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促进教师跨文化能力提升的探索

2024-12-08刘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1期

[摘 要] 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进程中,专任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对学校的在地国际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在开展在地国际化建设时,高职院校应在本校聚合多方国际化资源,建立适合教师开展校际和国际沟通的跨文化交流平台;在师资管理中增加跨文化能力相关的培训,为本土教师和外籍师生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在国际化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平衡本土和外国文化元素;在校园跨文化活动中注重活动的内涵和持续效果。通过探索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促进教师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我国高职教育“走出去”助力赋能。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在地国际化;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49-04

①基金项目: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重点项目“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在地国际化人才跨文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X2023024);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基于在地国际化的高职教师跨文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024SCG306)。

作者简介:刘畅(1990—),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翻译教学。

为全面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基于本校资源开展在地国际化建设,通过在本校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环境,不仅在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上进行国际化改造,而且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与国际接轨。

作为衡量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在地国际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深入探究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对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影响,并从平台建设、师资管理、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等方面为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赋能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23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职成厅函〔2023〕20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其中将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作为重要任务,要求“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线发展并有所侧重,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国际化水平,到2025年分三批支持300所左右具有中国特色且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1]。在此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掀起了新一轮国际化建设热潮。

从跨文化角度看,教育国际化实质上是境内外教育基于自身理念、制度和不同文化差异基础上的双向交流与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可知,教育国际化的最好模式是“本土实践基础上的国际化与国际化基础上的本土化”相结合[2]。在此过程中,在地国际化是其中重要一环。

教育的在地国际化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其理念核心集中于在本土教育中落实国际化人才培养[3],其过程表现为“学校利用本校已有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师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务的机会”[4]。在本土教育环境中融入国际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在地国际化建设:一是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或引入国际案例和材料;二是聘请外籍教师,招收国际学生;三是为本土教师和学生提供国际培训和交流;四是组织校园内的国际学生交流项目;五是与海外教育及研究机构在本校开展项目合作;六是举办校园国际文化节等活动[3]。对学生而言,在地国际化不仅可以让中国学生在本国接受到包含国际元素的教育,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还可以使外国来华留学生通过参与在中国学校主办的国际课程及项目更好地适应中国教育模式和中国文化。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其跨文化能力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是检验学校在地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5]。因此,追踪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发展现状,不仅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在更高水平上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助力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当前,针对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分析、课程设置、资源整合等方面,对教师角色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高职层面的研究中,从优化教师跨文化能力的角度促进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的研究与建议不多。另外,针对教师跨文化能力发展的研究多数以外语专业教师或公共外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而针对参与国际化活动的非外语专业的授课教师的研究较少。可见,跨文化能力研究对象的普适性仍有待提高。

本研究分析在地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跨文化能力发展的现状,探讨影响高职教师跨文化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为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促进教师跨文化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提出建议。

二、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对教师跨文化能力的影响

跨文化能力是个体在特定跨文化环境下有效、得体完成交际活动的能力[6]。学界将跨文化能力的各种要素从不同维度进行分类,在已然成熟的经典研究范式中,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是跨文化能力四个公认的关键维度[7]。知识维度考察教师对本国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如是否了解我国的文化传统、是否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差异。技能维度考察教师在跨文化活动中的交流能力与技巧,如能否通过合理解释或协商来解决交流障碍或文化冲突。态度维度考察教师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与接受程度,如能否抱着兼容并包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意识维度考察教师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如能否意识到文化差异性可能对跨文化互动带来的潜在影响。[7]

以下分别从知识、技能、态度和意识四个维度分析高职院校的在地国际化政策与活动如何影响教师跨文化能力表现,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跨文化主题培训

从跨文化知识维度来看,具有丰富跨文化知识储备的授课教师,能够将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和深度。相反,如果授课教师对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出现偏差,就容易从源头上导致与外籍师生在沟通中出现问题。

增加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储备,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培训。许多高职院校通过为教师提供职业能力发展课程、参加国际研讨会和工作坊等方式优化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目前在所有相关的培训中,聚焦跨文化能力和素养的培训主题较少,难以拓宽授课教师的跨文化视野和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储备,故而现有的多数职业院校教师发展培训并未能很好地通过优化教师跨文化素养来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

(二)国际化教学活动

从跨文化技能维度来看,具有良好跨文化技能的授课教师,能够在与外籍师生交流时,通过合理解释、协商和调解来解决面临的跨文化冲突,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并使他们能够设计和实施适合多元文化群体的教学策略。在面对外籍师生时,通过考虑对方的文化差异,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外籍师生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许多高职院校选择具有较好外语表达能力的教师参与面向留学生的教学活动,为跨文化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并鼓励授课教师采用合适的跨文化沟通技巧,选择使用更具包容性的教学材料。但是,由于许多院校为教师提供的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少有关于跨文化能力提升的模块,多数授课教师的跨文化技能都不甚完备,与外籍师生的沟通技巧均出于本能或取法于与本国人的沟通经验。另外,由于许多院校已为外籍师生配备了具有良好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职管理人员或联络教师,与外籍师生的常规沟通事务均可通过相关人员来完成,因此认为关注多数参与国际化教学活动的授课教师的跨文化沟通技能意义不大。

(三)校园国际文化活动

从跨文化意识维度来看,具有敏感跨文化意识的授课教师,能够有效识别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而从跨文化态度维度来看,具有包容跨文化态度的教师倾向于创造一个积极的沟通环境,鼓励学生尊重和理解这些差异,促进国际化的交流。

跨文化意识和态度除了可以通过师资培训等显性方式习得之外,还可以通过在本校营造校园国际化环境氛围等隐性方式来改善。已有高职院校开展了校园国际文化节以及职业教育国际联谊等活动。但部分活动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深度,如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仅浮于表面而未能深入探讨文化差异的本质,少有深度解析。这可能导致教师对活动的参与感不强,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也停留在表层,难以真正培养出兼容并包的态度。另外,虽然许多参与国际教学活动的授课教师有境外学习或生活经历,但这部分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尚未对国际多样文化形成良好的敏感度时就已回到国内。这种跨文化接触不足的现象容易造成文化错位。即使参与了国际化活动,由于跨文化认知的欠缺,一些授课教师仍抱持固有的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进而阻碍他们理解不同于自己文化背景的现象。

三、在地国际化赋能教师跨文化能力提升路径

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有良好跨文化能力的授课教师深度参与包括专业课程的国际化、学校观念思想的国际化以及校园管理的国际化等众多方面的建设,这需要高职院校在本土教育环境中融入全球知识和国际视野时,考虑诸多方面的变革与创新,为教师跨文化能力充分赋能。

以下从平台建设、师资管理、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等方面探索高职院校在地国际化促进教师跨文化能力发展的路径。

(一)聚合多方国际化资源,建立跨文化交流平台

一是由本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以在地国际化为背景、以跨文化交流为主要目标,建立校际信息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各高职院校通过交流在地国际化经验,促进各校教师相互学习,共享国际职业教育前沿信息,分享跨文化交流经验。

二是由高校牵头组织,必要时政府部门给予支持,以加强本地高职院校与国际同类高水平职业院校沟通联络为主,建立国际交流平台。在此平台上,本土教师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同行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国家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三是与跨国企业协同,以集聚国际化资源为主,建立要素共享、关系通达的校企沟通平台,为教师创造多元化、实践性强的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环境。在此平台上,高职院校与跨国企业通过有效沟通,分享国际工作经验和跨文化管理经验,既可邀请跨国企业管理者来校开展讲学交流,也可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国际化项目,如国际标准制定、跨国产品研发等,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提高教师跨文化工作能力。

(二)增加师资跨文化培训,完善中外师生沟通机制

在教师能力发展方面,学校应在师资培训及研修等项目中增加跨文化能力相关主题的培训,为授课教师提供多种了解与接触国际文化的渠道。不仅要提高教师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改善教师面对多元文化的态度和意识,而且要强化教师面对多元文化的沟通技能,提升教师面对跨文化沟通时的表现。同时,教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师资队伍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靠外部环境的推动,还要依靠教师个体的主观意愿。教师应勇于跳出本民族身份的同质化倾向,积极参与各类跨文化活动,主动提高对不同文化的认知[8],在符合本校在地国际化建设精神的框架下构建个性化的多元文化认识体系。

在教师沟通机制方面,学校应面向授课教师完善与外籍师生的沟通机制。不能仅依靠专职管理人员作为“中间人”和“传声筒”为中方授课教师和外籍师生交替传话。首先,学校应推进针对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鼓励授课教师对中外学生同堂授课,支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主动引导、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意愿。其次,学校应鼓励外籍师生参与本校的教学改革、社会服务和技能竞赛等项目,以此推动本校授课教师在与外籍师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积极开展跨文化互动,提高交流质量。最后,学校应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在师资队伍中的跨文化作用,如定期组织外籍教师参加本校组织的跨文化相关主题的研讨会等,在中外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提高整体师资队伍的跨文化能力。

(三)平衡国际课程文化元素,提高教师文化共情能力

在专业和课程发展上,除了鼓励授课教师在已设立的合作办学专业和双语课程中深度融入国际化元素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努力在具有国际化属性的专业及课程中开展新一批的国际化建设。一方面,针对已设立的国际合作专业与课程,授课教师除了要关注教学内容满足国际性之外,还应注重将教学内容的跨文化特性嫁接到的专业性上,使学生将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对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针对涉及跨国元素以及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有密切联系的专业及课程,积极拓展在地国际化建设的版图,鼓励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积极发挥此类专业及课程的国际化属性。

在课程管理上,高职院校和教师都要意识到在地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忽视本国的文化背景,要正确处理好本土化课程与国际化课程的关系[8]。授课教师既要注重在本土化课程中增加融入国际化和异国文化的元素,也要在国际化课程中注重保持中国文化特色,明确中华文化底色,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国际化课程教学内容中,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文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特质,使在地国际化牢牢扎根于中国语境的教育背景。

在课程实施中,授课教师不仅要主动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促进者,而且要拥有文化共情的能力,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文化差异。一方面,教师要有多元文化意识,有意识地制造和保持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推动学生参与跨文化融合[9],例如,提前关注并挖掘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接触经验和价值观,在教学计划中设计能够促进本校学生与留学生交流的交互任务,使中外学生在深度合作学习中促进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在与外籍师生交际中应超越自身的文化立场,通过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尊重和理解外籍师生在交际中所表现出的异于中华文化的种种习惯。

(四)扩大国际文化活动覆盖,注重活动深度与效果

高职院校应认可在地国际化活动的实践意义与价值,充分考虑教师跨文化能力和校园国际化建设的密切关系,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国际化、跨文化校园活动,营造国际化、跨文化的校园氛围,为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沉浸式的国际化活动体验,使其亲身感受本校的在地国际化独特之处。在举办国际化、跨文化校园活动时,建议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活动设计的参与度和包容性,鼓励本土教师和外籍教师都参与其中。考虑不同文化背景教师的需求和兴趣,既可以举办各类国际竞赛或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也可以在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植入国际化、跨文化的元素,并确保资源和支持对所有教师都是可及的;还可以在校内建立模拟国际职场环境的跨文化体验中心,让师生在模拟的国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跨文化能力。活动需要邀请本校与外籍教师共同参与并指导国际化校园活动,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向多元包容、交流互鉴的纵深方向发展。

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性和实质性。高职院校应意识到,高质量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跨文化研讨活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浅表层面,而应该深入探讨本校校园文化的内核,以及在校园中出现文化差异的根源和影响。如在利用校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国际传播时,不仅要注重对外客观介绍本校校园文化,更要邀请包括双语授课教师和外籍师生等多种身份的群体在这些社交媒体上从不同文化视角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内核,正面应对探讨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并将应对这些文化差异的经验融入教学环境和社会实践。

三是注重国际化、跨文化校园活动的持续深耕与后续效果。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不应该是一次性或偶尔的活动,而应该是持续的、有计划的系列活动。高职院校应制定长期、系统的校园文化活动规划,将跨文化能力提升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定期更新活动内容以保持其相关性和吸引力。为了确保国际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性,需要重视师生对活动的反馈意见,将收集到的反馈应用于改进未来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确保它们更好地满足教师提升跨文化能力的需求。

四、结束语

在地国际化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期待未来更多具有良好跨文化能力的教师团队作为桥梁,连接本土与世界的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国内与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国内院校与国际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使在地国际化的教育质量得到跃升,为人才培养打造开放包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习与实践环境,并助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EB/OL].(2023-07-11)[2024-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 2307/t20230717_1069319.html.

[2] 郑凯越,YAN,J.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与现代化关系探微: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0(1):114-118.

[3] Nilsson,B. Internationalisation at Home from a Swedish Perspective:The Case of Malm?[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1):27-40.

[4] 房欲飞.新时期我国推进“在地国际化”的战略意义、挑战及对策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2(2):82-88.

[5]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66-75.

[6] Deardorff,D. 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6(3):241-266.

[7] 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8.

[8] 李均,郑锦秀.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动因、问题及对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33-42.

[9] 李小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意涵阐释、全球案例与中国借鉴[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5-74.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