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题”推进,促进儿童整本书阅读进阶发展
2024-12-09蒋瑛曹燕薇
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和目标不像单篇课文那样集中和明确,且需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所以适合的教学策略很重要。因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依据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年段学习内容,在整本书的阅读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选择以母题、议题、问题作为教学组织与推进的要素——以母题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以议题确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驱动思辨读写,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活动,激发阅读兴趣,习得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生发阅读见解,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确定母题,锁定“靶向点 ”,指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
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有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也可能是一个意象或原型。整本书阅读的母题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的行为、精神现象等,如成长、野心和冒险等,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以母题切入整本书阅读,确定阅读讨论的范畴,决定分析与讨论的方向,有助于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随意性、碎片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理解肤浅、片面等问题。
课题组参考了多篇文献,确立整本书阅读母题时,以下三点为基本原则:第一,基于文本。文本是提炼母题的基础与根据,母题的确定必须以文本为基础,必须基于文本自身的内容与结构。第二,基于学生。母题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需求,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水准。第三,联系生活。母题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作品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更加深切的关联。
基于以上原则,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单元时,从单篇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的课文学习,到“快乐读书吧”推荐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世界神话传说》的整本书阅读,课题组确定母题——“英雄”,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异同,并尝试探索其背后的因素。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选本《草房子》,小说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顺理成章的“成长”其实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少年的成长不仅需要自我的体验与认知,更需要成人的经验与扶助。基于同样的考虑,课题组将《草房子》的母题定位为“成长”,以“成长”切入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桑桑、杜小康、秃鹤、细马和纸月五个主要儿童的形象来分析他们的心灵成长历程,感受儿童成长中的坚强、善良、坚持以及勇敢承担等美好品质。
整本书阅读贵在一个“整”字,需要进行总体的、贯通的、系统的阅读与理解。这样的阅读,需要一个具有强大整合性、关联性的“抓手”,以此统领文本,引领学生的理解。毫无疑问,母题可以担当这一“抓手”。
二、开发议题,把握“落脚点 ”,搭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框架
有了母题,就有了思维的方向。但如果缺乏必要的框架与抓手,学生的阅读未必能进入有效的思维状态。因此,思维工具与认知框架非常重要。在整本书阅读中,“结构化的议题”能够用来解决思维框架的问题。所谓议题,就是需要辨析与判断的命题,即“有待论证”的命题,也就是有待分析、论证从而作出判断的命题。以批判性思维的眼光看,一切未加论证的命题都只能算是“议题”,议题的特点在于它的“未完成性”。比起“专题”,议题更强调所辨析的内容对于母题理解的指向性。“结构化”指的则是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议题的讨论不是目的,母题的思考才是主旨。
通过几个有待讨论的议题的提出,将全书分成若干片段,这些片段不一定是作者划分的章节,而是为了层层深入感受母题所划分的“大单元”。一本书的长度都在几万到几十万字,不管是写人记事的小说还是做探究的论文,都会有好几个层次、好多个剖面、好几个视角以及好几个阶段。一般而言,议题的设置为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式等几种结构。将整本书内容议题化,以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实现从文本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这是思辨读写的基本策略。
确立议题主要有三个基本策略,即体现母题逻辑、尊重文本个性、形成认知结构。母题在历史的继承与演变中,已经积淀了某些相对稳定的故事模式与意义结构,这是确立议题必须参考的基本逻辑。同样的母题,在不同文本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依循母题的内在逻辑,只能确定课程的大体框架;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则必须在充分把握文本个性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还有一点,结构性议题的讨论必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知结构的形成。
如在《朝花夕拾》中,课题组在“回望与告别”的母题之下,设置了如下议题:童年的“趣”与“憾”,父子的“爱”与“隔”,情感的“敬”与“愧”,成长的“痛”与“悟”,传统的“迷”与“思”,记忆的“真”与“幻”。在《昆虫记》中,课题组在“凝视与惊异”的母题下,设置了如下议题:昆虫世界的温情——母爱,自然法则——适者生存,生命的意义——延续,命运共同体——生物圈,生命的触动——热爱与敬畏。这些议题都遵循了体现母题逻辑、尊重文本个性、形成认知结构的确定原则。
再以《草房子》为例,确立了“成长”母题后,在设置议题时也从五个孩子的视角出发,以他们的经历为主线,以他们不同方式的成长为依据,确定了以下五个议题:议题1:桑桑——突破生死离别;议题2:秃鹤——战胜自卑逃避;议题3:杜小康——守望孤独岁月;议题4:细马——适应生活环境;议题5:纸月——直面悲苦命运。议题2中战胜自卑逃避的秃鹤,从天真快乐到痛苦自卑再到自暴自弃、叛逆报复,最终付出努力、赢得尊重。秃鹤是不幸的,但他面对不幸时是积极的,他用自己的努力最终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师生的尊敬。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屈辱与痛苦,但是,美丽的成长之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痛楚和泪水才能绽放得更美丽。所以这个议题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秃鹤这个人物身上感受到,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在母题的范畴内,设置议题的目的是达成对母题的理解,筛选与确立相应的议题,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充分讨论,全面而深入地把握作品,进一步把握作品的独特性。在教学中,议题对于教师的课程安排与学习活动的组织,发挥了积极的纽带作用。在实践中,这些议题可根据具体学情进行取舍,也可根据兴趣分轻重;还可分组学习,或学生选择研习,然后进行集体交流,让大家共享学习成果。
三、设计问题,立足“支撑点 ”,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思辨
在母题的统领下,课题组选择与确立了相应的议题。为避免议题的讨论脱离文本而陷入空洞与抽象,课题组在具体的文本议题下面,还需要设立若干容易展开的小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还是以《草房子》为例,在理解议题2“秃鹤——战胜自卑逃避”时,学生首先运用“故事山”,梳理秃鹤的成长经历;课题组的教师以填写表格“冲突与选择”的方式引导学生文本细读。在文本细读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如果你是秃鹤的同学,你也会去抢夺、抛甩秃鹤的帽子吗?在寒风里,在雨雪里,秃鹤为什么选择故意光着脑袋?如果是你,会怎样选择?会操比赛,秃鹤扔掉帽子这件事背后,你能看到秃鹤怎样的心理?你如何评价秃鹤这种做法?《屠桥》表演舞台上的秃鹤,在你眼里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最后部分,为什么说这时候的秃鹤,是世界上最英俊的少年?课堂上讨论的这些问题,以文本为根基,以细读与思辨为基本手段, 呼应的是在议题的构架下展开的母题。教师通过事实、因果和价值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读整本书,进而读懂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既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实践中,课题组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问题类型也作了进阶分类,设置了三阶由易到难的阅读任务单,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答。不同层级水平的学生组成阅读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完成各自的“分阶任务”,达成整本书阅读的分阶目标。教师对学生给予个性化、针对性指导,进行不同层次的展示评价,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都有发展。
还要强调的是,为了推动学生的深刻体验与深度思考,在问题讨论中,教师需要根据整本书的特点,特别强调任务的设计与情境的安排,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以情境优化任务设计。基于文本、指向文本、回到文本,应该是任务设计与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这样,即使在最具体的教学和最细微的文本理解中,整本书的特性依然能够得到尊重。
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教师以“三题”推进学生整本书阅读。在母题的引领之下,开发议题,设计问题,从抽象到具体,聚焦人物、情节等具体内容,聚焦文本的细读与分析,最终又聚合到议题与母题上引导学生的思辨读写,实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使同班不同学情的学生异步学习、差异发展、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