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善研究

2024-12-06怀文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3期

[摘 要] 通过对A校的系统调查发现,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视觉控制范围有限、学生社会懈怠心理影响以及互动减少导致隔阂心理影响,合班教学质量和效果总体不太理想,建议应用型高校应广泛征询授课教师意见优化合班设计,教师应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内在涵养并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提升课堂驾驭管控能力。

[关 键 词] 应用型;合班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161-04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应用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受教学场地和师资配备的条件限制,在诸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普遍采用合班教学的模式,也就是把原有的两个或多个自然班合并成一个大的教学班级进行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实际教学效果如何?师生是否满意?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是每位负责合班教学的教师以及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者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以A校为例,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合班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为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合班教学情况调查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合班教学开展情况,笔者以A校为例进行了深入调查。A校为民办应用型高校,除普通本科学生外还包括专升本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普通本科学生,因此,本文调查对象也以普通本科学生为主。在调查过程中研究综合采用教务数据分析、任课教师调查和学生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务系统数据分析

教务系统作为高校教学活动安排的主要载体,可以直观反映各学年各门课程的课程安排、大纲教材、成绩考核、质量评价以及实习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安排,对其进行梳理调查可以精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安排情况。通过对A校教务系统排课数据的梳理发现,该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为公共必修课,共有16个学时,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一全体普通本科学生,以笔者调查的2023级大一学生为例,全校共有大一普通本科学生4300余人,103个教学班。如果不采用合班教学方式,学校需配备103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以及一百余间教室,这对A校这样的民办应用型高校师资力量配备和教学场地提供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因此,从A校教务系统的排课单上可以看出,除个别班级采取单班教学外,其余班级均采用合班教学模式。在合班教学中,大部分班级采取2个同专业班级合班的方式,但也有一些班级因为专业人数少,采取3个班甚至是4个班合班的方式,这样实际承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就只需39名,较好地化解了师资配备和场地保障困难的矛盾。

(二)任课教师满意度调查

在合班教学模式下,班级学生人数普遍在80人以上,3~4个班合班的情况下班级人数都在90甚至100人以上,在这种大班甚至超大班合班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满意度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管控,这是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者以及任课教师都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研究以合班人数在90人以上、合班数量大都在3到4个以上的10名任课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结构性访谈。在对“你是否喜欢合班教学模式”的回答中,除个别教师觉得“还不错”外,其他教师均明确表示“不喜欢合班教学”;在进一步对“为什么喜欢以及为什么不喜欢合班教学”的回答中,觉得“还不错”的教师是从教学准备以及课时认定方面考虑的,觉得合班教学不会额外花费自己的教学备课时间,并且学校会根据班级人数多少相应提高课时认定系数(A校的课程班级规模系数及修正系数如表1和表2所示),而“不喜欢合班教学”的教师则觉得合班教学学生人数太多,难以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教师不易管控课堂,且课前收手机的管控要求进一步增加了管控难度。此外,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互动设计,甚至是上课的心理状态和语言表达都会受到影响。总体来说,授课教师大多会因为各种原因不喜欢合班教学模式。

(三)学生整体满意度调查

在了解完任课教师的合班教学满意度情况后,本文又从学生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也主要是这10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班,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本次问卷调查借助问卷星方式,由相应班级学生扫码填写完成,共计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27份。在“你喜欢合班教学模式吗”的调查中,有79.3%的学生和任课教师一样明确表示“不喜欢”,“喜欢”的学生只占比20.7%;在对喜欢合班教学的学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是因为“人多,更有比学赶超氛围”的学生仅占比7.5%,大部分学生选择“喜欢”则是因为觉得“合班教学私下做其他事不易被发现”(37.3%)、“迟到早退一点不易被发现”(32.8%)以及“不易被频繁抽到回答问题”(22.4%),说明合班教学相对于单班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这些漏洞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对合班教学的满意度以及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课堂秩序。从对“不喜欢”合班教学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因“课堂秩序不好”和“同学说话影响听课而不喜欢”的占到了69.2%,其他如“不喜欢和其他班级(或专业)一起上课”“看不清教师课件、板书”以及“教学互动不够”原因而不喜欢的加在一起仅占比30.5%;在学生出勤情况中,表示自己“从不迟到早退”的有39.1%,认为自己“课堂表现很积极主动”的只有10.7%,而觉得“合班教学秩序比单班教学秩序更好”的只有2.1%;在“手机等电子产品课上违规使用”的调查中,有70.4%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有过“使用手机、耳机等电子产品的行为”,这其中除18.9%的学生表示其“在处理班级、辅导员教师、家庭等临时紧急事情”外,其他81.1%的学生均是因为“公共课学不学都一样”“课堂无趣”“老师管控不到”“其他同学也在玩”等因素选择玩手机等电子产品。学生对合班教学的总体满意度和教学质量的总体感受与任课教师是一致的,满意度都不高。

二、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合班教学效果评价

从上述对A校的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以及教务系统数据的梳理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中采用合班教学方式总体教学效果和师生满意度并不理想,相对于单班教学,合班教学质量和效果整体满意度低且更容易受下列因素影响。

(一)教师视觉控制范围有限

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要形成良好的课堂秩序则离不开教师强有力的课堂管控,而教师课堂管控力的形成则受教师视觉控制范围的影响,任课教师需要先看到才能管到,也就是说课堂秩序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教师的视觉控制范围上。然而,教师的视觉控制范围总是有限度的。有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中正常的视觉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其视觉控制宽度和视觉控制纵度一般小于10人,并且这种视觉控制范围在教师处于专心讲课状态时会明显缩小[1]。如前所述,在普遍采用合班模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一方面,学生人数动辄八九十人甚至上百人,明显超出了任课教师的有效视觉控制范围;另一方面,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精神高度集中的知识讲解和提问互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视觉控制范围会明显缩小,在合班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秩序管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痛点和堵点。

(二)学生社会懈怠心理影响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曾指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在群体中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少,这就是社会懈怠。”[2]这种因群体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消极懈怠心理在合班教学中也明显存在,并且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从前述对A校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课堂秩序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个别学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出现迟到早退情况未被任课教师发现,当个别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出现骚动、看手机等不良行为未被发现,当教师提问互动时个别学生抱着反正点不到我的心理时,这一系列的负面示范效应会由近及远地迅速传染给其他同学,使课堂秩序陷入失序状态。一旦逃课、混课、厌课学生增加,那负面示范效应带来的课堂失序、互动失效会极大地增加课堂管理难度,这不仅导致因材施教无从实施,而且导致多种教学手段尝试的失败。

(三)互动减少导致隔阂心理

我们常说教学是一场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良好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心与心的连接和交流。然而,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种多班级、多专业的合班教学上,由于学生多、课时少,教师更多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会比单班教学明显减少很多,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无形中被拉大很多。教室学生人数多,学生被关注的时间份额减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拉大。

一方面,应用型高校尤其是民办应用型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大一学生又处在学业生涯的适应阶段,一旦在课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迷的放任状态,就会变得浮躁不安,难以很好地坚持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违规使用手机、耳机等电子产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就成为很多学生的常态,这不仅会分散学生本人的注意力,还会形成一种错误示范,影响身边同学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教师由于处在大班环境,无法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学生得到教师关注的时间份额减少,与教师的关系变得疏远,师生之间心理距离扩大导致的隔阂心理也就在所难免,这也会直接影响整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合班教学教学质量改善对策

吉德林法则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已经解决了一半”。针对合班教学模式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首先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学管理者及教师不能回避。其次要思考如何在师资和场地都有限的情况下更好地提升合班教学质量。基于前述调查和分析,本文在此提出以下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广泛征询授课教师意见,优化合班设计

应用型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场地和师资配备允许的条件下,广泛征集任课教师意见,合理调整优化合班数量与人数规模。具体来说,首先,应用型高校应根据教学场地和教师课时分配情况,提前统筹做好任课教师甄选准备。现在很多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多是从辅导员以及其他学院有专业经验的教师中筛选出来的,这些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基本都有额定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可根据场地条件适当降低合班数量编排和人数上限控制,让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中,以解决师资配备短缺矛盾。其次,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对采用合班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行单独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措施。如前所述,合班教学模式广泛存在于大一学生的各类公共基础课中,很多学生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大都抱着实用主义心态来学习,他们很多认为公共基础课对就业帮助不大,因此,学习动力普遍低于专业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将合班的公共课与实用的专业课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评价,显然对教师来说有失公允,因此,应用型高校管理部门应针对合班教学情况实行单独评价,并像A校一样在课时量认定上增加适当的分值系数,从而激励合班教学教师。

(二)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内在涵养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对初入大学的大一学生而言,他们大都容易受到教师教学能力、人格魅力的影响,凡是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就可能学得好,不喜欢的教师所教的课可能学得就不好。因此,应用型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更要主要提升个人能力素养和内在涵养。一方面,对承担职业生涯规划课的任课教师来说,除了要注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前沿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学习,还应该注重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政策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加强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的学习和融入,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过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成竹在胸。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想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认真扎实地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相比专业课备课,合班教学的公共课备课对教师要求更高,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做到扎实深入,更要注意兼收并蓄;不仅要讲解透彻,更要突出重点、难点;不仅要教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技术方法,更要注重培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就业观;不仅要吃透教材大纲,还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3]因此,应用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应在加大个人备课投入的同时,要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借鉴,在交流学习中不断查漏补缺,提升教学效果。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升课堂驾驭管控能力

如前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合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管控效果。然而,在合班教学模式下面对八九十甚至上百的学生规模,教师要想做到完全有效的课堂管控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必须从教与学的双向主体奔赴上下功夫。在此,本文也建议采用夏兰芬(2009)[4]在其研究中提出的“双主”互动教学方式,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课堂中的教和学,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具体到课堂管理,“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建议采用“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相结合”的方法,先“化整为零”——“把班级划分为小组,在班干部的带动下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按合班人数多少而定,最多不超过10人,组长由每组成员选定,以小组为单位固定座位,每组针对教师安排的某一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由组长总结发言”[4];再“化零为整”——“课堂学习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如有人迟到、早退、无故旷课或上课违反纪律都会导致小组被扣分,相反小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互动中表现积极就能为小组赢得加分,小组成员平时成绩与该小组的课堂学习成绩挂钩”[4],采取这种“化FIX36U1MZF0uwKgDe08kag==整为零与化零为整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培塑学生的互助互督意识,又可以减轻教师课堂管控的压力。当然,要想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合班教学质量,仅有良好的课堂管控效果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合班教学的形式内容丰富起来,因此还必须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鉴于合班教学的人数多,常规的课堂讨论难以展开且不易管控,建议根据合班数量和学生专业特点灵活采用班级对抗、分组讨论、交锋论辩等参与面较大的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对分课堂和在线讨论融入其中,增强合班教学的课堂参与性和趣味性[5]。

(四)科学引导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如前所述,要提升合班模式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成为必然选择。但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不仅是“教”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即各种信息化设备和系统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等,同时包括“学”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即学生能够在课堂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职业生涯规划这种纯理论性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不像实训课或者理实一体化课程那样有专门实验、实训教室安排,这种实践或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在课堂随堂进行,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加强课堂手机使用管控的同时,应该结合课程特点和班级情况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手机等电子产品管控的自主性,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让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选用特点,合理引导学生在课堂正确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堵疏结合,发挥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辅助教学作用,切实能将对分课堂、在线讨论等丰富教学手段以手机等媒介载体加以呈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有助于消除师生心理隔阂并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夏兰芬.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09(7):75-77.

[2]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3] 刘素娟,张文.大合班教学现状解析及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6):49-51.

[4] 夏兰芬.思想政治理论课合班教学“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09(7):75-77.

[5] 范调霞,王和香.合班模式下数学先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数学分析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9):185-18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