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广东省职教精准服务清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

2024-12-08方艳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1期

[摘 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高效地发挥其资源和优势,以支持乡村经济的振兴和人才培养,成为亟须着力解决的关键课题。特别是在经济强省广东省,职业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索广东省职业教育如何精准地配合清远地区的乡村振兴,培养所需人才的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这项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实践层面也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清远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41-04

①基金项目:2023年度清远市产教融合社科专项课题(课题编号:ZJCYJY202335)。

作者简介:方艳芬(1984—),汉族,广东普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在探讨乡村振兴这一宏伟事业中,职业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广东省坚持深入实施产教融合的战略方针,积极为清远地区的乡村发展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产业的升级。本研究以清远地区的乡村振兴为独特视角,致力于探索和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通过深入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培养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功能与策略,本文旨在展现职业教育作为乡村经济振兴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提出了一系列既符合教育规律又满足社会对实际岗位技能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为广东省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精准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结果不仅为广东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和借鉴。

一、基于产教融合的广东省清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概论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设计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其本质在于校企双方的密切合作,实现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清远作为以绿色发展为主导的地区,其人才培养框架设计应顺应绿色发展趋势,侧重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学生,与地区产业发展保持同步,具体表现在以创新实践为重要手段,构建促进产业与教育相互促进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此框架中,首先进行需求分析,在产业需求与教育资源之间建立桥梁,清远不仅需要一般劳动力,更需要的是具备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应围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结合生态农业、绿色物流等产业发展的最新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内容,同时需要引入企业实训环节,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1]。

(二)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校企合作机制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其核心在于资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赢,清远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时,需要充分考虑产业界需求和教育机构学科特色,以期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为了实现这一机制,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制班等形式,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定向培养的专业和课程,确保学生培训方向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校企合作强调互动性和动态调整的优势,清远地区的校企合作机制也应如此。

(三)定制化课程与教学方法的开发

针对清远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需要开发相应的定制化课程体系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应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同时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与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清远地区应积极采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方法,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的中心,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线云课堂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打破时空限制,提高学习灵活性[2]。

(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利用

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尤为关键,清远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资源,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工学结合,通过参与基地的科研项目、技术服务等活动,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根据不同领域乡村振兴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学生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且具有针对性,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及对未来职场的适应性。

二、广东省清远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键行业与岗位分析

(一)农业产业链的发展与创新岗位需求

在广东省清远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产业链的深度发展成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与升级的关键路径之一,农业产业链不仅包括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传统环节,更重要的是融入创新思维和技术,这一系列变革,需要从农产品标准制定、品牌策划到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专业岗位参与其中,进而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例如,为确保农产品的高品质,需要设立专业的产品检验岗位以保障产品品质。现代农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的管理方法,这要求农业产业链的岗位设置不仅要依赖传统农业技术,还要更多地侧重于技术研发、物联网管理、智能化操作和市场分析等专业领域,产生了新的需求,即需要引进和培养既掌握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技术,又熟悉相关信息系统操作的复合型人才。这需要更加重视农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培训质量和方向,同时要创新地方性培训体系,例如定期开展田间课堂和技能培训,切实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

(二)乡村旅游业的兴起与人才需求特征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业逐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标志着时代的转变,不仅欣赏乡村的自然风光,更追求慢节奏的生活和深度的文化体验。由此,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懂得经营和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他们需要具备专业的农业农村知识和文化素养,还应熟练掌握市场营销、景观设计、旅游规划等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针对乡村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显示出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合性。一方面,乡村旅游的策划与开发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方式与艺术审美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结合当地的自然、文化和生态特色,策划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地的营销与推广人才也是不可或缺的,他们需要掌握现代的营销方法和渠道,能够有效地运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目的地的成功离不开优质的旅游服务和管理,因此,服务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人才的专业化也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模式的代表,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对传统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农村电子商务依托庞大的网络资源和平台,解决了农村资源稳步输出与市场高效对接的瓶颈,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相关岗位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不仅是传统交易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思维方式和服务模式的诞生。从简单的在线开店、产品展示,到复杂的商品营销、物流配送、数据分析,农村电子商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综合能力的同时注重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技能训练。例如,一个掌握电商平台运营技术的团队和一群了解互联网营销推广的专业人员,能够有效地帮助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品牌价值的提升,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众多专业人才的支持,包括网页设计、网络安全、电子支付与结算、物流管理、审计统计等领域。这些人才的成长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的传统产业结构以满足电商平台的需求,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进一步推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持续升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对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与需求对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四)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的人才需求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其核心在于保障产品安全和健康,持续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这些人才需要具备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并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效应用这些知识。

(五)乡村治理与社会工作的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社会对综合治理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乡村治理与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在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背景下,乡村治理与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4]。无论是基层治理、公共服务,还是心理健康、社区建设,各个层面迫切需要具备法律法规知识、社会政策理解、人文关怀以及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人才。乡村治理的核心在于坚持和践行以民为本,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与服务能力,需要流动房、就业指导、社会保障、社区教育等多方面人才的参与和支持。在社会工作领域,要求从业者能够理解国家政策,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问题诊断,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例如实施“一村一策,一社一案”等地区发展方案,还需要优秀的乡村社会工作者善于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开展针对性强的群众工作,例如促进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福利的提升。

三、构建职教精准服务清远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农业产业链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广东省在全面落实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中,应着重考虑农业产业链拓展和地区特色,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链相关专业课程体系,首先,这一体系应融合当前国际领先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体系,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专业课程。课程设计必须突破传统模式,引进跨学科的内容,例如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于农业产业,提倡农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全产业链思维和创新能力,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让当地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更贴近广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创新,引入翻转课堂、项目导向学习以及情景模拟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得学习互动并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设置“作物生长与环境”课程时,可以实地考察农作物种植基地,实验操作结合理论学习,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农作物的选种、种植、管理与收成等环节,深刻理解生态农业的科学原理和经营管理之道,课程体系构建还需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通过专业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例如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支持当地公益组织发展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丰富了其社会责任感。

(二)发展乡村旅游业特色教育项目

针对乡村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融合地方文化、生态资源及旅游管理知识的培养,广东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地方特色小吃、民宿、手工艺品等元素丰富多元,这为培养专业化的乡村旅游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课程体系应融合社会科学、市场营销、生态旅游、农业经济等跨学科知识,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高等教育机构可发挥自身优势,将乡村旅游项目管理、旅游规划、乡村社区建设等实用课程纳入培养体系,并定期举办乡村旅游相关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吸引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为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资源和交流平台,可以尝试将乡村旅游专业课程与在线教育相结合,启用网络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动态更新的教学内容,实现远程教育与现场教学相互补充,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通过组织旅游企业实习,参与旅游市场调研项目,学生得到的实践经验会更加丰富,这不仅能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旅游的市场运作模式,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5]。

(三)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教育与实训相结合

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当下,广东省应积极应对农村电商的发展需求,通过推动教育与实训相结合,培养既懂得电商技术又能适应农村实际工作场景的专业人才,具体做法包括设置专业课程以覆盖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运营实务、网络营销、储运配送以及农产品电商管理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政府和教育机构应展馆合作,搭建农村电商实训平台,如设立电子商务学院,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实操训练,教育课程内容设计可依托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案例,引导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业务流程的整体把控和敏锐的市场分析力,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即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双导师制,由电子商务行业的专家和资深电商运营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电商行业的专业资格认证考核,通过认证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专业成长,另外,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多层次的乡村电商人才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对农村电子商务教育体系的优化,广东省不仅能够培养出满足农村电商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能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绿色生态农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体系设计要围绕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着重纳入生态农业基础理论、绿色生产技术、农田生态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模块,通过系统性学习,学生不仅掌握绿色技术的关键点,而且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绿色生态原则贯穿于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及农副产品加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意义及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技巧。实操能力是培育绿色生态农业人才的重点,应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和校内农场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结合国家级、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开展实景体验式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应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如土壤修复技术、节水灌溉系统、智能温控技术等,培育其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解读农业问题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具有绿色认证的生态农场和示范性农业集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开展项目式学习,将课堂所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中,鼓励学术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研应用效率,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绿色生态农业教育的提升还需要靠政策支持和社会业界的合作,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并通过制度创新引领农业教育变革,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鼓励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合作,形成教学、科研、培训应用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教育新模式,从教育培训、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三个方面入手,广东省能够打造过硬的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提高。

(五)加强乡村治理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建立应以民生需要和社会问题为导向,开设包括乡村社会学、乡村政策学、公共行政管理、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等专业课程,通过探讨乡村治理结构、治理模式以及治理体制创新等话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角色模拟、案例研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治理中的挑战与困境,通过模拟决策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关键,通过设置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基层治理、脱贫攻坚等项目,用实践检验学习成果。结合基地实际项目情况,实施导师责任制,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乡村社会服务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协同社会力量,推进乡村治理和社会工作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与乡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邀请有经验的乡村治理者、社会工作者参与教学活动,分享实践经验,带学生走上乡村振兴的前线,锤炼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广东省应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与社会工作专业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发展乡村治理专业化,社会服务特色化,从而为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束语

探究产教融合在清远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影响,结果揭示了一系列的人才培育方式以及实践策略,研究指出实施产教融合能够显著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显著加强职业教育的品质和实际效果。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清晰可见,应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在清远的职业教育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以进一步提高其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培育更多具有高质量技能的人才,为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广军,李昱,刘亚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问题与推进策略[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1):7-14.

[2] 刘娟.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幸福生活指南,2023(27):148-150.

[3] 杨正喜,倪楠冰.产教融合下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8):266-268.

[4] 张莉.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4):246-248.

[5] 陆怡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重在产教融合[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8):227,246.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