照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生活,也是不负此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