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式”劳动教育赋能学生成长
2024-12-07矫昆仑孙淑贞栾素蓉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美”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全环境育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赋能。
关键词
情境式;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作者简介
矫昆仑,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一级教师;孙淑贞,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高级教师;栾素蓉,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高级教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要求各地区和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深入贯彻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积极打破学科之间、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边界,充分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全方位、多途径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技能、培养兴趣、塑造品格,从而全面提升劳动素养。
一、从“单一”到“融合”,
整体设计劳动课程
学校以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标,深入挖掘劳动课程内涵,构建起贯通全学段、全领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条链”的整体设计思路,实现了从“单一”到“融合”的全面升级,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空间。
(一)标准化实施国家课程
学校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开足开齐劳动课程,确保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的劳动课,并通过学科教学的有机渗透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劳动周制度,通过“1+1”劳动周实践活动(1天校内主题活动+1周家庭劳动教育实践),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量身定制劳动周任务清单。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了“劳动技能大比拼”等特色活动,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整理衣物、包书皮、洗刷餐具,逐步过渡到更为复杂的技术劳动,如缝纫和木工等。这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乐趣、培养劳动兴趣、塑造劳动品质、提升劳动素养。
(二)校本化开发特色课程
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全方位打造融基础性、实践性为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开发出“我和鹌鹑宝宝的故事”“废弃瓶子改造记”“小小农学家”等优秀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例如,“我和鹌鹑宝宝的故事”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并观察生命的诞生和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和敬畏生命,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体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三)多样化研发社团课程
学校依托课后服务时间,开设了木工制作、“头脑风暴”、陶艺等特色劳动主题社团课程。通过木工制作课,学生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和木材制作简单的家具;“头脑风暴”课程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交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艺课则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专注和耐心。这些社团课程使劳动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二、从“校内”到“校外”,
全方位创设劳动情境
学校采用了家校社“三元同步”的策略,全方位创设劳动情境,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打破单一教学场景的局限,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全方位覆盖,让学生在多种劳动情境中磨炼意志、增长见识,从而真正内化劳动精神,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一)创设学校劳动实践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和条件,开辟劳动实践场地,广泛设立校内值勤值日、卫生清扫、整理收纳、绿化美化、帮厨帮餐等岗位,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乐趣。此外,学校先后建成了烘焙室、鲁班工坊、活字印刷室、豆腐坊、综合实践室等多个校内功能室,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帮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二)挖掘家庭生活情境育人潜力
一是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在母亲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学校鼓励学生主动为家人做一顿饭、扫一次地、刷一次碗、买一次菜等,用行动表达感恩。二是与成长教育相结合。学校通过开展“我是家庭小管家”“赶大集”“家庭食材我来购”等实践活动,鼓励家长让学生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培养劳动意识和责任感。三是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学校引导家长充分利用好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时间,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工厂、企业和科研院所等,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三)步入社会百业现场开展劳动体验活动
学校与青岛市科技馆、城阳区人民医院、中国海洋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城阳区气象局等单位合作,开设了小眼睛大科学、我要到太空、南极科考、海洋探秘、F1模型制作等科学探究类和科普体验类课程;与企业签订研学体验协议,开设了“牛奶加工”等企业生产研学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城阳区拾亩良田“礼德菜园”春耕学农活动,在真实的劳动情境里获得经验、促进成长。
三、从“课上”到“课下”,
全学科创设劳动实践项目
学校打破课上课下壁垒,根据“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领域,以十大任务群为依托,遵循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结合学校资源,自主开发劳动项目,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双向提升和相互促进的教育目标。
(一)生活技能渗透式培养
每学期,学校会结合不同年级的任务要求,举办劳动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展示和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系鞋带、系红领巾、包书皮、整理书包、物品分类、摘菜、冷拼等各项任务成为学生展示劳动能力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不断提升动手能力,培养扎实的劳动技能,增强自我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利用重大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志愿者日等,以及每年五月的“劳动实践周”,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劳动技能比赛、劳动技能小达人评选等活动,营造了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例如,在劳动实践周期间,学校设计了凉拌、面点、烘焙等“小厨师”角色模拟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烹饪技能。通过这些情境式的劳动主题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劳动的乐趣,更能深刻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搭建“劳动+”多学科融合项目
学校将劳动课、艺术课、科学课、语文课等多门学科融为一体,通过体验式、项目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以“小小园艺师”模拟实践活动为例,在劳动课上,师生一起认识种子的颜色和外形特征,学习它们的培育方法,亲手进行种植和浇水等操作;在科学课上,师生探寻植物生长的奥秘,通过放大镜观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撰写“苗宝宝的成长日记”;在美术课上,学生用捡拾的树叶、树枝做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园林微景观设计。
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全方位提升劳动素养
(一)实施“多元化”主体评价
学校实施了“本人、教师、同学、社会、家长”多主体评价,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学生本人需结合青岛市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要求,写好《劳动周记成长册》;各学科教师、小组同学及研学合作单位根据不同劳动情境的评价标准,实时记录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达标情况,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校还制订了《家庭劳动追踪评价表》,由家长实时记录子女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习得劳动技能、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实施“多样态”评价形式
学校每周定期开展劳动技能达标检测,每月举办劳动技能比武和展示活动。此外,根据学生在日常劳动课中的表现、劳动技能比赛成绩以及期末劳动达标情况,学校每学期还会进行一次“劳动之星”的评选与表彰,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和评优评先体系,以此激励学生将劳动视为一种习惯和责任,推动劳动精神的内化与实践。
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情境式”劳动教育不仅为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生中的每一个挑战,成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