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品德启蒙教育开展的“术”“学”“道”
2024-12-10李媛王唯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
幼儿期是人一生全面发展的起点,也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幼儿期的德育是给人的一生筑根基、打底色的教育。教育部在2022年发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将幼儿的品德启蒙作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方向的3项关键指标之一。将对幼儿的品德启蒙作为评估幼儿园办园方向的关键指标,是国家在幼儿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正确处理好“术”“学”“道”三者的关系,是开展好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石。
一、幼儿园品德教育之“术”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思政教育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观点,即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指导。结合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特点,做好品德教育之“术”,我认为,一是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将品德启蒙渗透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通过活泼的教学形式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二是要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各类德育活动,通过与其他领域教学的有效融合做好“快乐”与“学习”并举,避免空洞乏味的灌输教育,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三是要做润物无声、融入日常的德育,充分利用幼儿园“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将德育贯穿到入园、离园、进餐、盥洗等生活活动中,也贯穿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让幼儿既有显性的知识获得,也有隐性的情感体验,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统一;四是以幼儿园、家庭、社会作为开展德育的联合阵地,从多个维度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泼的德育,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准确了解幼儿需求和家长困惑,给予积极的回应,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五是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幼儿的真实获得作为德育评价的方式,充分发挥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功能,坚决不能将显性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维度,要将儿童的情感体验、能力获得作为评价的维度纳入评价体系,也要打破单一的评价主体,要将家长、社区作为幼儿园品德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效参与者,开展综合评价,实现建设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二、幼儿园品德教育之“学”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
教育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教育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落实好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就要打破传统思维,对现在的教育体系做出改变,把德育从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解放出来,将品德教育融入五大领域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价值,为建设教育强国的人才培养做好基础工作。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技能,领悟在幼儿园开展德育的核心目的和要义,将立德树人作为开展幼儿教育的第一任务。其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学习,提高育人水平,理解师幼互动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就是幼儿在园的最大情感支持。在日常工作中,在和幼儿的交往互动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精神风貌,持续进行具体的、形象的道德行为示范,借助良好的师幼互动,提高教育过程的质量。最后,教师要善于结合工作实践,从教学、管理、课程、学习、评价等各个维度对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改变原有的教学时间、空间、观念,进行社会化学习,把原来教学中“教材即课程”“活动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等多种学理知识重新梳理架构,变成“环境即课程”的育人理念,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通过把博物馆、公园、农耕、节日节庆等变成课堂,衍生出课程,引导幼儿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幼儿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发展,帮助幼儿在持续性、生活化的幼儿园教育中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养成自我管理、服务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能够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体验本土化特色资源、红色资源,进而滋养幼儿真、善、美的心灵。这些育人方式方法的形成建立在教师对品德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之上,如此才能逐步实现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的统一,因此,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缺一不可。
三、幼儿园品德教育之“道”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的最核心的解释就是客观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既不能揠苗助长、操之过急,又不能刻舟求剑、故步自封。课程设置要相对稳定,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一个能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还要引导儿童学做一个道德规范的人,为其后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奠定基础。所以,幼儿园品德教育首先要具有启蒙性和适宜性的特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教育全过程,注重幼儿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要关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衔接的基本规律,既不能超前教育,也不能消极等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设立符合幼儿、小学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科学的育人目标,注重学段衔接和学识贯通,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构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幼小衔接一体化的育人格局。最后要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集体生活氛围,建立积极和谐的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会生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培育幼儿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党爱国的情感。
四、推动幼儿园品德教育“术”“学”“道”的深度融合
幼儿园品德教育既要有“术”,也要重“学”,更要明“道”。幼儿园教师使命重大、任务艰巨,必须认识与把握“术”“学”“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内在关联。
“术”是开展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学”是实现品德教育的必备要素,“术”与“学”相辅相成。“道”则是开展品德教育的基石,“道”的传递需要“术”和“学”的辅助,其价值在于推动“道”的入脑入心。“道”与“术”“学”相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主动适应、积极作为,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与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准确把握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规律,将“道”与“术”“学”有机结合、内在贯通,聚合资源,融入日常,协同共创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新样态。推进幼儿园品德教育“术”“学”“道”的深度融合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努力。在幼儿园品德教育中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加法或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对于不同类型的“道”需要辅之以不同的“术”“学”的支撑,幼儿园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精准判定与深入分析。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教育而言,“学”与“术”的融合也不尽相同。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当在把握教学方式关注全体幼儿的基础上面向个体,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将二者融会贯通起来,探索出适应教学需要、适应幼儿发展需要的幼儿园品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法体系。
本文系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高质量教育体系下西安市幼儿园德育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4JY2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