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杖的学练方法
2024-12-07教材编写组
太极养生杖糅合多种器械健身的方法和诀窍,动作势势相成,环环相扣,古朴大方,气势洒脱,神意自如,技法丰富而含有窍要,风格鲜明而富有活力,内涵深厚而独具特色。要想真正掌握太极养生杖的技法窍要和演练技巧,领悟其独特的运动风格、身法杖法、呼吸意念和健身养性的奥妙,需要知晓科学的学练方法,并在知行合一中逐步提升。
一、培养兴趣,熟悉器械
太极养生杖,两手握杖,相牵相系,即一手动必然牵动另一手,进而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对人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要求比较高。针对大部分习练者而言,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练习才能打通手与杖的陌生感,建立起人体使用器械、操控器械的基本能力和专项素养。学练太极养生杖伊始,通过简便易行的摩运、划圆等基础技术练习,在熟练器械、掌握器械运动规律的同时,建立对功法学练的兴趣,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阶段。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可以极大调动习练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习练者快速进入太极养生杖锻炼之门,并不断提高学练水平和质量。实践充分表明,只有先让初学者持杖动起来、练起来,在轻松愉快的身心状态下不断体验太极养生杖锻炼带来的乐趣,才能引导初学者持续、深入、系统学练该功法。相较于徒手运动,刚刚拿起器械学练太极养生杖,初学者普遍都会感到比较新鲜,愿意尽快多学一些健身养生的“花样”,让自己更好地“舞弄”起太极养生杖。此时,可借机多学练一些太极养生杖的基本技术,使学练者通过眼看、耳听、身动、体感等充分调动学习体验,进而能有效激发、满足和培养初学者学练太极养生杖的兴趣。
随着学练的基本技术越来越多,可将重点逐渐放在体悟其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练习技巧上。本功法针对现代人常出现的颈、肩劳损或肌肉僵硬,以及腰酸背痛等常见病症,充分发挥行杖按摩、持杖划圈等基本技术的操作练习,加强了对人体颈、肩、肋、腿和中焦、下焦、肋胁等部位按压、摩运等良性刺激。通过悉心体悟不同基本技术的操作要领,会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功法对人体不同部位的良性刺激,增强意识对杖的感知力、掌控力,在提升基本技术练习质量的同时,获得缓解颈肩疲劳,促进疏肝利胆、通畅经络气血等诸多作用。由基本技术提升带来的获得感和身心良性变化带来的愉悦感,自然会激发习练者更高的学练兴趣。假以时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杖变成学练者手臂的延伸,变得“如身使臂”般的熟悉和协调。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最终动力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历史之所以表现为不断进步,原因在于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能力和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同样,功法学练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也是习练者反复实践练习的结果。因此,通过变换不同的组织练习形式,如采取两人互相纠错练习、集体演练等,可以与其他习练者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学练的兴趣和学练的质量。再如,艄公摇橹的弓步、虚步的摇转练习,两人可面对面同握一根杖,一人上步、另一人退步反复进行艄公摇撸练习,就很容易激发学练者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练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进而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体会到太极养生杖的手、眼、身、械的协同性与呼吸的紧密关联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学练质量。
二、站桩筑基,正形调气
俗话讲“根深才能叶茂”。站桩,则是让习练者功夫“根深”的重要手段,能为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 的身心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习练者首先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桩功锻炼的重要性,并树立将站桩训练贯穿练功始终的决心和恒心。太极养生杖的站桩练习,主要有夹持桩、虚实桩、抱元守一桩等3个桩功构成。通过站桩练习,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塑造正确的身形姿态和间架结构,为学练太极养生杖功法打下良好的身形、素质基础;亦可感悟体验功法“三调”锻炼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技术要求,体悟形正则气顺、气顺则意宁,意宁则身正的练功要诀,不断提高练功的能力和水平;还可对避免学练功法中出现的呼吸不畅、间架结构不正、静不下心来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站桩锻炼首在练形,养成中正安舒的正确姿态。古谱曰:“尾闾中正神贯顶”。因此,中正安舒既包含对习练者外在身形的要求,也蕴含着对习练者精神意识的要求,实际强调的是身与心的合一。做到中正,站桩中必须反复对头、颈、肩、肘、手、胸、背、腹、腰、胯、臀、膝、脚等身体部位进行调试,使之做到虚灵顶劲、立项竖脊、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心实腹、松腰敛臀、坐胯圆裆、松膝平踏等练功要求,建立起正确的身体间架结构。做到安舒,站桩中必须要强调精神的宁静,形体的放松。既可以将意念集中在站桩的姿势上,也可以将意念集中在体会呼吸的进出变化上,还可以把意念集中在相应的穴位,这样可以使神意内守于自身而不外驰,慢慢地就会静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境地。与此同时,把肌肉、腱、韧带、筋、膜、关节乃至内脏都要放松下来,但是,放松并不是松懈,而是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如此就可做到形松意充,使放松的形体得到更多气血的充养,获得身心康健的锻炼效果。
站桩,需要把握好练功的方法和火候。初学者站桩,可以对着镜子进行练习,利于及时调整头、肩、肘、腰、胯、膝等部位错误的动作形态,逐渐形成正确的身形姿态。然而,总对着镜子练习,容易分散注意力,削弱专注于自我的意念活动,降低了对体内气血的体悟感知,不利于形成形、神、意、气的记忆。所以,在基本掌握身形要求后,必须脱离开镜子这个练习的“拐棍”,加强独自站桩的强化锻炼。每一次练功可以选择一种站桩进行练习,也可以选择不同桩进行组合练习。随着体质、素质、功力水平的提升和对站桩理解的加深,习练者就可以根据练功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难题等安排不同的站桩锻炼。当然,每次站桩锻炼都要把握好适当的火候,这个火候不仅包括对意念、呼吸的运用强度要适度,而且对站桩的高低、时间的长短等,也要因人、因时而定,切不可盲目加大强度、难度进行站桩练习,应以不感到疲劳,身心舒畅为评价标准。
三、夯实基础,技理并重
功法基础练习,是学练、掌握太极养生杖功法的基础。因此,无论是面对面跟着老师学练功法,还是通过教材、视频等途径学习功法,学练者均要高度重视功法基础练习。太极养生杖的功法基础练习,主要由手型、步型、杖法、呼吸、意念、站桩、器械练习等构成。
功法基础练习时,学练者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至细、最后又由精细回到简约。首先,原地基础动作练习。如原地行杖按摩身体各部位,以及持杖进行各个方位的圆转动作;其次,移动中进行基础动作练习;再者是滑杖、旋杖、卷旋、摩运、划圆等基本手法练习。学练者可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原地练习、行进间练习,以及个人练习、两人练习、集体练习等形式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中间还可穿插站桩筑基练习,让学练者寓学于乐之中,由基本手型、步型、杖法、步法,再到持杖专项技术,循序渐进地掌握、提升功法练习基础的技法和质量。
练功实践中,学练者常常存在“耍杖”“练棍”的练习误区,即以杖为习练对象,思想过分专注于杖的操纵,致使握杖手臂僵直,周身紧张不协调,人与杖二者成为管束与被束缚的对立关系,极大影响了学练者对太极养生杖基本技术的正确掌握。持杖进行练功,心中要将手中器械化为身体肢体的延长,将杖与肢体化为一个整体进行协调运动。当然,持杖练习肯定要比徒手练习对人体协调性的要求要高,这需要学练者花费一定的时间了解和熟悉器械,才能逐渐达到人与器械的协调运动配合。学练现实中,有些学练者急于求成,不够重视持杖基础练习,甚至直接省略了这一必要的持杖基础技术练习环节,开始直接学练功法套路动作。由于缺乏对器械的熟悉,客观上很容易造成人与杖“互耍”的对立关系,反而制约了对太极养生杖功法技术的真正掌握和领悟。还有些学练者对于手中的练功器械,有些不太在乎,常常临时随意地拿一个替代品练习,这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练者对于功法动作技术的掌握与感受,进而影响学练效果。
《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修身,即端正自己的内心,心怀敬畏之心,敬畏天地、文化、师者、功友、功法、自己。在学练太极养生杖的过程中,器械选择、持拿方法和放置的位置都体现着习练者的修行气度。提高练功水平,不仅要着力提高功法技术质量,提升功法技能水平,还要注意礼规,通过练功与学礼、练功与做人的正确关系处理,促使学练者技理并重,心性升华,获得涵养道德、修心养性的功效。平日练功中,师生、功友之间的持拿、递接杖的方式,注意倡导平等、尊敬;功友之间,提倡互帮互助和共同提高,体现仁者爱人的理念;对于杖械,爱杖如爱己,彰显对功法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敬畏。从学练太极养生杖功法伊始,学练者就要树立功法技术学练与遵循礼仪并重的理念,学会敬人、敬己、敬文化。知礼、守礼和执礼,既在练功之内,又在练功之外,修身养性无处不在,才能提升练功水平、升华身心境界。
四、树立规范,体悟明理
太极养生杖功法,以太极为宗,阴阳为法,通过持杖技法练习这一媒介,获取健身作用,领悟传统文化魅力。若要想学练好太极养生杖功法,既要树立功法技术规范的意识,也就是说要重视每个功法技术的手、眼、身、法、步、杖、神、意、气的要求,严格按照功法技术要领和方法进行练习;也要树立练功明理的思想,重视心感体悟,重视功法深刻内涵的体悟。只有做到明理练功,练功知理,理法并重,知行合一,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才能充分发挥太极养生杖功法的积极作用,在身心境界提升和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奥妙上取得显著成绩。
太极养生杖功法,手型有俯掌、仰掌之变,持杖有环握、夹杖之别,手臂有内旋、外旋之分,脚步有扣、碾之差,步法有上步、退步之异,功法技术的升降、开合,功法动作的欲上还下、欲左还右、内外映照等等,无不处处体现着阴阳对立的思想内涵,刻画着循环无端,技法无穷的阴阳变化的主旨内涵。学练者需要悉心揣摩、反复实践。例如,金龙绞尾,斜后撤步与向斜前引杖前伸;杖向上翻转、划圆与人体重心向下沉降;两手的一手向杖前端滑动,另一手向后滑动,与下肢重心向后移动呈相反相承等等,都体现着阴阳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运动思想。在动作之间的起承转化上,动则(阴阳)分,静则(阴阳)合;持杖圆转四面、八方,则呈现出了周而复始的太极圆运动特色。俗话说,“功夫在诗外”。学练太极养生杖功法,亦不例外。古今练功实践也充分表明,越是功法锤炼到一定层次,越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悟。懂得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在实践练习中反复体证,对于功法技能的掌握,心性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一个注重功法实践练习,注重涤除私心杂念和修持大德的学练者,自然能够领略到传统生命文化的高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