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订策略研究
2024-12-06陈水生吴有根
[摘 要] 随着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旨在探讨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制订策略。通过对影响质量标准制定因素的分析,结合健康服务与管理领域的发展需求和特点,明确教学质量标准制订的原则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括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校企共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以确保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为推动该专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 键 词] 健康服务与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健康产业;大健康时代;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121-04
一、引言
健康服务与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和过程。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与管理事业是我国应对老龄化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举措。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了重要讲话;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标志着我国已正式进入大健康时代。为培养高素质健康管理人才,201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归为公共管理mKjA6JFgWrLlOtLx/hugTg==类专业大类,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未将该专业纳入“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专业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加上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背景不同,教学标准差异较大,造成本科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2]。
二、研究意义
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
依据高校的特点,积极调研社会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诉求,以及现阶段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的不足及优势,理清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思路,探索制定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质量保障体系等,保障教育质量、规范教学活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认可度,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保证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规范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从而推动本专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二)缓解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制定的教学标准将“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宗旨、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理念贯穿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体系,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课程教学标准,夯实基础,提高实践技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健康服务与管理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需,具备较强的谋生能力,从而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促进高校本科教育的良性循环[3]。
(三)满足社会对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各领域处于发展中。培养高素质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并发挥其在健康管理服务实践中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全民健康、全面小康发展进程,其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将无可估量。我国亚健康人数众多,患病情况严重,与我国没有有效开展患病前的健康管理有一定关系。研究我国高层次健康管理人才教育现状,规范人才培养方法,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提高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教育质量,增加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以适度超前的发展速度,培养更多更好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应用型人才,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高等教育更好地为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满足社会各层次对健康服务与管理的需求[4]。
三、相关研究
(一)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首先,对国内外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理论和培养定位的知识图谱进行梳理分析,明确健康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论知识及技能要求。其次,对开设院校进行分类,即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分析两类学校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及师资匹配情况[5-6]。
(二)国家对课程设置影响的研究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的发展方向。国家作为教育的宏观调控者,其政策和需求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有重要影响。首先,国家大健康战略政策的影响研究。比如《“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明确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些政策强调了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中医药健康服务等领域的重要性,促使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大相关课程的比重[7-8]。其次,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影响研究。教育部在引导和规范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强调高校要规范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等,那么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诉求。最后,国家其他部门政策的影响研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政策强调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推动在健康服务与管理课程中增加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内容;国家医保局政策非常重视对医疗服务质量的监管,要求在课程中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相关知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政策重视规范健康管理师等职业资格认证,促使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加强职业技能培养。
(三)市场诉求对课程教学要求的影响研究
前期调研发现,健康管理市场对课程教学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对多元化技能的需求,市场不仅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具备健康服务与管理的专业知识,还期望他们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2)对特定领域的关注,如老年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管理、健康保险等领域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对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需求较为迫切。(3)对新技术的应用要求,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技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四、策略探索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不仅有助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错配,使资源集中投入与培养目标相关的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助于学校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提高学校在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健康管理学、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为促进公众健康、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发挥重要作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9]。
我国设置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众多,大致分为医药类高校和非医药类高校两大类。医药类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重点突出强化学生的医学背景,学校可以依托医学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健康服务中的医学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健康服务技能专长。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健康监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为个人和群体提供精准、有效的健康服务;非医药类高校的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为健康服务,重点突出管理。医药类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突出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健康服务运营与管理、健康数据分析与决策以及社区健康服务与促进等人才培养。比如这类学校可以培养学生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与健康服务领域相结合,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健康服务中的实际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要求;也能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逻辑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丰富多样、贴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课程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对全国50所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部分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
对50所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设置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绘制开设课程频率图谱,见图1。
由图谱可以看出:开设频率最高的10门课程分别是健康心理学、健康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健康信息管理、预防医学、中医学基础、卫生事业管理、基础医学、基础医学概论、流行病学。进一步分析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各高校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大致分为四类:医学基础课程、管理学基础课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和技能类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一般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预防医学等;管理学基础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健康企业管理等;专业课程则有健康管理学、健康评估、健康信息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技能课可以开设中医推拿按摩、健康心理咨询、健康服务与管理技能等课程,提升学生在传统医学、心理和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优质的课程体系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和教师,提升高校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10]。
(三)强化实践教学
高校应密切关注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与健康服务行业的合作,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行业真实案例,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和体验;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选取实际的健康服务与管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制订解决方案,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可以建立实践导师制度,邀请行业内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作为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建议。
(四)融入数智化技术
数智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健康服务业高度数智化,服务全社会。为此,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时,要全方位融入数智化技术,比如开设健康数据管理与分析,通过教会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如 Excel、SPSS、Python 等)进行健康数据分析,展示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健康数据分析中的强大优势;开设智能健康监测与评估课程,讲解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血压计等)的原理和应用,运用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进行健康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提升学生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健康评估模型构建的能力。另外,同步制定线上教学标准,建立核心课程的线上学习平台,利用数智化技术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五)OBE理念统筹全标准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制定的教学质量标准应以 OBE 理念为指导,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学习评价、持续改进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提升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获得预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尤其要制订多元化评价体系,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实践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结束语
教学质量标准是确保人才培养、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声誉的重要措施,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学生情况、专业发展趋势,更要考虑学校的定位、社会诉求等因素,从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多方面着手,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一步为教学评估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槊,李翠娟,于美军.“互联网+”时代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实现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4(1):155-157,178.
[2] 罗桂华,刘凌丰,刘菊花,等.“健康中国”视域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36):194-197.
[3] 刘钰曦,钟诗婷,梁烨彤,等.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教导刊,2023(22):26-28.
[4] 张俊浦,易昌帅.高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培养路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8(7):36-40.
[5] 钟诗婷,刘钰曦,郑东莹,等.国内外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对比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9):86-88.
[6] 钱国强,吴卫榆,李卫东,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9):86-88.
[7] 刘彩,袁红霞,杜思曈,等.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3):204-207.
[8] 王先菊,司建平.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J].医学与哲学,2021,42(21):67-70.
[9] 郑晓燕,唐已婷,王亚亚,等.我国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公办与民办高校的对比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4(2):82-85.
[10] 张冀东,王丹,田小英,等.新时代背景下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思考[J].中医教育,2022,41(2):27-30.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