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本质意涵、价值意义及体系建构
2024-12-08曹韦璇
[摘 要] 通过界定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明确高校美育生态课堂是由学生、教师、美育环境三个生态因子共同组成的独立生态循环系统,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浸润性等特点。课堂中的三要素整体贯通、互相作用,通过尊重、唤醒、激励三个步骤自主流动,充分整合教学智慧与教育资源,使师生具备可持续发展即终身美育的能力,美育环境与美育生态循环优化、持续生长。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遵循高校美育育人规律和构成要素,提出以美育生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两翼,以学生参与、教师对话、环境浸润为三柱,以涵养美、传播美、创造美、践行美为四阶的美育生态共同体,构建“一体两翼三柱四阶”的美育生态课堂体系,实现美育生态的循环与生长。
[关 键 词] 高校;美育;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29-04
①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五维融合’美育育人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563);2023年度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生态课堂视域下高职美育‘五维一体’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LX/02/251/12);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课题“协同视域下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2023/02/22)。
作者简介:曹韦璇(1991—),女,汉族,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美育。
“生态学”的概念诞生于1866年,由德国学者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提出,指生物与其有机或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各要素的“多样性”“共同体”和“持续发展”。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威拉德·沃勒(Willard Waller)率先提出“课堂生态学”(ecology of classroom)理念,将生态学所提倡的概念引申到了教育与文化领域。“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1],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积累经验、培养意识、提升美感,从而达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一环,高校美育大课堂的浸润实施,需将多方要素融会贯通、平衡协调。用生态学的理念构建美育课堂,将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用循环互动、开放协同的观点审视美育生态的构成关系,可以为当今高校美育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一、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本质意涵
(一)高校美育生态课堂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生态课堂的内涵实质是将生态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重新审视并定义课堂各要素,系统构建课堂活动形态。从该视角出发,高校美育课堂即是一个由学生、教师、美育环境三个生态因子共同组成的独立生态系统。其中,以学生主体参与为核心,师生对话为纽带,美育环境浸润为平台,三个因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美育教育资源高效整合、灵活利用,共同促进美育生态大课堂动态平衡。
1.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构成要素
生态系统是有机、复杂的,系统的演替与进化一部分动力来自外部环境,而其根本动力则是来自系统内部的各生态因子。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具有核心地位,美育课堂的设计要以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和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教师是知识传递者和课堂设计者,引导和把控课堂节奏,是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教师和学生虽然角色不同,但在生态课堂中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美育机制是美育生态课堂的推进平台,在这里,教师智慧得以展现,学生主体意识得到激发,三要素共同促进美育生态课堂结构生成。
2.高校美育生态课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生态学的系统论来看,动态平等、互利共生是维系一个生态组织的基本要求。要创设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美育生态课堂,师生、生生、主体与环境之间应打破自身稳定性低、依赖生态结构的传统教学关系,学生、美育教师、美育环境三个生态因子之间应协同运作,以保持美育课堂生态循环生长。首先教师在课堂内外启迪智慧、创设情境,分享文化理解,提升审美感知;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在美育中彰显个性,增强艺术表现,激发创造活力;学生与学生在合作中浸润启发,建立相互影响、互促共进的伙伴关系,共同完成美育实践。另外,师生主体与美育环境之间相互浸润,互融共生。一方面,丰富多彩的美育生态为学生成才、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另一方面,美育生态的构建离不开师生主体的支持与投入,同时,主体能动性的激发有助于与环境的进一步协调。
(二)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原则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2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两份文件明确了高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原则,即“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三个坚持”强调了美育的战略地位和育人价值。高校美育课堂是美育实施的核心环节,在美育工作“三个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美育课堂的教育理念亟须逐步走向深入,将课堂视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由封闭转变为开放,由传递转变为发现。
一是坚持整体性原则。“生态哲学是整体论世界观。”[2]从生态学的整体观来看,课堂是一个联动的系统,各要素之间协同共生。美育生态课堂的构建目标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以美育功能激发各要素的本性自然,鼓励崇尚自主、以美育德,促进课堂系统的整体推进。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要素均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系统,学生与学生、师生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美育课堂的运作与发展是在各功能系统的自身推进和各要素之间的联合叠加中持续推进的。
二是坚持开放性原则。生态系统的关系具有开放性,是“两个开放系统之间的相互包容的关系”。[3]生态理论指引下的课堂观对于传统的机械式课堂观来说是一种迭代,它打破了课堂是静态、封闭的固有观念,倡导课堂的动态开放,这既来源于教育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来源于知识结构的发展性与延续性。在美育生态课堂中,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与学生的直线传递,美育知识也不再是一种既定的准确表征,而是在持续的感受与体验中、在不断的发现与实践中,实现全过程、全场域的美育浸润。
二、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价值意义
(一)美育生态课堂是流动的课堂
美育可以拓展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美育生态课堂中,各生态要素通过尊重、唤醒、激励三个步骤自主流动,课堂生命力得以激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随着网络时代发展,知识获取途径愈发便捷,课堂教学的意义从“鱼与渔”转换为“欲”,即自主探知意识的生成。[4]美育生态课堂以促进各生态要素生命整体发展为旨趣,将整个课堂视为流动的生命体。首先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兴趣爱好和情感体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艺术基础、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预期,即发展位。接着学生通过充分自我了解,个体意识被唤醒,在教师引导下体验与感受文化,在美育活动中、在美育环境中自主发展和成长,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涵养美育情怀。随后各生态要素开展以激励为价值取向的美育评价,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美育资源的引入等进行评价,规范各生态要素的行为,引导价值观,促进课堂生态链的改进与循环。
(二)美育生态课堂是整合的课堂
生态哲学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美育生态课堂中,系统内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整体性,师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中凝聚教育智慧,整合教育资源,轻负高质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美育素养。传统的课堂将教师与学生进行机械式的主客体划分,由教师发起单线性的知识灌输与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指令,遵照执行,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投入巨大,却收获甚微。美育生态课堂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浸润性等特点,有效调动各生态因子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之间的联动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多维互动、和谐共生。学生的个人审美体会、教师的美育素养与知识经验、团队的美育实践成果、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等生态因子,一方面本身成为可共享与传播的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它们共同构成美育教学生态,在美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中,提升教学成效,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
(三)美育生态课堂是生长的课堂
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透视美育课堂教学,学生、美育教师和美育环境三要素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指的是师生具备可持续发展即终身美育的能力,美育环境与美育生态循环优化、持续生长。一方面,课堂质量的提升,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平衡,能有效促进课堂主体在美育浸润中获得自我发展与进步的能力,教师与学生以美陪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美育课堂有效延伸,促进社会美育生态健康生长。师生深入基层、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展演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美育服务品牌,在探索美育服务社会路径的过程中深度激发美育效能,营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社会环境,为建设美好生活、提升社会审美素养贡献力量。
三、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体系建构
高校美育生态课堂,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遵循高校美育育人规律和构成要素,运用整体性、开放性等思维原则,厘清美育生态课堂各要素的活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当前美育发展的现象和成因进行生态化分析,重塑以美育生态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为两翼,以学生参与、教师对话、环境浸润为三柱,以涵养美、传播美、创造美、践行美为四阶的美育生态共同体,构建“一体两翼三柱四阶”的美育生态课堂体系,实现美育生态的循环与生长。
(一)“一体”——打造高校美育生态“共同体”
高校美育目标的达成,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合作共力,高校的美育工作不是割裂的,“一旦忽略了美育的整体性,美育就会成为缺少内在关联目标的‘教育孤岛’”。高校美育生态课堂强调整体性原则,指的是将“大美育”思维融入学校发展主方向,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美育工作机制,打造美育生态共同体,充分激发各要素主观能动性,在主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的浸润与循环。共同体通过加强高校美育工作顶层设计,加大校内外美育资源的建设与支持,汇聚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突出全方位育人;通过积极探索美育与全学科融合的创新路径,加强美育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美育课程模式,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带动全过程育人;通过提升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分类指导,鼓励个性特色发展,形成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多学科渗透、多资源整合、多场域衔接、多方式并举的生态美育课堂,实现全员育人。
(二)“两翼”——开放高校美育生态“大课堂”
课堂教学是高校美育的主渠道,实践活动是美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共同组成美育生态“大课堂”,推动高校美育的浸润实施。高校应充分创新美育生态第一课堂,拓展美育生态第二课堂,努力完善以课程教学和美育活动协同贯通的美育推进机制。
高校美育生态第一课堂的建设要遵循美育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加强美育课程与课程美育的融合工作。首先,美育课程目标的设置应着力提升全体学生的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以生态课堂开放性原则为指导,强化课堂各要素的文化主体意识,激活主体内生动力。通过将公共艺术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与毕业资格审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巩固、促进美育素养的提升。各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研究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公共艺术课程,在与学生主体的教学交互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与内容,丰富美育课程内涵。此外,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美育功能,建设课程美育。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将美育元素渗透到各类学科教学中,挖掘各学科蕴含和体现的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做到课程处处有美育。
“教育的问题就是要抓住它的活动并给予活动以指导的问题。通过指导,通过有组织的运用,它们就会朝着有价值的结果前进而不致成为散乱的,或听任其流于仅仅是冲动的表现。”[5]美育活动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在课堂外的有效延伸和积极实践。高校应以激发大学生艺术兴趣、培养艺术特长、发展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培养高尚审美观念为出发点,面向所有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高校应鼓励创新、不断发展,一方面,持续开展以艺术节、艺术展演、艺术比赛、大学生艺术团、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为代表的通用型艺术活动,全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技能,激发大学生的艺术参与性与愉悦性;另一方面,各高校立足特色、因材施教,结合本校学科专长及地域资源优势,打造以文化传承类、学科融合类、社会美育服务类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美育活动,树立学校美育文化品牌,扩大美育影响力,开创美育生态格局。
(三)“三柱”——架起高校美育生态“立交桥”
高校美育生态课堂体系的建构离不开平台的支撑与保障。一是在校内组织机制建设上,设立美育中心等专项机构,负责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推进机制的建立与实施。“高校要建立健全美育管理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高校应设置美育中心,负责整合美育教学资源,做好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创新数字化美育教学模式,促进美育在跨学科范围的融会贯通;引进与培养美育师资,打通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美育理论研究,推进美育智库建设。二是深入挖掘美育资源,建立美育实践基地。按照“校地融合,资源共享”的理念,整合融通校内外美育资源,在校内搭建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艺术大师工作坊、大学生艺术中心等为特色的美育平台,形成良好的审美育人“场域”[6];在校外与艺术研究院、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等共建实践基地,探索共建共享艺术场馆机制,进一步促进社会美育资源与学生美育实践教育创新融合发展。三是探索美育服务社会路径,打造社会美育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师生参与美育实践,深入基层、乡村,开展文艺展演、儿童艺术支教等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艺术学科特长,打造独具特色的美育服务品牌,激发美育效能,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四阶”——构建高校美育循环“生态链”
生态课堂强调在一个开放协同、动态平衡的有机生态体中,通过有效激发各生态要素的需求、个性和意识,实现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发展、环境的和谐统一,师生在此环境中协作互进、相互浸润,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高校美育循环“生态链”的构建过程分为涵养美、传播美、创造美、践行美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实现美育环境的循环生长。
首先涵养美是基础。师生通过获得美感体验,从而激发对美的兴趣与热爱,其崇美、尚美意识被唤醒,审美知觉与审美鉴赏能力得到培养。高校应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技能与艺术审美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地构建美育课程体系,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文化理解与审美感知。传播美是高校美育循环“生态链”的重要阶段,旨在强化师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审美表达与传播能力。高校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审美表达能力;线上利用新媒体等宣传渠道,线下利用艺术展演、艺术展览等方式展示师生优秀作品和美育成果;鼓励师生带着美育成果走出校园,在校外扩大美的传播范围。创造美是核心,主要任务是培养审美创造力与创新意识。美育生态课堂中,师生个体平等,教师通过提供足够6OEqKZJgkEqquyjjk9ILQQ==的创作空间和契机,启发学生自由表达,诱发创造兴趣;通过鼓励尝试新的材料和技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拓宽创作来源;在艺术与科学的跨学科融通过程中,提升艺术理解与应用能力,激发创新活力。此外,践行美是延伸,师生通过美育实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涵养美的情怀。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各级各类美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将美的作品、美的理念、美的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在美育实践场域中,以行动为媒,践行美的追求和理想,沉浸式感受美、涵养美,再次得到精神的升华。
四、结束语
高校美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事业,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高校应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致力于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本文通过探讨构成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要素,用整体性、开放性原则阐释高校美育生态课堂的本质意涵,在高校美育生态课堂价值的引导下,提出“一体两翼三柱四阶”的美育生态共同体。该体系以生态学整体统一、动态平衡、循环开放等理念为指导,其广泛应用将有助于美育系统贯穿育人全过程,有效助力高校美育的浸润实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2024-07-19].https://www.gov.cn/gong 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511.html.
[2]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87.
[3] 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
[4] 李睦.美育教师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140.
[5]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2.
[6] 李继.高校审美教育: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2(6):116-120.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