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内观之法 学好韦驮献杵第三势
2024-12-07崔建
易筋经文献口诀有云:“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医学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内景遂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个“观”究竟隐藏怎样的练功方法?本文拟对其及韦驮献杵第三势的练功要领进行探究,以揭开古人的养生智慧,为学好健身气功服务。
一、认识内观之法
“内观”,亦称“内视”“内照”。“内”是指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观”本义指有目的地仔细察看,引申表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因“观”所见到通常是值得人们欣赏的景观,故又引申为观赏及值得观赏的景象。在传统养生文化中,“观”主要是指内观、内照,也即练功过程中心神所指向的人体内部的意识观察活动,如“观心”或“照心”。屈原在《楚辞·远游》中说:“内惟省以操端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 大致意思是指,只有通过内观自省的思考方式,端正自己的操行,才能求得正气。认为一个人不要过分纠结于功名利禄,不必为琐碎的事情烦恼,只有恬淡寡欲,心境宁静,方能心神恬适,从内心深处体会悠然自得的生命之美之妙。《列子·仲尼》说:“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其意是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内观,要透过事物看本质,观心照己,体察行知变化,充实完善自己。
由是观之,内观这种修身养性之术,在春秋时期已形成且加以应用。传统内观方法很多,主要可分为四类:①定点系念身体的某一部位,如意守内观丹田。②内观脏腑的形象。③内观身神,如大脑泥丸神。④内观某种体内的动态。如任督脉循行。
下面我们就内观的主要方法及作用进行分析:
《千金要方》告诉人们:“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馨,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并要求排除外界干扰,不得浮思外念。这就是内观脏腑形象的方法和要求。《太上老君内观经》言:“内观之道,静神定心,乱想不起,邪妄不侵,周身及物,闭目思寻,表里虚寂,神道微深,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静乱俱息,念念相系,深根宁极,湛然常住,窈冥难测,忧患永除,是非莫识。”《洞玄灵宝定观经》载:“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又《仙术秘库》说:“内观之法,阴阳变换之法也,奉道之事,勿得轻视而小用。”由此可见,内观实为通过集中注意力观视身体内部,存想体察,排除杂念的一种重要练功方法。“能屏众缘,永除染著,外想不入,内想不出,于正念中皆得五脏清凉,六腑调泰。”实践证明,内观练功时,凝神安息,舌抵上腭,心目内注,俯视丹田,很快就能入静。可见,掌握内观的方法对学好健身气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内观方法的要点在哪?《青华秘文》说:“心之不能静者,不可纯谓之心,盖神亦役心,心亦役神,二者交相役,欲念生焉。心求静必先制眼,眼者神游之宅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胎息经》说:“天之神发于日,人之神发于目,目之所至,心亦至矣。”可见,心目、眼神、意识指向的调控是内观的关键要点。
综观传统内观之法,结合笔者的健身气功的学练实践,认为:心神意识向内运用是内观的重要方法。其要领是:内观时,要运用意识,心目内注,返观内照,体察行知,动息相随,意形相合,动静相兼,阴阳变换,安舒自然。
二、韦驮献杵第三势的功法文化内涵
“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著地立身端。力周骽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这是易筋经韦驮献杵第三势的古文献口诀。文中的观就是指内观,意思是指心目透过天门(前额发际内二寸,即囟门,内视观注双掌向上托伸,前脚掌用力向下踩地,使脚跟离地竖起,向上拨抻,端身正立,力达腿胁,周身犹如树木向上生长挺拨的样子(态势)。同时,稍用力咬紧牙关,舌轻抵上腭,心静用意调匀鼻部出入的气息。这时可感觉到腿胁中正直立,上下对拉拨伸,劲透全身;同时心安神定,口中津液增多。再有“两拳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的“看”也是“观”的意思,因此,最后还要将意识放在肩胛骨及两胁肋处缓缓向下松沉,牵引双手握拳缓缓收回丹田。
据文献记载,这样的姿势可使天门开、地户闭,涌泉一气,上经天,下纬地。如《黄庭内景经》云“迥紫抱黄入丹田,幽室内明照阳门(囟门)。”
这些内观方法在韦驮献杵第三势中对身体有什么作用,其作用机理又表现在哪儿?
综观《健身气功·易筋经》通用教材韦驮献杵第三势的动作、要点、口诀及《灵枢经》经筋部等文献资料,可发现韦驮献杵第三势主要是锻炼足少阳经筋及手厥阴经筋。《灵枢经》载: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第五趾,向后行于足背,结于外踝,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边结于伏免(股四头肌部),后边结于骶部,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于胸侧和乳部,结于缺盘。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盘,走向足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绕到额角,交汇于头顶,向下走向下颔(下巴),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眼角形成“外维”。手厥阴经筋又名“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相并而行,结于肘关节内侧。向上沿上臂内侧结于腋窝下部,向下分散成两片筋区分散分布于胸胁部的前后两侧;其分支经筋走入腋窝后,散布于胸壁之中,结于膈部。功法动作要求两掌上托时,两脚掌外侧支撑、两侧胁肋向上伸展、颈项竖直,虚领顶劲;两臂向上托至最高点时,两上臂向两耳处贴靠,掌根上撑,力达四肢。这些对足少阳经筋和手厥阴经筋的牵伸具有积极作用。
从意、形、气导引的角度分析,通过运用意识调息导引丹田之气由腰而发,向下经胯、膝、踝,直达足趾,使足趾抓地,摧动脚跟上提,具有压迫肾经的井穴(涌泉穴),有助于激发、启动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起到滋阴补肾作用。两掌向上屈腕上托,力达掌根,劲到掌指,有助于疏导手三阴经、手三阳经之原穴、井穴的经气,具有通经活络、颐养心肺,调畅三焦的作用。另一方面,这种采用内观的方法运用意识导引能使腿、腰、肋、肩、颈等部位肌肉的锻炼从浅肌层深入到深肌层,促使全身肌肉、筋膜得到高效能的伸展锻炼,对提高腰腿、肩颈活动功能及肌肉力量,防治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足趾抓地,摧动脚跟上提时,着力点在脚掌的外侧,具有引导肾水(气)上行滋养心田,对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平衡阴阳具有重要作用。再有运用意识支配肌肉较长时间的静力性的内外相合(形神合一)锻炼方式,除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工作,增强神经对肌肉控制能力和增加肌肉力量外,还能使人的思想活动集中在练功上,从而排除各种杂念,使大脑活动趋向有序化,达到调神宁志、改善大脑功能的作用。
三、动作要领和体悟方法
1.心静用意,上托下踩
在练习韦驮献杵第三势时,首先要做到内心平和、松静自然,再运用意识使两腿外侧下沉,使两前脚掌下踩作用于地面,体会从地面产生的反作用力摧动两腿提踵而上,经腰背,摧动两胁肋及肩胛骨向上伸展,推动两臂两掌向上举,形成上托下踩对拉拨伸足少阳经筋及手厥阴经筋,劲透腿胁,端身正立,周身犹如树木向上生长挺拨的态势。
2.返观内照,体察行知
在上述导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意识内观,透过天门上视两掌心(劳宫穴)与天相接,同时下至脚心(涌泉穴),用心体察,感知天地人三才合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3.轻咬牙关,调息凝神
为了能更好引导入静,易筋、壮骨,以及体察天人合一之景象,还需运用意识轻咬牙关,凝神调息,导气令和,平衡阴阳。进一步达到心定神宁,凝神聚气。
4.观注胛肋,气归丹田
本势结束时,还要心目内注,观视肩胛及胁肋缓缓放松下沉,同时意念收回丹田,以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