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沉浸式”德育,实现高质量育人

2024-12-07王麟

中国德育 2024年21期

摘 要

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的理念,不断探索德育内涵,拓宽德育路径,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沉浸式”德育体系,实现了由“情景”到“情境”、由“体验”到“沉浸”、由“书本”到“生活”的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深度的德育体验,在活动和行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

沉浸式德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作者简介

王麟,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党办主任、校长助理,一级教师

湖北省荆州市田家炳中学始建于193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秉持“尚成”教育理念,在德育实践中打造了“沉浸式”德育系列活动,打破传统桎梏,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内省感悟、思想升华,帮助学生提升能力与素质,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沉浸式”德育的基本内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和“回归生活”理念,倡导“知、行、思”合一,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长期发展,构建立体和谐的德育生态。学校通过实施“沉浸式”德育,营造身临其境的德育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在与教师、同学、家长的互动中,获取亲身体验,培养自信心和胆识、情绪管理和自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接受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一)由“情景”到“情境”

“情景”和“情境”是德育实践中的常见概念。其中,“情景”通常侧重于具体的、特定的场景或画面,是相对固定和静止的;“情境”则更强调具有丰富内涵、动态变化、能够引发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的环境氛围,其不仅是外在的场景展现,还包含了情感的互动、价值的渗透等综合性因素。在德育实践中,学校努力实现从“情景”到“情境”的转化,借此深化德育理念和实践,让德育工作更加生动、深入和有效。学校通过构建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全身心投入,真切感受道德的力量和意义,从而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二)由“体验”到“沉浸”

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常常将体验和沉浸混为一谈,或者仅将沉浸作为一个概念引入德育工作中。实际上,体验是无处不在的,每个学生都是一名观察者、倾听者、旁观者。学校精心设计了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获得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和深化他们对道德的认知和感悟,使他们产生共鸣和代入感。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情境的构建和维护,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以进一步增强他们在德育过程中的沉浸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德育从“体验”走向“沉浸”,使德育取得更深远的效果。

(三)由“书本”到“生活”

学校主张让学生经历“认知—实践—反思—再认知”的生态循环过程,即由理论到实践、由课本到生活。在德育实践中,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境,使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融入整个校园生活中,使学生能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学校构建了家、校、社立体式德育场景,以“参与、感悟、体验、经历”为主线,让学生在家中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在社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以加深对社区、社会和生活的了解,从而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二、“沉浸式”德育的实践探索

学校立足校情,大力开发德育资源,打造四种深度体验,构建多维度的“沉浸式”德育环境。学校积极与家庭和社区开展合作,搭建研学平台,为实施“沉浸式”德育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让每一位学生感受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立德。

(一)模拟场景

学校通过模拟各种实际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培养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

例如,学校开展“少年警队”活动,成立了荆州市唯一一支“少年警队”,借助荆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专业力量,让学生学习警务知识,增长见识;通过交通安全手势操、普法宣传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个人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做新时代好少年。此外,学校还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向市民普及法律知识、安全知识,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社会好评。

(二)生活浸润

学校将德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而深入的体验机会,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

例如,学校依托传统节日制定了“德育日历”,通过挖掘节日资源,丰富劳动体验,形成了“劳动+节日”系列活动。学校开展了“春节包饺子、贴对联”“清明节做青团、植树”“端午节包粽子、制香囊”“中秋节做月饼、玉兔剪纸”“重阳节做长寿面、重阳糕”等活动,并在活动后请学生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劳动体验和感悟。上述活动打通了劳动与生活的关系、劳动与家庭的互动、劳动与文化的联系,让劳动教育深入人心,达到了“寓劳润心、寓劳益智”的效果。

(三)社校共建

德育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一部分,“沉浸式”德育可以更好地将社会所期望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确保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学校努力推动校社共建,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例如,学校在重阳节组织学生走进公园社区,献上精心准备的节目,向老人表达祝愿。在荆江亭社区,学校与大学生们共同开展了“讲廉洁故事、树雷锋精神”活动,弘扬新时代先锋楷模的优秀品质和清风正气。在滨湖社区,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追寻红色记忆、聆听廉政故事、获得心灵洗礼。

(四)生态互动

学校充分利用课堂,以学科知识传授为契机,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中,引发情感共鸣、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情感素养。

学校积极探索“生态互动式”思政课,通过富有生命感动和生命阅历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开放式对话,在不同环节中获得多层次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愿望,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逐步迈入“体验之思”的道德境界。

三、“沉浸式”德育的实施效果

一次深刻的体验胜过千百遍的说教。学校在德育工作中,摒弃了空洞说教的作风,通过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深度体验,在沉浸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学生发展

通过沉浸式的德育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各种道德情境的模拟和体验,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深化对道德的认知。这样的德育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关爱、同情、责任等情感的力量。系列活动开展后,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断提升,违规违纪现象锐减,校园内呈现出和谐、文明的德育生态。学校学生参与的思政课本剧《一鸣惊人》获得首届湖北省中小学课本剧创作成果展演优秀作品奖。

(二)教师进步

在实施“沉浸式”德育的过程中,学校教师不断创新德育手段、更新德育理念、拓宽德育渠道、提升德育素养,通过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的教学手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同时,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育经验,促进了自我成长,在多样化场景、跨学科融合及个性化实践中更加游刃有余,提升了师德修养和职业成就感。

(三)学校品牌树立

学校通过实施“沉浸式”德育,开展生活化、活动化的德育活动,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认可,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少年警队活动被荆州市教育部门作为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社区实践等特色活动也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并获得推广。“沉浸式”德育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学校多名学生被评为荆州市新时代好少年;学校团委获得团中央、团省委表彰;学校获评沙市区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劳动教育先进单位。

教育贵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润。“沉浸式”德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参与的快乐和活动的意义。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加强对“沉浸式”德育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构建多元实施主体,打造“沉浸式”德育的立体场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德育陶冶,进一步实现德育活动的系列化、课程化、常规化、高效化,将“沉浸式”德育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