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体卫融合背景下15分钟课间活动的实施对策

2024-12-14邱丽玲王子琪王旭

体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课间身体青少年

摘"要:随着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教体卫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青少年体质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青少年“四小”问题呈早发、多发新趋势,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健康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15分钟课间活动时长进行价值分析,阐述时长的增加对学生“四小”问题改善的合理性。对课间15分钟活动安排进行研究,针对学校场地设施的不同条件,让学生不受楼层、场地限制,达到走出教室进行身体活动的目的。以中断久坐行为为出发点,将活动设置细化到教室、楼道、户外三个场景,制定了多种类、多强度的具体活动对策。

关键词:教体卫融合;15分钟课间活动;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2-0058-03

2024年8月30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优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课间时间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落实课间活动时长至15分钟。本文将从教体卫融合的视角阐释15分钟课间活动时长的价值,分析政策落地的原则,探寻符合学校现实的政策实施路径。

一、15分钟课间活动时长是对学生健康“新问题”的积极回应

党和国家十分关注青少年健康和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在政策制度上始终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在2014年大部分指标止跌有所回升的趋势后,近年来由于居家学习叠加屏幕时间过长等因素,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又呈现下行态势,尤其是“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四小”问题呈早发高发新趋势[1]。这引发了普遍的担忧,亟待以教体卫三融合的新方式,改变“重治轻防”观念,针对健康“新问题”为孩子们开出解决问题的“新处方”。

(一)回应“小眼镜”问题:15分钟课间活动防控近视的合理性分析

近年来,学生近视呈现低龄化和重度化趋势,青少年近视患病率逐年升高。课间休息仍读书写字是影响近视防控的重要因素之一,近距离工作时间越长、户外活动时间越短,近视发生率越高。

1.身体活动降低眼压预防近视

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能降低青少年视力不良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眼压,对睫状肌存在舒缓作用提高脉络膜的血流速度,为视网膜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视神经、眼部肌肉及眼球的正常发育,从而有效预防和改善近视状况[2]。

2.户外阳光联合身体活动预防近视

研究显示:近距离用眼活动少、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促进维生素D合成等因素对预防近视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户外活动时间与户外活动中阳光的照射决定了紫外线B的照射量。较高的紫外线B照射量可以在青春期有效降低近视的发生风险[3]。

综上可见,“身体活动”因素与“户外环境”因素对防控青少年近视具有重要意义。

(二)回应“小胖墩”问题:15分钟课间活动阻断久坐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是营养、运动、环境和社会等多因素叠加的复杂问题。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高营养膳食、电气化生活工具、便利化出行方式使青少年肥胖问题越发显著。尤其是这些现代化生活方式带来的久坐行为与肥胖等不良健康结果的密切关系受到越来越高关注。

1.中高强身体活动可有效控制肥胖

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普遍存在身体活动不足和久坐少动行为。这些问题是引发青少年肥胖的重要诱因之一。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对改善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的正面影响最大。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独立达标能有效控制小学生全身性及中心性肥胖的进展[4]。

2.“坐30分钟后走5分钟”可显著降低血压和血糖

研究表明,坐得太多、太久与包括肥胖症和构成代谢综合征的一系列状况,即血压升高、高血糖、腰部脂肪过多和胆固醇水平异常等健康问题都有关。这需要诉诸少坐多动的方式予以干预。研究提示:少坐多动的理想执行标准是,坐30分钟需要从椅子上站起来,然后步行运动5分钟,这样可显著降低血糖和血压,能抵消久坐对健康的负面影响[5]。

综上可见,少坐多动的方式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方式都可以抵消或者部分抵消肥胖或代谢综合征的症状。

(三)回应“小豆芽”问题:15分钟课间活动防控脊柱侧弯的合理性分析

青少年体态异常问题中,脊柱侧弯发病率最高,被称为“小豆芽”体态。青少年脊柱侧弯不仅存在外在影响,同时也影响每一个椎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及功能,如屈伸、侧屈以及旋转,导致青少年身体活动幅度受限。

1.核心肌群训练可改善由坐位引起的腰肌受力失调

人体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腰大肌对腰椎前曲的形成和稳定起主要作用。坐位时人体髋关节屈曲,腰大肌张力减小,腰椎在竖脊肌的作用下曲度逐渐减小到变直。因此久坐之后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中轴力线改变,椎间盘受到向后方膨出的作用力。核心肌群训练可加强腹部和腰部肌肉力量,来维持脊柱的功能稳定。

2.科学均衡运动通过调控肌张力塑造强健骨骼

久坐时,肌肉会被过度牵拉,颈椎、胸椎、腰椎在长时间不正确的姿势下也跟着受力变形。日常不良的坐姿导致青少年两侧肌力不均衡,产生侧弯现象。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牵张力,对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课间进行户外活动可以达到活动脊柱、放松周围肌群的作用。

综上可知,均衡地强调核心肌群的抗阻力练习有助于改善肌张力,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塑造青少年良好体态。

(四)回应“小抑郁”问题:15分钟课间活动缓解抑郁症状的合理性分析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平均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运动对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

1.运动中释放的内啡肽等自然快乐物质可减轻负性情绪

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体内“快乐激素”内啡肽的分泌,还会影响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提升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减轻负性情绪,改善心境状态,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2.运动中的同伴关系可增进社会互动与社会支持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是青少年寻求自我成长参照、获取各种新信息和习得交往技巧的最重要途径。体育锻炼创设了丰富的朋辈交往情境,营造社会互动场景。青少年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带来社会互动的机会,朋辈间的社交支持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抑郁症状[6]。此外,在与他人一起运动的过程中帮助建立社交联系和支持网络,改善心理健康。

综上可知,课间身体活动既要发挥运动缓解压力状态的作用,更要通过积极创设人际互动的场景,营造积极朋辈支持,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二、15分钟课间活动的安排原则

(一)防控“小眼镜”的15分钟课间活动安排原则

有条件的学校如平房学校或者楼房低楼层班级,可以联合“户外环境中的阳光照射”和“身体活动”这两个因素,通过15分钟课间,组织学生进行课间户外运动,以及时缓解上课给眼睛带来的压力,当户外光照要求和运动锻炼达到一定的阈值范围时,可以改善和预防近视的发生。

不具备每个课间组织户外活动的学校,比如高楼层班级等,无法刻板要求每个课间所有同学都到户外活动,那么15分钟课间内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后,利用5~10分钟时间,自发或有组织地在楼道里或者教室里的小空间身体活动来降低眼压,同时配合“两操一课”的眼保健操以及户外的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阳光照射,如此实现学生走出教室接受阳光直接照射并进行一定程度身体活动,以保证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

(二)防控“小胖墩”的15分钟课间活动安排原则

课间休息之后的学科类课程,15分钟课间应尽量安排中低强度体力活动。坚持以5~10分钟步行等中低强度体力活动以中断上课40或45分钟静坐听讲的久坐效应。鉴于身体活动替代久坐行为同样具有显著降低学生BMI的效果,可以通过课间时离开座位到室外走动、步行上下楼梯等方式实现久坐行为向身体活动的转化。

课间休息之后是体育课的情况下,15分钟课间可以安排在户外进行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内容,甚至可以起到将体育课一般性准备活动通过课间前置的热身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学校体育仍应以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为主,其主要场景应该安排在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中贯彻执行以增加能量消耗,做好学生的体重和形态管理。

(三)防控“小豆芽”的15分钟课间活动安排原则

脊柱的健康管理是防治“小豆芽”的关键,其中改变坐位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站立、行走、支撑等方式,加强核心肌群抗阻练习;也可以通过身体形态操、自重抗阻练习、弹力带抗阻练习、轻器械抗阻练习等方式,以静力控制、屈伸、回旋、对拉等为运动方式,加强身体前后侧、左右侧、上下肢等不同部位的均衡性练习。

(四)防控“小抑郁”的15分钟课间活动安排原则

创设丰富的场景,有利于增进社会互动与社会支持的同伴关系生成是防控“小抑郁”问题的关键点。可以互动式的配合拓展多种形式的课间集体活动。除了常规的单人练习手段,增加双人、三人或者多人相互配合的练习方式,使得同学之间互相充当负重的重量,如叠罗汉以及背、捧、扛、抱等相关练习;互相充当技能强化的手段,如前屈式腘绳肌拉伸的互相抻拉辅助、弓箭步对推掌、编花篮游戏等;互相之间成为保护与帮助的手段,如合作侧撑造型、前屈背伸“跷跷板”、跳皮筋游戏等;互为单纯玩伴,如勾手跑跳步、钻山洞游戏等,满足青少年关于人际互动的情感需要。

三、15分钟课间活动的实现手段

考虑15分钟课间的时长,控制中小运动强度防止过于兴奋影响后续学科课程,还要起到通过运动降低眼压、中断久坐负效应、强化正确体姿体态的肌肉与骨骼以及营造同学间交往互动增进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教室场景、楼道场景和户外场景的课间活动进行预设。

(一)教室场景

1.小空间体姿体态类,可包含站姿原地直臂上举、侧上举、侧平举、侧下举、左右双侧肩绕环、肩部W、肩部M、肩部Y、招财猫、前后侧摆腿、前后分腿体前屈、站姿前臂外旋等等动作。

2.原地静力性平衡类,可包括弓箭步、马步等步伐的站姿平衡以及提膝、前举腿、后屈腿、盘腿、扣腿独立平衡。

3.合作游戏类,比如拍手、翻花绳等。

4.趣味竞赛类,如抓小沙包、叠杯子、掰手腕角力、直线吹杯子等。

5.绵缓身心运动类,瑜伽站立式体位法,如风吹树式、战士式等;健身气功如八段锦、明目功(青少年版)等。

教室场景下,体姿体态类按照舒缓的音乐节奏中慢速单个或成套练习,也可以创编班级健身操丰富班级文化;静力性平衡类可以作为练习手段,也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比一比班级同学谁坚持的时间更久,设置班级记录;合作游戏类和趣味竞赛类更适合课间同学自发组织、自行管理,体现学生主体性。

(二)楼道场景

1.小空间身体功能练习,可包含连续蹲起、靠墙俯卧撑、跪姿俯卧撑、仰卧起坐、跪跳起等。

2.有动项的行进间练习,如走线练习、弹力带侧向移动、推小车、爬楼梯等。

3.合作游戏类,如合作运物、传踢毽子、萝卜蹲等。

4.趣味竞赛类,比如托乒乓球比快、顶轻物比快、投壶比准、套圈比准等。

5.绵缓身心运动类,太极拳八法五步的成套练习、太极柔力球基本套路、健身套路等。

楼道场景的课间游戏也可以是以上多种形式的联合,比如采用指定区域套圈游戏随机选中体能练习任务;或者用任务书的方式将游戏站点分布在楼层的不同位置,学生一天中的任意课间爬楼梯至指定站点完成任务打卡集章。

(三)户外场景

课间户外场景下的活动要体现“好聚好散”的特点。“好聚”体现在10-15分钟的短时,玩伴非常随机,因此需要着力提升学生参与度,技术门槛低的中国民间传统游戏活动,比如跳绳、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跳房子、编花篮等项目。另外,因为这些项目游戏规则简单,活动任务为连续不断、准确击中的单一目标,随时可以中止,也保证了课间活动的“好散”。

此外,对于有运动技能基础的学生,学校也可以通过提供便利可及的场地和器材,实现学生在课间进行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活动。

15分钟课间安排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对学生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动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课间走下座位、走出教室、走到户外,通过放松休息、适量活动及有益社交的形式为后续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身心准备。

参考文献:

[1]董小红,吴晓颖.防治低龄学生“四小”,需要“新处方”[N].新华每日电讯,2024-07-10(006).

[2]李良,徐建方,路瑛丽,等.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科技,2019,55(04).

[3]SÁNCHEZ-TOCINOH,VILLANUEVAGÓMEZA,GORDONBOLAÑOSC,etc.Theeffectoflightandoutdooractivityinnaturallightingontheprogressionofmyopiainchildren[J].JournalFrançaisd’Ophtalmologie,2019,42(01).

[4]陈元,王丽娟,梁果,等.儿童青少年24h活动与肥胖进展的关系——基于上海市318名小学生2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6).

[5]邓钰,DuranA.中断久坐活动和心脏代谢风险[J].中国康复,2023,38(09).

[6]李栋.运动社团二元运动热情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J].体育科技,2021,42(04).

猜你喜欢

课间身体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课间10分钟
课间10分钟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快乐课间
身体力“形”
课间10分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