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排球育人策略

2024-12-14刘周磊王鑫歆朱阿群

体育教学 2024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摘"要:为更好地加快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积极培育推广“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模式,贯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的教学理念,笔者以博平小学排球特色课程发展为例,以地域性的特色课程发展带动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推进“解构内容体系、重构实施途径、架构评价方案”的“三构”策略,从而描绘育人路径,探寻博平小学课程体系,让学习真实、深度、持续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排球特色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24)12-0024-04

体教融合是指体育回归教育,体育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教育为体育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体教融合不仅仅是教育与体育的简单相加,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中的综合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极致,使青少年能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21年10月12日,浙江省教育厅、体育局联合发文《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重点开展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积极培育推广“一校一品”校园体育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校园体育文化品牌。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因此,笔者结合浙江省推进的体教融合理念,以博平小学排球运动发展为例,按照“计划—实施—反思—调整—总结”循环往复的总体思路,推进“解构内容体系、重构实施途径、架构评价方案”的“三构”策略,探寻博平小学课程体系(图1),从而以地域性的特色课程发展带动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助力“教书育人”与“以体育人”相融合。

一、构建内容体系,紧扣育人主旨,学习真实发生

(一)“探”三维目标,锚定育人航向,激活主动性

“体教融合”背景下排球技术动作教学是手段、是基础,而育人是体教融合优化体系的核心,是重要环节。结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因此,以技术动作教学为主,在“学、练、赛”环节中探寻小学排球课程的三维目标(表1),明确育人的航向,利于教师合理、高效编排单元教学内容,同时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促进主动学习。

(二)“析”教材内容,融通育人要素,发展层次性

通过“纵横双向”梳理,挖掘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育人内涵。按照螺旋排列、循序渐进原则,对水平一至水平三排球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纵横双向梳理(表2)。通过横向梳理,利用教学内容特征挖掘育人内涵。而通过纵向梳理,从基础、提高、拓展三方面凸显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体育精神的进阶,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层次性。

(三)“扩”内容元素,挖掘育人内涵,成长全面性

按照排球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扩充,加入相关元素,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运动认知、运动精神层面上挖掘育人内涵(表1)。构建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的结构化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开展相互交织的完整学习活动,精准破解“教书育人”与“以体育人”存在的合而不融的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构实施途径,探寻育人路径,学习深度发生

(一)打造“梦工厂”,找准育人角度,以生为本

1.弘扬女排精神,撒下希望种子,践行拼搏

为更好地推进北仑区青少年排球发展,中国女排主教练安家杰多次携中国女排队员进入北仑校园指导排球教学工作,而笔者所在的博平小学便参与其中。通过观摩中国女排全体签名球、观摩中国女排训练基地,互换礼物明信片、近距离的传、垫等球技交流指导,听取女排队员的参赛经历和成长历程等一系列活动,不仅拉近了与偶像的距离,更在学生的心中深深地播撒下一颗追梦、拼搏的希望种子。

2.观摩国际赛事,开拓文化视野,怀揣情怀

博平小学在体育局领导支持下,借助中国女排训练基地每年承办国际级比赛的机会,多次大规模组织师生现场免费观看比赛,并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一同观看。帮助家长、孩子拓宽排球文化、开阔技术视野、感受爱国情怀。借此活动搭建“家、校、社”互动机制,加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互信,共同参与排球运动,引导家长成为课后排球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成为排球课程的有力后盾。

(二)组建“加油站”,提升育人能力,助力教学

1.聘请优秀教练,升级育人资源,保证师资

立足学校实际,聘请优秀退役运动员,并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形成“体育教师+教练组”的师资团队。其中,体育教师为主教练,负责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练员负责课余训练,队员选拔等工作,形成校外俱乐部采取的“总教练+教练员”模式。本校有一名排球专业体育教师,两名外聘排球教练,还聘请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女排教练顾秋奇为校外辅导员,同时北仑是中国女排训练基地之一,借此机会聘请中国女排队员奥运冠军曾春雷为我校名誉教练,定期邀请来校指导,树立学生榜样,引领前行方向。

2.提出学段贯通,完善育人道路,保障升学

坚持一体化设计、推进原则,推动打造和建设“小学—初中—高中”的学校发展联盟和学生输送渠道。根据竞赛要求,按照年龄进行甲、乙、丙组梯队建设,寒暑假采取了“校内+校外俱乐部”训练模式,将学校和社会资源结合,打破小学、初中、高中各自组队、参赛的局面。并着重保障优秀队员的升学问题,衔接对口初中,落实普通高中的特长招生政策,经过专业测试认定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50分录取,精准破解队员选拔渠道窄、就学升学难等现实困难,为学生提供学段贯通的排球特色平台。

(三)创办“训练营”,搭建育人场域,因材施教

1.创新实施框架,打造育人课堂,分层教学

按照“体教融合”的设计蓝图,开发、融合、创新排球课程体系,围绕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搭建不同层次的学练平台,普及多样化的排球综合活动,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打造育人课堂。具体实施以点面结合为主要抓手(图2),通过面的普及,点的提高,点面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引领。

2.革新“校超”联赛,维护育人平台,以赛促学

本校将原有的排球比赛模式革新为“校超”联赛,使其内容多样,形式多元,做到人人参赛,维护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参与整体设计意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集体荣誉感、自信心的增强。与以往比赛相比简化了比赛规则,选用适合于各学段学生的小排球,同时降低球网高度,缩小比赛场地;又强调比赛的整体设计,规范比赛程序,如安排比赛进场,奏唱国歌,双方队员握手致意,以及比赛直播,增添学生的摄影摄像、比赛主持人、比赛解说活动等等,发展个性,体现排球运动的活力。

三、架构评价体系,反馈育人成效,学习持续发生

在关注技能评价的同时注重运动认知、体育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能持续、稳定地保持内驱力,进而改变学生内在学习品质。基于此,结合“学、练、赛”模式架构评价体系,开展三个“一”的“争星”活动,开展一周一评的“学会”评价,一月一评的“勤练”评价,一期一评的“常赛”评价。

(一)“教会”评价,每周一次,评选班级之星

“教会”评价每周一次,以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为依据,建立结构化的课堂教学评价表(表4)。以任课体育教师为主,评选出本周排球之星,并分发运动奖励贴作为鼓励。考虑班级文化、能力差异,鼓励班集体设立自己班级的激励评价。例如在低段班级中,班主任常常基于星星贴设立班级每周之星,这样可以更好地对班级同学一周来的行为表现进行小结和指正。

(二)“勤练”评价,每月一次,分发个人奖状

“勤练”评价每月一次,结合课堂评价内容,同时关注课余锻炼,建立与之相关联的具体评价内容(表5),形成课堂、课后“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以班主任老师评价为主,以学生在大课间、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评选出每月排球标兵,并在每月一次的荣誉日上在国旗下进行颁奖,分发个人奖状。有助于将“看不见”的素养转化为“看得见”的行为表现,促进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比赛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加强人际交流、团结协作能力。

(三)“常赛”评价,每期一次,颁校级奖学金

“常赛”评价每学期一次,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班主任评价为主,结合学生在班级比赛、“校超”联赛、市、区级比赛的综合表现(表6),评选出每学期的排球达人,并在每学年一次的奖育、奖学金颁奖仪式上分发奖状、奖学金。目的是表彰优秀学生,树立育人榜样。激励和感染其他学生,能持续、稳定的保持内驱力,进而改变内在学习品质,高质量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博平小学不断融入“体教融合”的理念和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排球教学活动。笔者推进“解构内容体系、重构实施途径、架构评价方案”的“三构”策略,以此侧重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学过程的完整体验,形成排球特色课程,以地域性的特色课程发展带动传统特色学校的建设。最终激发参与热情,提高运动能力,培养体育精神,提升体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课程体系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