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健身气功之“功内功”与“功外功”

2024-12-07付永通

健身气功 2024年6期

健身气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健身养生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习练者不计其数,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然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悠悠岁月里,无数的练功者都只专注于练功本身,而不知道练功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的功法锤炼,也就是说只知“功内功”,不知“功外功”,只练“功内功”,不练“功外功”,从而影响了健身气功的长进和应用,使健身气功不能更加广泛地发挥作用。

一、“功内功”与“功外功”的不同含义及其关系

健身气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种类,但是不管哪个流派、哪个种类,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都遵循着基本的共同的练功原则,那就是:调身、调心、调息。调身,是指对身体姿态的调整。尽管不同的功法对身体姿态的调整要求不同,但都强调身体中正、重心平稳、全身放松、自然舒适。调息,是指对呼吸的调整。不同流派,不同功法,对呼吸的调整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但大都力求呼吸的深匀细柔。调心,是指对心理状态的调整。要求练功者心平气和、精神专注、情绪愉快(有的还要求意守丹田)。这三条基本原则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如果调身不到位,身体没有放松,那么呼吸就难以做到深匀细柔,心理上就难以实现平静、专注、愉快,就会影响调息和调心的效果;如果调息不到位,气息没有沉下去,没有做到深匀细柔,那么身体就不可能充分放松,内心就难以做到平静、专注、愉快,就会影响调身和调心的效果;同样,如果调心不到位,内心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情绪沮丧,那么身体就不可能轻松自然,气沉丹田,调身、调息就无从谈起。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三调”中,调形是基础,首先要使身体放松自然;调息是抓手,要通过呼吸的调整使身体更松弛、心情更平静;调心是关键,也就是说身体能否放松,呼吸能否深匀细柔,关键还在调心上,如果心不能静,调形、调息都做不到,练功就会一无所获。所以说,习练健身气功就是要在调身、调息、调心上下功夫,尤其是调心,所受因素最多,最难做到,也最重要,所以需要下的功夫也更多。这三方面的功夫既要靠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练习,也要靠不断地领悟体会,尤其是通过揣摩、积累、强化练功时出现最有效的那些进步,持续地丰富练功经验,掌握功法妙门,悟出功法真谛,激发练功兴趣,使功法日益精进。这三方面的功夫深厚了,健身气功的功法就提高了,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修身养性的气功健身养生的目的就可以变为现实。

如果把习练健身气功时的调形、调息、调心的功夫称为“功内功”,那练功之外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关调身、调息、调心的练习就可称为“功外功”了。可以说,大多数习练者都只重视练功时的调身、调息、调心的功夫,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调身、调息、调心习惯的养成,也就是说只重视“功内功”,而忽视“功外功”,这是令人遗憾的美中不足的,等于丢失了健身气功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健身气功在健身养生、涵养品性、和谐生活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全面的展现。其实,健身气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健身养生的功法,而是体现着浓郁的道家、儒家、佛家等学说的人生哲学思想。习练者除练功外,还应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宁静致远、宽容忍让、友爱相处、知足常乐这些人生理念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自己的生活因习练健身气功而更加和谐、更加愉快、更加幸福。这种以健身气功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来修身养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调心”活动,就是健身气功“功外功”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身气功的“功外功”,除要把蕴含于其中的人生哲学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外,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调身、调息、调心的活动。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习练健身气功,即习练“功外功”的活动,是早已有之的。比如,晋代葛洪就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强调气功健身不拘一格,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宋代王重阳也有类似观点,认为“行亦能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意思是说不管是走着还是坐着,都应保持清静无欲、逍遥自在、悠然自得的禅意状态,宛如身在凡尘而心在圣境一般。这实际上讲的就是在日常行走坐卧中习练健身气功。宋代苏轼常常“心不离田,手不离宅”,行走坐卧时总是意守丹田,双手叠放在小腹部的丹田位置,随时随地练功养生。现在也有人探索在生活中习练健身气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如,《健身气功》杂志发表的文章《论健身气功生活化》就说,可以把“练功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使“行走坐卧、衣食住行,处处皆能练功,时时皆有禅意”。从古今哲人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调身、调息、调心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平时坐着学习、工作的时候,或者走路散步的时候,排队买菜、等车的时候,与人闲聊的时候,只要保持身体中正、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松弛自然的状态;只要使呼吸保持深匀细柔的状态;只要使内心保持平静如水、坦然淡定、轻松愉快的状态,就等于是在调身、调息、调心,等于是在习练健身气功。

可见,习练健身气功要既练“功内功”,又练“功外功”,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功夫境界必然会与日俱进。

二、“功外功”的练习

“功外功”的习练,虽然调身、调息、调心都要练,但相比之下,习练“调心”难度最大,也最为重要。古语说:“心为己帝”,意思是说“心”是一个人的皇帝,主宰人的思想和行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与人的“心”有关。一个平日里私心杂念很重的人,很难在习练健身气功时进入清心寡欲、恬淡平静、轻松自然、气息柔缓的练功状态的。所以,习练“功外功”要以“调心”为主。由于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很多,所以要调心到位,就要对人生、社会有深刻的辩证的认识,就要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和能力,就不会被扑朔迷离的外部世界所迷惑,就能够拥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人生定力,就能够保持淡然的平静的轻松的心态。那么,怎样“调心”?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功外功”的角度来看,以下几方面应是有普遍性的:

(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人生什么最重要?有人认为学习、工作、事业最重要,有人认为名、利(钱)、权、势最重要,有人认为吃喝玩乐、享受生活最重要……。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就会把人生引向不同的方向,走上不同的人生之路。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一切。比如,整日病魔缠身,学习、工作、事业就难有大的成就;天天吃药打针,是医院的常客,名、利(钱)、权、势也难以走上高峰,经常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即使吃喝玩乐也力不从心,谈何享受生活?所以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健康是学习、工作、事业成功的前提,是获取名、利(钱)、权、势的前提,是人生幸福的前提,人生要把健康摆在第一位,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有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才会时时处处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才会改掉不健康的嗜好,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才能促进健康,从利于健康的角度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饮食合理、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情绪乐观、适度运动。身体健康就有了保障,也就不会被外界的名利权情等所迷惑,就能保持内心的淡定恬静。

(二)要淡泊名利

2000多年前荀子就认为人生来就是“好利而恶害”的,人的各种丑恶表现都源于人的这一先天本性,于是荀子得出了人之性恶的结论,提出了“性恶论”的著名论断。后来司马迁总结说“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认为人们熙熙攘攘,忙碌奔波,主要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追名逐利,只要不违反道德、法律,便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追名逐利,不仅给自己注入了奋进的动力,使自己劳有所获,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同时也给社会做出了贡献,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可谓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但是物极必反,如果把金钱、名利、权势等看得过于重要,将自己异化为金钱、名利、权势的奴隶,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金钱、名利、权势不惜冒着道德谴责、法律审判的风险,那就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末了。因为人生的真正目的不是金钱、名利、权势,而是人的健康和幸福。从国家来说,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政治、军事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从个人来说,在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也没有养老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怎样使自己生活的更健康、更幸福,至于金钱、名利、权势等根据自己的情况也可去追求,但没有必要太刻意、太孜孜以求了。能够得到当然好,不能得到也无所谓。也就是要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怎样让一闪而过的人生更健康、更幸福,才是人生的目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有人生定力,才不会偏离人生方向,也才能保持内心的清静。

(三)要宽容大度

人们有时情绪不佳,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外界事物,还在于心胸狭小。同样一件事情,心胸宽广的人可能一笑了之,根本不放在心上,即使有不高兴的现象,也会很快就雨过天晴,就像《倍儿爽》唱得那样,“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是事也就烦一会儿,一会儿就完事”;心胸狭小的人就不一样了,可能一连多天都情绪不良,一直耿耿于怀、愤愤不平,总是寻思着怎样出这口恶气,怎样报复对方,不仅使自己长期遭受不良情绪的折磨,而且也极有可能诱发与对方的冲突,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使矛盾进一步升级,冲突更加激化,不良情绪持续发作。从这里可以看出,人对事物的态度,与人心胸的宽广程度密切相关。心胸越是宽广,事物在人的心中就越是渺小,不会引起情绪上的波澜;相反,心胸非常狭小,事物在人的心中就容易被放大,就容易产生不闹个你高我底、你死我活就誓不罢休的心态。那些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与人争的面红耳赤,甚至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人,都是一些心胸非常狭小的人。好多事情,好多摩擦矛盾,其实只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对待,就会很快融化于无形之中。内心坦然平静了,就为习练健身气功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四)要活在当下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人的苦恼常常来自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过去的那些失败、挫折,那些忧愁、痛苦的事情,都已成为既定的事实,再懊悔、沮丧、愁苦也是无济于事的了,如果仍然揪住不放,让它继续折磨自己,这是很不合算的。所以卡耐基认为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应该尽快放下。唐代的“布袋和尚”有一首诗写到:“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认为唯有放下,才能卸掉重负,才能让生命的旅途轻松自在,才能重整行装再出发。有位哲人说:“放下烦恼,快乐才会更长久;放下痛苦,幸福才会更真实;放下是非恩怨,心灵才会更平静;放下得失成败,内心才会更强大。”事实确实是这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能够放下,就会峰回路转,海阔天空。

至于未来的好多事情,卡耐基认为虽然也要为其规划,为其努力,但不要为其担心。一是担心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我们吃饭不香,睡觉不恬,无端地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削弱了我们应对未来的能力。二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所担心的那样糟糕,到时候自有解决的办法,甚至会解决的很好。可以说,人们担心忧虑的好多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都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三是“为事在人,成事在天”,好多事情都不由自己,只要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其他就顺乎自然,听天由命了,自己无怨无悔,也不必怨天尤人。

有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坦然的客观的认识,既不为过去的事情懊悔、沮丧、愁苦,也不为未来的事情担心、忧虑、恐慌,那么就可以独立的活在当下,就能使自己永远保持一颗从容平静愉快利于练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