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施策,实现工伤预防全覆盖
2024-12-09孙洪斌
工伤事故不仅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还可能给企业带来更加直接的经济损失和法律风险。当前,企业在实施工伤预防策略时,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理论和实践,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法律法规要求。通过有效的工伤预防措施,企业能显著降低工伤发生率,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水平。
S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矿用防爆柴油机及运输装卸设备研发、制造与销售的民营企业。公司位于交通便利之地,距大运高速仅1公里,具备年产防爆机车1000辆的能力。现有员工60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15人,已获得10个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S公司秉承“诚实守信,创新致远”的宗旨,致力于成为防爆运输行业的领军企业,为矿工提供安全高效的运输工具。
企业工伤预防的问题
S 机械公司作为机械制造企业,其生产过程涉及众多复杂工序和重型设备操作。然而,在工伤预防方面,S机械公司曾存在很多短板。
●招聘时员工身体素质评估疏漏
S公司在招聘过程中,虽然制定了详细的职位描述和任职资格要求,但对员工的身体素质评估存在一定的疏漏。
一方面,公司对员工身体素质的评估指标不够全面。仅关注基本的身高、体重等常规指标,而对于耐力、力量等与机械操作密切相关的指标评估不足,比如,仅有30%的新员工进行过耐力测试,测得的平均耐力时长为45.3分钟。
另一方面,入职体检项目偏少,对于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等排查不够严格,仅25.7%的新员工进行了全面的心血管检查。
●培训体系中工伤预防内容匮乏
S公司现有的培训体系虽然覆盖了入职培训、在职培训等多个环节,但在工伤预防方面的内容却仍存在缺位。
其一,在入职培训中,工伤预防的培训时长占比仅为12.6%,平均时长约为2.8小时。
其二,培训内容多为理论讲解,缺乏实际操作演示和案例分析,新员工对工伤风险的认识也较为抽象,仅有18%的新员工表示对培训内容理解深刻。
●绩效考核对工伤因素考量欠缺
S公司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上,过分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对安全生产的关注较少。
一方面,S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工伤相关指标权重较低,仅占8.2%。
另一方面,对于操作不当等人为因素导致的工伤事故,在绩效扣分上不够严厉,平均扣分数仅为5.8分,难以引起员工对工伤预防足够的重视。
●员工关怀及职业健康管理薄弱
S公司在员工关怀和职业健康管理方面投入较少。
其一,S公司在员工工作环境改善方面投入不足,车间内噪声平均值达到85.3分贝,超过国家标准,而降噪设备安装率仅为35%。
其二,对员工的职业健康跟踪检查频率较低,每年仅进行1次常规体检,对于长期接触粉尘、噪声等有害因素的员工,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项职业健康检查。
多渠道加强工伤预防
在制造业企业中,工伤不仅对员工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还可能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和更为直接的经济损失。在全面了解到在工伤预防方面存在的问题后,S公司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全面提升企业工伤预防水平,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招聘流程
一方面,S公司引入了智能化健康评估工具。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和相关软件,对应聘者进行实时的生理数据监测,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初步评估应聘者的身体机能状况,要求应聘者进行特定的动作测试,如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等,以获得其力量和耐力数据。
另一方面,S公司进行了岗位适应性模拟测试。根据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搭建模拟工作场景,让应聘者在模拟环境中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对于机械操作岗位,设置模拟设备操作环节,观察应聘者的操作熟练度和准确性,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反应能力。对于长时间站立的岗位,进行持续站立耐力测试。
新的招聘流程实施后效果显著。新员工在入职后的前半年工伤事故发生率降低了30%。因身体不适导致的请假天数减少了40%,新员工的工作效率平均提升了25%,岗位匹配度从之前的70%提高到85%。
●完善工伤预防培训内容
S公司从两个方面完善了工伤预防培训内容。
其一,开展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创建真实的工作场景模型,让员工分组参与,模拟各种可能出现工伤的情景。在模拟过程中,引导员工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并采用正确的应对方法。培训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确保员工深刻理解和掌握预防措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员工身临其境地感受工伤事故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
其二,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体系。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源,如短视频教程、在线测试等,方便员工随时学习。定期组织线下集中培训,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实践操作。公司要求员工完成一定的学习时长和考核任务,确保培训效果。
新的培训策略实施后,员工对工伤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幅提高,考核平均得分从原来的65分提升至85分。员工对工伤事故潜在风险的认知度上升了40%,实际工伤事故发生率下降了35%,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从之前的60%提高到80%。
●将工伤预防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S公司将工伤预防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一方面,建立细化的工伤预防考核标准(详见28页表1)。明确将工伤事故发生率、安全操作规范遵守情况、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效率等纳入考核指标。对于工伤事故发生率,根据不同部门和岗位设定具体的目标值,如生产部门的工伤事故发生率不得高于2%。对于安全操作规范遵守情况,通过日常巡查和监控记录进行评估,违规次数超过一定阈值将扣分。
另一方面,设置合理的绩效权重与奖惩机制。将工伤预防相关指标的绩效权重提高到20%,与工作业绩、工作态度等重要指标一视同仁。对于在工伤预防方面表现优秀的员工和部门,给予绩效加分和物质奖励,如额外的奖金、荣誉证书等。对于未达标的员工和部门,进行绩效扣分和相应的处罚,如减少绩效奖金、限制晋升机会等。
新的绩效考核指标落实后,工伤事故发生率降低了35%,安全操作规范的遵守率从70%提升至90%。员工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效率提高了40%,因工伤导致的工时损失减少了50%。员工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行为更加规范。
●加强员工关怀,管理职业健康
S公司要加强员工关怀和管理职业健康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完善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为每位员工建立详细的职业健康档案,包括基本健康信息、工作岗位接触的危险因素、历年体检报告等。定期更新档案内容,根据员工的工作变动和健康状况调整防护措施。同时安排专业的健康管理师对档案进行分析,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干预方案。
另一方面,开展丰富的员工健康促进活动。例如,举办健康讲座和培训,邀请医学专家讲解职业病预防、心理健康等知识。组织健身活动,如工间操、瑜伽课程等,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设置员工休息室,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和放松设施。
目前,员工对职业健康的满意度从60%提升至85%,因职业健康问题导致的离职率降低了40%。员工的病假率下降了30%,工作精力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日渐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显著提升。
S公司的实践表明,优化招聘流程,有助于筛选出更适合岗位要求的健康员工;构建完善的工伤预防培训体系,能够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工伤预防纳入绩效考核指标,能促使管理层和员工重视安全生产;加强员工关怀并实施职业健康管理,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降低工伤事故的发生率。
未来,S公司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伤预防措施,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深入研究企业内部文化与工伤预防的关系,实现工伤预防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全流程覆盖。
作者单位 山西省临汾市社会保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