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转型升级催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24-12-08李小红李伟华
伴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做好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结合S产业园区中的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实践,提出当前智能制造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行高技能人才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S产业园区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现状
近年来,智能制造技术和数字经济飞速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部分智能制造企业虽然转型升级速度较快,但在市场竞争中仍缺乏优势,核心竞争力不足,企业大而不强。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单纯依靠一线普通工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缺少一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在智能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以人才为核心,尤其是高技能产业型人才。他们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中坚力量。智能制造企业作为上升型企业,必须与时俱进,逐步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尤其要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构建多层次的技能人才梯队,以此保障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与企业共振同兴。
为了更好地配合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企业必须解决人才不足的客观问题,以高技能人才引领企业的发展。但从S产业园区内部分智能制造企业的实际状况来看,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才招聘引进范围狭窄
近年来,S产业园区集聚了多家智能装备科技企业,部分智能制造企业将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优秀毕业生的招引工作相结合,与本地多所职业技术院校广泛开展合作,成立了产业园区设计研究中心,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和科研活动,先后完成了无人机产业化项目等,促进了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园区搭台,企业唱戏”的发展体系。但园区中部分生产规模较小的智能制造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能提供的优质岗位数量较少,引才渠道未能完全打开。即便这些企业近些年来一直努力致力于转型升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但依旧存在引才渠道狭窄的客观问题。由于宣传不到位,很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留才政策,特别是一些在外地重点大学就读的优质毕业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返乡就业。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智能制造型企业急缺新鲜血液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另一方面是人才找不到合适的求职渠道,进而导致企业与人才失之交臂。
●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S市科技局和人社部门联合,在产业园区设立了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驿站,打造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众创空间,对园区内的科技、工信等新兴产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扶持和促进作用。但部分智能制造企业面临人才培养形式单一的困境,即使员工有心继续深造或脱产参加行业培训,也受工学矛盾影响而不得不放弃。部分智能制造企业虽然急需高技能人才,但又不愿意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付出必要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投入;有的企业虽然能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培训活动,但这些培训的内容只适合新员工,对技能要求更高的高技能人才没有相应的培训发展计划,这导致高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很难有所突破,自身专业水平提升较慢甚至停滞不前,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高技能人才补贴标准不统一
S产业园区中的智能制造企业在高技能人才补贴政策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机制、标准。尽管部分企业制定了相应的岗位补贴制度,但并未做到有针对性地给予不同层次人才相应的补贴。按照目前政策的规定,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应根据高技能人才的学历给予其一定金额的补贴,特别是一些博士研究生和重点学科硕士研究生,应为其增加额外的补贴。但由于在补贴分配上缺乏公正性和公平性,部分高技能人才享受不到企业的人才福利,致使各类引才制度适用性较低,优秀人才失意外流。
S产业园区智能制造技能人才体系建设策略
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完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S产业园区中智能制造企业结合当地多项政策,从实际出发,破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困境。
●打通企业与人才双向选择的通道
首先,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逐步细化落实人才政策规定,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S产业园区中的智能制造企业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展 “构建大数据研究院”活动,打造了全场景网络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当地的产业生态发展。尤其在智能制造专业、信息通信专业等方面,为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其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广招各方英才。尤其对于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助力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S市产业园区内的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和高校项目核心团队合作,组建起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帮助企业进行科研攻关,使企业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和科技推广,扩展了业务范围,增强了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
S市产业园区管理部门还围绕《2021—2023年人才招聘专业目录》,在产业园区内举办了多场人才招聘会,成功为企业招聘到急缺紧缺专业人才108人;同时,产业园区内的20余家企业还到当地各大高校举办跨区域巡回现场招聘会,5名博士研究生成功与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以上举措为当地的人才引进拓展了渠道,为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为了加速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引”,还要“培”,加大对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等专业自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技能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为此,S产业园区内的智能制造企业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推荐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技能人才参加“名师带徒弟”等经验传承活动,返聘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高超技能水平的老师傅从事培训工作。一些大型制造企业每周都聘请省内专家进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活动,通过面对面授课、工作现场指导的方式,不仅有针对性地解决了技能人才在专业上的困惑,也让一线员工及时掌握了行业发展的前沿知识。此外,部分智能制造企业还增加了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一块用于新员工的规范化培训,使他们在短期内熟悉岗位工作;另一块则用于支持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学习,提升岗位技能。有的企业对外出进修技术人员还予以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
●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工作环境属于保健因素。有研究表明,枯燥单调的工作环境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思维停滞,情绪低落,工作效率低。因此,工作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关注。S产业园区内的优秀智能制造企业坚持“就高、从优、不重复”的发展方针,积极为员工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技能人才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比如,加强对餐厅、宿舍、休息室、休闲健身区等环境的资金投入,为员工打造宽敞、卫生、舒适、温馨的就餐区、休息休闲区。在软环境方面,管理机制是企业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是否愿意积极投入。S产业园区内的智能制造企业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对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依靠科创平台、人才驿站举办研讨交流会,树立企业爱才、惜才的品牌形象;一些发展型企业积极做好本地人才返引服务工作,对返乡的高技能人才给予优厚的政策条件;发挥当地猎头公司和人才服务平台的导向作用,促进高技能人才就业向重点项目产业企业聚集,打造良好的氛围。
●建全高技能人才补贴体系
为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S产业园区根据市委、市政府“凤凰英才”计划,对不同层次人才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例如:对产业园区内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金50万元,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00元,发放年限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般为10年;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金35万元,每月发放生活补贴2000元,发放期限为10年;对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全日制本科生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金5万元,每月发放生活补贴金1500元,发放期限为10年;对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发放安家补助金3万元,每月发放生活补贴金1000元,发放期限为3年。此外,对于能够引领行业先进技术或高层次创新发展的特殊人才,企业应划拨适当金额的专项工作经费;在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也可按政府相关规定申请特殊补助津贴。优厚的人才补贴制度对打造吸引、留住、凝聚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系河北省人社厅课题项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构建路径的研究(JRS-2024-3159)]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