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家校社: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创新的实践研究

2024-12-14朱杭锋

体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体质健康实践研究小学生

摘"要:本文从构建家校赛体系,研制“日练-周课-月赛”的评价内容;把好评价方向盘,推行“通关-过关-闯关”的评价路径;组建评价协同群,实行“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的评价主体,有效减缓体育教师评价压力,提供多样且激趣的练习内容,为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效提升提供正确的导向。

关键词:生家校社;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创新;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2-0033-04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体现学校体育工作综合能力的载体。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教育工作者对此越来越重视。本文通过生家校社评价创新的探索,以期为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效提升核心素养提供正确的导向。

一、构建家校赛体系,研制“日练-周课-月赛”的评价内容

本文以“家校赛”体系为突破的评价创新,关于“评什么”做了校本化的处理。借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小学体育与健康综合评价指南》等评价标准,根据学生不同水平段进行内容构思,构建属于学校特色的“运动图谱”(图2),从体育与健康、体质健康、技能特长三大维度出发,细化到健康教育、体能、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质测试内容、校内外比赛等为“日练-周课-月赛”的评价内容。

(一)一日一运动,以图导评

1.菜单化:明确内容,体测健康作业菜单化

学生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学内容,结合家庭可体验式运动项目制定不同年级菜单式的家庭作业,学生根据自身的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综合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作业进行“一日一运动”,让学生的运动打卡如同菜单便捷、系统,提供给学生规划性的选择(表1),运动内容更加精细、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每天运动积极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培养学生养成爱运动的习惯。

2.信息化:关注反馈,体测健康凭证信息化

“一日一运动”要求学生每周完成至少5次打卡任务,家长及时把学生的运动打卡以照片的形式上传到“运达人”App数智平台。在实施过程中,对系统进行了设置并提醒,不允许同一天一次性上传2次以上甚至多次照片,只需要每天上传一张照片即可。班主任老师通过“运达人”App数智平台,可以监管学生每日打卡的打卡进度,并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通过自评,家长助评及时做好打卡信息有凭证,赋分有依据,让学生的体测健康体现数据精确化,做到信息反馈及时化。

(二)一周一课时,以课促评

1.整合资源:关注教学内容结构化

利用每周一节体育课进行体测项目结构化教学,把体质项目内容进行组合与归类,把一学期的教材内容进行拆分并分类,形成同类知识结构网格化、教学内容结构化、课堂教学深度化,把同类知识以点线面进行串联与延伸,便于教师更好地教,促进学生更好地学。

以浙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周体操技巧:后滚翻的练习方法1为例,把相关的“前滚翻”“后滚翻”“合作横向滚翻”与仰卧起坐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小垫子的使用功效,组合了“仰卧起坐+前滚翻”“仰卧起坐+前滚翻+后滚翻”“仰卧起坐+前滚翻+后滚翻+体前屈”等动作,把所学的单个技术动作进行组合并运用于生活情境中,师生对练习内容进行资源整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课堂模式:关注教学方式项目化

体育课堂倡导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师在驱动型问题的引导下,将所学单个技能运用于情景,通过组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知识唯一的课堂模式,更好地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技能,学练赛评一体化过程,感受体育创造价值的魅力与活力。

(三)一月一比赛,以赛领评

1.班级赛:对应班级全员化的群体比赛

为了推动学校体测操作规范化,检验“一日一运动”日常化训练的有效落实,让学生亲历运动过程,学校安排班级达标全员化比赛。班主任老师安排学生人人参与到比赛中,体现班级全员化的群体比赛,培养学生喜欢比赛的拼搏精神。

2.年级赛:对应年级项目化的通关比赛

每个学期举行体质健康竞赛月,除安排常规的体测项目外,把校级篮球赛、足球赛、田径运动会穿插其中,让比赛变得丰富多彩,比赛按年级实施“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制,为学生搭建各种展示技能平台,实现全校同学全员参与、层层选拔。让每一位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还能根据自身爱好培养特长项目。

班主任精选班级5名学生参加年级组的比赛,根据跳绳项目化比赛内容的不同,在相应的比赛时间完成比赛,通关时间为:1~2年级不少于130个/分钟、3~4年级不少于160个/分钟、5~6年级不少于190个/分钟,在规定时间和要求下,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他评,结合教师导评来判定对应年级通关成功的学生。

二、把好评价方向盘,推行“通关-过关-闯关”的评价路径

(一)时长通关——线上线下联动

时长通关主要是记录学生的运动总时间为目的,累计时间达到一定的时间范围挑战即为成功,分为线上线下两种形式推动通关活动。

1.运动时长,注重双线融合并轨

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运动需要、兴趣爱好等因素每天选择运动打卡内容,把日常运动落实到每天的实践打卡,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打卡形式,只要是运动所产生的时间以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然后上传到“运达人”App数智评价平台,以学生的运动时长作为考评要求,从而养成学生每天会运动、能运动、爱运动的习惯意识。

2.联动机制,注重长期常态实践

线上线下的联动机制倡导学生把运动作为长期常态化的实践,推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并轨,实现时常通关的运动育人模式,鼓励学生更好、更积极地参与运动锻炼,爱上运动为目的。用每日运动打卡铸就运动能力的形成,用时间积淀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最终培育学生优良的体育品德。

(二)项目过关——学校家庭协同

学生通过多种锻炼、多项过关、多方实践,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融合,以教师的指导与家庭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双方协同发力达成项目过关。

1.融合:教师指导与家庭实践相结合

通过“一周一课时”的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知识的多元化渗透、多维度传授、多角度指导,用理论知识启迪学生的运动智慧,以可视化操作协助学生每日运动的有效落实,以展现学生运动打卡的持久力,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2.融创:项目达标与项目创优相结合

组织学生去某初中参加多种体育研学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拓展性练习与实践,实现项目表达与创优相结合,用校内校外教育协同发力,共促学生对体质健康标准的不懈追求,从而真正实现项目过关。

(三)晋级闯关——四条赛道进阶

根据每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抽测要求,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全校性的体质测试运动会,实现“一日一运动”普及化、“一周一课时”精炼化、“一月一比赛”精品化的闯关模式,助推评价方式朝着过程性和增值性方向发展。

1.项目五维设置,找准适合自身的学习活动

学校设置的五条进阶式赛道供学生进行项目闯关,分为班级制、年级制、校级制、片级制、区级制。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体质测试内容、项目要求、项目程度,组织人人参与班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年级赛,为运动能力强大的学生提供片级、区级赛,让学生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获取闯关的评价方式。

2.能力挑战进阶,激励能力自身成长内驱力

项目闯关是学生通过“时长通关”“项目过关”两类递进式基础挑战之后,对学生进行考验,落实学生会运动、能运动、爱运动的习惯,作为评价学生的运动观念、过程表现、体育品德、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体育核心素养。

三、组建评价协同群,实行“学生-家长-校社”的评价主体

(一)学生自评:关注学生运动认知

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后,其评价主体也就自动确定。学生自己对运动过程的表现采用自评,对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具体评价采用四维5分制进行。系统设置学生自评栏只允许打2个满分,充分做到自我运动能力和素养认知,以实现评价数据的精确,确保每位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数字画像,让素质报告单形成个性化和专属性。

(二)家长助评:关注学生客观评价

家校赛除了学生自评外,作为辅导员的家长可以对学生的体质测试项目进行他评,对学生居家的“一日一运动”进行拍照记录上传至“运达人”App数智评价平台,然后依据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体育核心素养方面做出客观的评价。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年段的学生对自我评价的准确度不同,在累计评价积分时,学生自评与家长他评的折分比例不同,低、中、高段分别为2:8、3:7和4:6,在关注学生自我认定的同时,更关注辅导员的客观评价,做到评价数据更加理性、全面、客观、多元。

该生的连续双脚跳岗位个人画像,通过学生自评与家长互评,就会自动生成一张运动参与为69.79,运动能力为85.71,健康行为89.92,体育品德为56.27的体育素质数智画像图。

(三)课堂师评:学习品质教师导评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呈现的结果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练习的进步、学习态度的转变、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等,教师对学生的导评要从多方面多维度进行引导性评价。

(四)特长赛评:学校社团导师主评

特长赛评就是评价学生的运动特长,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能够有运动特长的学习,特别设置了运动特长加分项目,以学校的体育X课程为主。比如轮滑、神舞飞扬、篮球精灵、趣味足球、跆拳道、武术等不同年级设置了不同的特长项目,特长竞赛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特长价值和发展空间,让学生特长具备广阔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学校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专聘教师对运动特长进行“校社”导师主评,从而进一步落实“校内+校外”合作共赢、协作互补的育人模式。

四、研究成效

(一)内容“全”:创新了“运动图谱”实践体系

本校自主研发的“运动图谱”涵盖内容广,实现创新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四个维度进行构思与组织,改变以往运动内容单一略显枯燥,评价内容片面呈现不全的劣势,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内容全涵盖,让学生参与自评,家校合作互评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明确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内容课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形成新的体系。

(二)路径“新”:开发了“生家校社”评价平台

数智赋能是体育教育评价改革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目前体质健康评价杠杆明显不足,不能只是凭借几项数据或者一个成绩鉴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素养以及运动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落实评价主体,在确定了评价核心数据表单后,自主设计了一款“运达人”体质健康评价系统。学生参加每一个运动项目只需上传打卡照片即可自评,等到家长、体育老师、社团教练三方给出评价就会自动生成综合分值,学生从“运动图谱”自选项目有了数据之后就能形成体质健康素养画像,从而形成评价新模式、新途径、新特点。

(三)主体“多”:建构了“协同共评”评价模式

从“生家校社”多评价主体的模式出发,紧紧围绕体育核心素养,探究各项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杜绝班主任或者体育老师主观臆断的结果性评价,持开放杜绝封闭的态度,给予多元避免单一的评价主体,“运动图谱”的每一项运动都有相应的导师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自我评价,特长申报由社团教练评价。运用“运达人”智能评价系统进行自动评分,以技术赋能发展学生的个体性、多元性、针对性的进行体质健康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领航学生体质健康素养的培养过程,促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形成运动参与、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四)价值“广”:优化了“运动励人”体育素养

从“生家校社”多评价主体的构建到“运达人”体质健康评价系统的研发,只为建构有效、激趣、能动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价系统。用特色的“运动图谱”打造运动热情与锻炼的自主性,以多途径运动打卡上传照片为基础,重在多评价主体的评价与反馈,以此形成一套良性、持久的闭环评价机制,从而起到能促进学生真锻炼、养成健身真意识,实现运动真价值,优化并落实体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立峰.小学体育与健康综合评价指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10).

[2]王永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软件的开发设计[J].四川体育科学,2012(10).

[3]胡曼玲.体育学习评价与体质测试评价有机结合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08).

猜你喜欢

体质健康实践研究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影响西安市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分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