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的策略
2024-12-09吴雪
阅读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以教材中的文本为载体,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的融合点,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搭建丰富多彩的平台,让他们进行广泛的、有效的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质量,更好地服务小学语文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阅读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其阅读体验,使其进一步感悟语言,达到听、说、读、写的统一,提高其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当前学生阅读的现状来看,他们普遍存在缺少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指导等方面的问题。那么课内外阅读的融合无疑是拓宽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有效融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对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师在进行课内外阅读融合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有效强化他们参与阅读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真情实感,主动调整教学模式,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使学生不需要教师督促也能够养成自觉阅读、欣赏佳作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课文在语言上体现出古代白话小说的鲜明特点。有些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区别,如“这酒好生有气力”“却把大虫吓我”。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如“梢棒”“筛酒”“印信”“榜文”。这些表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猜测词语的含义。此外,文中所用动词十分丰富,把老虎和武松的动作描写得极为生动。如写老虎时用了“一扑”“一掀”“一剪”,三个动作就让老虎凶猛残暴、让人生畏的气势展露无遗;文章写到“梢棒”的地方有多处,每处所用的动词都不一样,有“倚”“绰”“提”“拖”“绾”“拿”“轮”等,可见作者下笔的准确;写武松打虎时,“劈”“揪”“按”“踢”“打”等一系列动作,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充分展现出武松打虎的气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动词进入故事情境之中,进行模仿和想象,生动展现出武松与猛虎搏斗时紧张、危急的形势,感受人物的形象魅力。接着阅读“资料袋”了解《水浒传》书中的其他人物的故事。最后,结合“快乐读书吧”,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整本《水浒传》,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和语言运用技巧。教师依托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资源,为学生打开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拓展阅读空间,增添阅读情趣。
二、深耕语文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语文教材本身,把教材内容作为阅读素材。教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融入课外阅读模块,结合教材课文对其进行扩展,利用课外阅读资料拓展课堂的教材内容,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融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研究教材的主要内容,并探究课外阅读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例如,在教学《白鹭》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整理有关白鹭的课外文章,让学生对白鹭这一动物形象产生初步了解;然后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将描述白鹭美的语句标注出来,并提炼整理出课文描绘白鹭美的多种表达方式。为了使学生熟知并掌握常用的描写手法,教师可提供课外阅读文本《七叉犄角的公鹿》,该文本与《白鹭》同样着重描写动物外貌特征,但该文本所用修辞手法更加多样,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范围,使其更全面地了解动物外貌的描写技巧。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在课内外阅读设置关联点,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事物描写阅读体验,深化学生对类似动物形象神韵的想象与理解,也可以帮助其掌握相关写作技巧。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因为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对于复杂知识的吸收及其学习的速度都相对较慢,因此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深入地探讨和讲解各种不同的阅读技巧及其适用场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阅读方法。当学生对阅读技巧运用自如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时,就会减轻对阅读的畏难情绪,能在课余时间深入阅读,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学习阅读的指导,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们搭建有效的课内外阅读交流桥梁。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速读法、略读法、精读法等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能有效地概括长篇故事,掌握并运用阅读技巧来提炼故事的核心思想。那么在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后就降低了对课外长篇小说阅读的畏难情绪,对自己不那么感兴趣的部分也能快速略读并了解大意,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精读和品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积淀,反过来又能巩固积累好的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才算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
四、搭建多样阅读平台
在学生体会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后,教师还要善于为他们搭建多样平台,提升阅读效果。教师要积极构建综合性阅读活动体系,让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多元化的展示让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丰富阅读体验。如果要使课内外阅读融合更加有效,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还要建立丰富的评价体系,实现高效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质兼美,可以触动学生内心深层的情感。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同类主题的文章或课外书籍。例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梅花魂”中的“魂”,不仅是梅花不畏冰雪、凌寒怒放精神的体现,也是外祖父漂泊海外、坚守爱国之情的写照,更是中国人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那么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梅花”这个意象向学生展示相关文章,推荐与梅花精神紧密关联的诗文,组织“梅花精神故事分享会”“梅花古诗词朗读比赛”以及“手绘梅花小报”之类的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梅花的精神和梅花的意象的理解与感受,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梅花的优美品质。最后,教师设立阅读打卡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每日将自己阅读的内容及感受打卡到平台,并与其他同学、教师分享。教师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剪报、摘录卡等进行展评,评选“书香小达人”,一是为了激励表现优异的学生,二是为了鼓励其他学生有更好的进步。那么通过一系列的课外诗文及材料的补充衔接,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思想产生更深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教材文本为基点,激发阅读兴趣,搭建课内外相互沟通的桥梁;以课堂为阵地,指导阅读方法,形成课内外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以活动为载体,营造阅读氛围,方能实现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