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服务,破解毕业生就业之困
2024-12-09张彤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大数据广泛应用的背景下,“融媒体政务”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短视频和直播正取代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成为公众特别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毕业生融媒体就业服务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融媒体就业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融媒体是一种融合多种媒体优势的新型平台,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传递信息。这种整合了传统和数字技术的媒介形态,不仅丰富了信息传播方式,还为各类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渠道。
在就业服务领域,融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融媒体就业服务将数字技术与就业服务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模式。通过这一平台,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推广信息,同时降低传播成本;求职者也能利用该平台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壁垒,实现与企业的实时、精准对接。这种互动性和效率提升,使得公共就业服务更加完善,促进了供需双方的有效连接。
进一步来看,融媒体就业服务具备五大特点,这些特点确保了其有效性和广泛应用。第一,广泛的融合性使得各种形式的就业信息能够进行整合和传递,为用户提供多层次的体验。第二,即时互动性增强了求职者和企业的联系,双方能够随时根据需求调整信息选择。第三,精准对接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了就业服务信息的滞后和不畅通问题。第四,时效性强的特点保证了信息能够快速覆盖广泛人群,帮助企业和求职者抓住最佳机会。第五,低成本的优势则通过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就业渠道,使得双方的对接更加高效便捷。
融媒体就业服务的意义
●智能整合信息,提供立体化就业服务
融媒体就业服务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突破了传统就业服务的局限,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灵活的服务内容。该模式通过分类分时段的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直播带岗、政策短视频展播、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岗位推荐以及就业典型案例分析等服务。这种信息整合不仅方便求职者随时随地获取相关就业信息,还通过汇总全国的就业数据,立体化展示各类岗位信息,为求职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同时,融媒体平台还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帮助用户个性化筛选合适的就业信息,进一步优化了服务举措,增强了就业服务的精准性与高效性。
●降低招聘成本,突出精准,促进供需匹配
在融媒体就业服务模式下,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沟通更加直接、透明,打破了传统招聘中的供需不平衡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直播或视频形式,企业可以向求职者详细介绍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工作环境等他们最为关心的内容,使求职者能够全面了解企业情况。而对于求职者,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融媒体平台使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个人需求,灵活选择招聘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由于招聘活动无须依赖物理场地和交通,大幅减少了招聘和求职过程中场地、交通等各方面的成本支出。这不仅提高了招聘的效率,还通过智能匹配提高了岗位和人才的匹配度,促进了更精准的人岗对接。最终,这种精准供需匹配的模式为企业和求职者双方创造了更大的价值,提升了招聘的有效性。
当前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求职信息碎片化
当前毕业生求职信息的主要来源为校园市场及校级就业部门的信息推荐,信息来源较为零散,呈现出多而杂的特点,同时由于就业部门信息来源及时效性、地域性的限制,毕业生获得的求职信息较为零散、失真,这些信息无法充分满足毕业生充分的就业岗位和服务选择。
●就业服务不精准
目前就业管理部门及高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范围广、类别多,毕业生需根据自身专业特点进一步甄选,给毕业生增加了一定的时间成本,好的就业服务与毕业生需求无法精准对接,匹配效率不高,服务不够便捷。
●求职成本高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2/3Pf38M38ZzZG9g64jiBVke.webp)
毕业生由于所在高校地域、时间、经济成本的限制,只能选择就近的线下校园招聘会,即使有好的招聘岗位,部分毕业生也只能就近选择,无法选择心仪的岗位。
融媒体就业服务可持续发展途径
●加强规范管理
为了确保融媒体就业服务的健康发展,就业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领域的规范管理。首先,应出台相关管理细则,以明确融媒体就业服务的标准和流程。针对用人单位的资质和岗位信息,要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增强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售卖协议、黑职业和培训贷等违法违规行为。此外,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安全教育和诚信教育尤为重要。要定期发布求职就业预警信息,帮助毕业生提前识别和防范潜在风险,从而切实维护他们的就业权益。
●加强宣传引导
就业主管部门及高校在推动融媒体就业服务时,要积极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应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定期发布就业政策清单和政策解读,确保政策能够顺利落地并发挥效用。同时,应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广泛宣传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通过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和重点群体提供精准、匹配的个性化全方位服务,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和对市场的了解,从而激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求职活动中。
●拓宽服务范围
就业主管部门及高校应进一步梳理和拓宽就业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不仅要提供岗位信息和就业指导,还应将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各类服务融入线上。通过与中小企业、特色企业和重点领域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招聘搭建平台,打通求职招聘的“最后一公里”,汇集各类岗位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同时,要加速推动线上服务的智能化和便利化,为毕业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就业服务和有效的保障。例如,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求职者推荐合适的职位,从而提升人岗匹配的效率。
●推动服务品牌建设
就业主管部门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劳动力市场和科技产业的变革需求,与各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共同培育具有特色的就业服务品牌。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凝聚社会各界对就业服务的支持与配合,发挥各方优势,提升融媒体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品牌的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融媒体就业服务的认知和信任度,也能增强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供需对接,实现更为精准和有效的就业服务。
辽宁省融媒体就业服务实践
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辽宁省积极探索融媒体就业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作用。这一服务模式将政府、高校、企业和数字平台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政府推动高校毕业生数字化服务+企业数字化招聘+高校数字推介+短视频和直播赋能”的协同发展体系,建立了一个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新型基层就业服务网络。
自2020年起,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就成立了省级“融媒体就业服务工作室”,通过省级公众号和视频号开展政策解读、就业指导和企业推广等活动。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水平,促进了数字化招聘与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未来,辽宁省将进一步推动“就来辽”服务品牌建设,联动14个市和104所高校,拍摄宣传短视频以展示就业政策和服务,从而将“就来辽”打造为广大学生关注和信赖的就业服务新平台。这些举措将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为实现更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各方需继续推动政策创新、加强技术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本文系辽宁省人社厅研究项目课题“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