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创新探析

2024-12-08陈兰婷方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1期

[摘 要] 大学生从入学到成功就业,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结合我国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科学设计,培育学农爱农情怀,提高求职择业能力,在农业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方面起到桥梁作用,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输入技能型人才。分析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从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及就业意识入手,总结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没有形成体系化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低等问题;结合高职涉农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厚植就业观、强化专业特色、改进教学及评价反馈模式等创新教学策略,助力高职涉农专业学生顺利高质量就业,最终获得职业幸福感。

[关 键 词] 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169-04

作者简介:陈兰婷(1970—),女,汉族,天津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高职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及就业。

方玲(1983—),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高职学生岗位实习管理及就业。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情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就业在经济社会和民生中的定位,将高质量充分就业置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支撑地位。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除有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外,更需厚植“三农”情怀,使毕业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具备核心竞争力。本文旨在探讨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创新,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帮助高职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学以致用,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一、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是个难题。新锦成研究院《2023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从毕业去向落实、薪资收入、对口就业情况、就业满意度和工作稳定性等5个方面报告显示,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四项指标低于总体水平。农业领域的就业环境相对较为艰苦,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导致就业难度加大。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加速建设,涉农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步增大,人才紧缺的“招人难”“引才难”,乡镇基层岗位“招不来、留不住”“有岗无人”等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1]。因此,职业院校应通过创新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策略,提升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树立“学农爱农”的意识,成为国家乡村振兴人才的输送基地。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对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引领作用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将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放在首位,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使之树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有助于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课程需融入家国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奉献、工匠精神等元素,全方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思维方式、职业道德、价值观等对个人职业选择及发展的影响,成为适应社会之人。

(二)激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明确职业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强调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帮助高职涉农专业学生认识到,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课程教学应通过学生对自身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分析测试,激发他们主动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意愿,结合最新职业信息和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了解涉农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明晰自己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目标。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更加深入地考虑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在学习中逐步树立职业方向和目标。

(三)全面提升学生就业通用及迁移工作能力

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明确自己在农业领域的具体职业追求后,引导其掌握制订职业目标和行动计划、评估和调整职业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制订将职业规划转化为具体行动的方案以及简历撰写技巧、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实用技能外,掌握就业通用能力相当重要,这些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基本素质。通过课程中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这些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迁移工作能力是指在不同岗位、不同环境中都能够快速适应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涉农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面临从城市到农村、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就业选择。通过课程学习,他们可以学会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偏重性,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增强了自信又能恰当自我定位;了解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就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关注行业发展最新动态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应着重强调对社会经济形势和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关注和了解。首先,课程可深入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特别是与农业相关的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农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分析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趋势,如新兴技术、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等,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行业动态发展脉搏,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课程会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发展制订职业规划。国家对农业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导向,包括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政策,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到符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发展方向。最后,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和资源。

三、当前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重视度较低

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201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建议该课程安排不少于38学时[3],目前许多院校将其定为公共基础课,重视程度远低于专业课,有的学校设定为选修课,授课班级多,且教师多为兼任。调查资料显示,只有39.4%的学校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学时标准,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将培养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意识纳入学生培养重要地位,造成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涉农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大多非自己所选,入学伊始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报考学生学习能力不高,这也给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教材内容缺乏专业及地方特色

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参考书大多以国外职业规划与发展理论为基础,采取的是“同化”及“通识”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针对涉农专业不同学生的设计不到位,造成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了解不足,难以体现专业就业方向及职业发展路径的差异,教学中无法做到因地制宜、因专业施教。缺乏对行业、企业进行真实的现状分析,教学中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所在地农业产业发展状况,通用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方案不能有效缩短社会真实需求及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教学差距,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只能泛泛而谈,难以确定具体方向和岗位,不能引导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农、林、牧、渔业等涉农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在当前农业产业经历深刻转型升级发展阶段,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未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导致学生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难以适应符合自己专业背景和兴趣的工作岗位。

(三)课程个性化职业指导欠缺

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精准育人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每个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都是不同的,但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缺乏个性化指导。首先是缺乏对涉农专业领域的深度探讨,因此课程设计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教学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和资源,难以提供充分的个性化辅导,涉农领域具有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相对较少,限制了个性化指导的开展;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理念仍停留在传统的就业安置和就业信息发布层面,缺乏对个性化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和指导,导致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时缺乏有力的支持;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和方法,涉农专业的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各异,而学校难以准确衡量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

(四)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体系

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进行规划,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的形成需要过程,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部的明确规定延伸扩展此门课程至整个培养过程。高职院校多将该课程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学期,在学生离校实习前“突击”性指导。内容偏向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岗位需求等,缺乏职业理念及规划,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涉农专业本身需要较强的实践技能,农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变化较快,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会导致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树立对职业发展的全面认识和规划非常重要,具体教学中若整体教学设计不够科学,难以做到深入细致的体系化教学,育人导向性不够明确,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四、创新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策略

(一)课程定位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厚植学生就业观

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模式较注重知识传递和技能培训,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学生还需具备职业规划的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应对职业挑战的心态。对于高职涉农专业而言,学生的职业发展不仅包括找到一份工作,更需培植其学农爱农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通过工作实现个人价值。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校教学重要议程是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基础。高质量就业强调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高效优化配置,以及劳动者个体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对于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与农业相关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厚植就业观是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面对就业挑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课程对就业观的前置培育应层次分明且阶段针对性各有侧重[1]。在高质量就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课程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直接影响涉农行业的整体人才素质和行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对这些课程的创新探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课程应围绕核心要素进行设计和创新。

(二)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助力专业对口就业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讲授中可针对学生基础素质偏低、专业选择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不高、就业压力大等情况,将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与“三全育人”理念有机融合,课程及时更新补充本行业、本专业或优秀校友的就业典型案例,在学生产生共鸣的同时将最前沿的行业发展动态、最新的企业用工需求带进课程内容设计中。学校积极聘请创业成功校友、知名企业家、著名学者专家以及技术能手等加入[4],通过行业导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见解,强化学生对专业、职业、社会的认知,助其更准确地把握职业发展方向;课程强化“三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潜力和责任使命。课程设计可由专业延伸讲授,使学生知悉并探索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需求现状,增强专业认同度。授课中可采用结合地方特色、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就业状况等创新和独具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职业理念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专业行业的就业市场、职业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具体专业岗位和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有效融入,帮助学生了解工作环境锁定职业锚,确保学校人才培养同产业需求匹配,在明确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后专业对口就业,以期为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注重个性化指导及家校联动的教学路径

高职课堂教学多以教师教学思路为主导,理论知识灌输的方式居多,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可能因地域、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因素有所不同。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可着重于个性化“一对一”服务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发展自己的优势,通过正向支持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面对就业选择时出现的困惑、焦虑、茫然等问题,设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目标。在校期间可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档案,制订个性化的辅导计划,定期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职业规划实施情况。通过定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调整策略。家庭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校联动可以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教学中可提出问题,让学生与家长探讨,促进思想成熟稳定;或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箱等方式,与家长分享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技能培养情况等,同时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设计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就业规划。个性化指导和家校联动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兴趣,明确职业目标,共同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建立科学连贯的课程教学体系

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必须贯穿于学生整个培养过程,构建系统教学体系,即从课堂教学到校外实践、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生离校、从学生家长到社会各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展学生职业规划活动教学,对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质量进行动态跟踪和分析,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的同时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形成全过程培育长效机制。入学第一课就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和就业意识,结合国家最新战略发展形势和当前农业发展态势,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植学农、爱农情怀[5]。课程一年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心理储备;二年级实施技能储备教育,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提升专业技能及可迁移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职业素养核心能力[6],积极组织、规范管理毕业年级学生的岗位实习工作,助力其详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教学中学校要大力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力求资源准备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随着个人成长和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的过程。

合理设计课程评价及反馈机制是检验教育教学目标重要依据。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需对学生专业认同、职业精神、价值观层面等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核,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及同学互评的评价模式,将课堂问题回答、学习辩论、实习心得等作为成绩评定标准[7];反馈机制也很重要,可采用学生就业情况追踪、就业稳定性及满意度问卷调查及学生职业目标实现程度等方式,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效果和目标。

五、结束语

针对高职涉农专业学生开设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应起到培育职业观和就业观的作用,课程应综合学校、教师、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创新课程教学是促进社会经济及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就业指导课程的前置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就业指导服务。应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掌握基本职业能力,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可以使高职学生获得较高的人职匹配度,最终获得职业幸福感。未来,还应继续探索和创新高职涉农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满足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及国家乡村振兴策略的技能型人才供给需求。

参考文献:

[1] 廖鹏,杨洋,张强.“学农为农”就业观培塑路径与实践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4(1):53-60.

[2] 李建阁.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策略[J].大学,2020(39):60-61.

[3] 叶海亚,周军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现状与发展趋势[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3):41-44.

[4] 贺书伟,刘湘.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4(3):88-92.

[5] 刘坤.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改进对策[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19):53-54.

[6] 魏群,李松艳.试论提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途径[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7(3):109-112.

[7] 王新凤,杨玉春.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实施现状与政策期许[J].中国教育学刊,2023(5):29-34.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