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仁德教育,成就精彩人生
2024-12-07朱海婷陈静怡
摘 要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学校围绕孔子的“仁”学思想、地域文化和田家炳先生的仁爱精神创建仁雅校园;通过“党建+立德树人”的仁心管理,实施分层管理,常规开展“四联四做”活动,打造了一支有活力、有追求、有爱心的教师队伍;仁德课程以“仁爱、仁思、仁行、仁美”为方向,构建了特色课程体系,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凸显校本特色;仁德课堂通过高效教学体系,优化减负提质增效;德育课堂以孔子道德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四礼”仪式教育,形成家校合力,推进五育融合发展。
关键词
仁德教育;校园文化;德育课程
作者简介
朱海婷,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政教主任,一级教师;陈静怡,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政教副主任,二级教师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自1962年建校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经过不断探索与完善,学校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仁”文化体系,构建了仁德教育体系,包括仁雅环境、仁心管理、仁德课程三大板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创建仁雅校园
学校将“仁”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让“仁”文化浸染校园各个角落。孔子的仁学思想、仁化地域名以及田家炳先生的仁爱精神是校园“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结合,让师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经典“仁”学思想的洗礼。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学习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还能深化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
仁化县始建于南朝齐年间(公元479—502年),距今1,500多年,县名取仁义教化之意。仁义教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通过教育和实践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关键之举。
田家炳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和慈善家,更是一位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习田家炳先生的仁爱精神,可以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贡献社会。
二、实施仁心管理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田家炳先生的仁爱精神,实行分层管理,明确人员分工,强化责任担当,铸造了一支有活力、有追求、有爱心的新时代育人队伍。
学校仁心管理围绕“党建+立德树人”开展“四联四做”活动,即党员联系班级,做师生圆梦的陪伴人;党员联系教研组,做教学教研教改的带头人;党员联系教师,做教师事业成功的帮扶人;党员联系学生,做学生幸福成长的呵护人。以此,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全面、全程、全员、全心育人。党员联系班级,促成了良好的学风、班风,在年级组中起到了榜样作用;师徒结对,使青年教师的能力快速提升;党员联系学生,积极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有一次,学校一位党员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到一名六年级同学身患重病需要手术,但该生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高额手术费。为此,学校党组织联合少先队向全校师生发起爱心捐款倡议,师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捐款。心理教师还会定期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教研组在党员的带领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教研教改活动,成果显著。
三、构建仁德课程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学校以“仁爱、仁思、仁行、仁美”四大指标为育人方向,构建了“仁德”特色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仁德”特色课程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又凸显校本课程特色,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落地、落细、落实。
(一)仁爱板块课程
仁爱板块课程以“文明有礼、担当有爱”为目标素养,通过礼仪教育、爱心教育、责任教育等,让学生成为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行、文明有礼、敢于担当的人。例如,“仁德储蓄”活动就是通过多元化评价手段,让学生收集仁德奖章,“储存”美好品行,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正向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式。
(二)仁思板块课程
仁思板块课程是以“人文底蕴、思维敏捷”为目标素养,主张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少年。学校“仁思科技节”是一场集趣味性、创新性和探索性于一体的盛会。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各种科学实验和制作项目,如自制小火箭、电路搭建、3D打印等,从而更直观地理解科学原理,感受科学魅力。
(三)仁行板块课程
仁行板块课程以“实践丰富、创意无限”为目标素养,主要通过实践与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仁行丹霞”系列研学活动采用课堂学习与实地探索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丹霞,了解丹霞的人文气息与红色历史,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四)仁美板块课程
仁美板块课程以“修养之美、身心之健”为目标素养,通过体艺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现、培养学生的特长。学校在仁德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仁美课程中渗透五育、融合五育、落实五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艺术2+1”活动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每周一年级、每周一主题”的形式,开展了“430才艺展示小舞台”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艺和特长的平台,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绽放光彩。学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如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校运会等,增强学生的体魄,培养坚韧意志和团队精神。5·25心理健康游园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四、打造仁德课堂
学校重视教师团队建设,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德育课堂作为补充,以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为基础,通过“四礼”仪式教育,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家校合力,推进五育融合发展。
(一)传统课堂:立足教育教研,减负增效
学校秉承“强科研、创特色、树品牌”的办学思路,努力践行“科研兴校”方略,重视学习型教师团队建设,积极搭建仁德课堂展示平台,构建专业成长、名师引领、向内求索、活动助力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在打造仁德课堂的过程中,学校努力建设多元平台,紧跟教育前沿、更新教育理念,推进教学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帮助教师建立个性化专业成长档案,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二是资深的名师引领。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校际联谊等活动助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三是教师向内求索。每位教师要严格做到“五个一”,即发表一篇教学论文、设计一节优秀课例、展示一节高效课堂、制作一个精品课件、参加一项专题研究。四是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德育课堂:推进五育融合发展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学校基于这一理念,打造“仁”文化的德育课堂——“四礼”仪式教育,通过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学校以“礼”为表现形式,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实践活动;以“礼”为纽带,形成家校合力;通过庄严而充满仪式感的仁礼教育,将教育成果可视化,传播正能量,让学生牢记时代的期望。
入学礼。一年级新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击鼓明志,勇闯雄关,走过象征成长之路的“启智门”,寓意开启智慧,也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每年的入学礼,校长都会给一年级各班赠送一份寓意深远的入学礼物,包括芹菜、莲子、红豆、桂圆。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则有“鸿运高照”之意;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意在“功德圆满”。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在个人姓名牌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接着,一年级新生跟着班主任学习鞠躬礼。鞠躬体现了学生对长辈、教师的尊重。《孝经》有云:“礼者,敬而已矣。”鞠躬礼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是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入队礼是一项庄重且充满意义的活动,它标志着学生正式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成为一名少先队员。庄严、隆重的仪式使新队员感受到加入少先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出队旗、唱队歌、宣誓、呼号等环节让新队员更加深刻地理解少先队的性质、任务和光荣历史。
成长礼也称10岁成长礼。10岁标志着学生从儿童阶段迈入青少年阶段,意味着他们即将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活动通过正衣冠、10岁宣言、师长祝福、颂经典、文艺汇演等环节,让学生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同学的帮助之情,感受生活的温暖和快乐,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懂得感恩。
毕业礼既是对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对他们未来学习和人生道路的鼓励。典礼上,学生走过红毯,在签名墙上留下印记,观看校园生活视频,回顾美好的校园生活。毕业生代表将一束束鲜花送到教师、父母手中,表达对全体教师、学校以及父母的感激之情。随后,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分别致辞,为毕业生送上最温情的祝福。毕业礼充满温馨、感动和希望,它见证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田家炳小学在“仁”文化教育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仁”文化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引擎,也是其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展现,更是培育新时代所需人才的根本需求。在追求高品质教育的征途上,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携手推进仁德教育,助力学子们学有所成、业有所获、成就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