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会计背景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三教”改革研究
2024-12-06邱东
[摘 要] 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对多个领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包括会计教育领域。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智能素养的高质量会计人才,需要积极围绕教师队伍、教材设计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基于智能化会计背景,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深入探讨“三教”改革策略。剖析智能化会计背景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问题,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智能化会计;高校;会计信息系统;“三教”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165-04
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让各个行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义,需要重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了“三教”任务,旨在围绕教师、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解决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等。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代会计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所以,高校需要深入分析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会计行业发展的新变化,了解新时代的到来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新需求,结合现存问题围绕教师队伍、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智能化会计背景概述
(一)会计行业发展新变化
智能化背景下的会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让会计人才可以通过各种先进工具和数据软件,提升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比如利用专业的会计数据软件,自动完成以往繁琐复杂重复的数据录入以及账目核对等工作内容,大大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提升了会计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为会计人才的数据分析与预测提供了可行性,通过人工智能能够提前找到企业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准确的决策支撑[1]。
另外,以往的会计工作更侧重于报表编制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处理等基础性工作,但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会计工作内容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会计人才拥有更强的综合素质,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在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加多维化。比如更注重人才对会计软件以及现代会计工具的应用能力,更注重会计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会计人才需要在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现有的数据信息去预测,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拥有强大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创新性思维[2]。
(Zo+gCEUjxLReY6Thz5FlvZS/JRKjHMbFlLaFJtrqWYE=二)智能化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新需求
一方面,智能化会计背景下,除了本身的财务会计知识之外,会计人才需要掌握更高级、更前沿、更专业的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如何编制财务报表,学习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才能够更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保障。
另一方面,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会计人才需要拥有更强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应用方法,这样才能够让会计工作更高效、更精准。会计人才需要掌握各种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库管理工具等,学会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各种会计问题,确保财务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此外,现代会计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作能力。在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会计工作并不是独立的,需要和企业的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打破原本的信息壁垒,结合企业整体的发展情况开展会计工作。即会计人才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与协调,共同完成企业财务工作,从而在越来越复杂的工作环境中把握会计工作的要点,应对可能发生的会计问题和挑战[3]。
最后,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会计人才需要拥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的现代化改革让会计领域不断变革,无论是工作方法、工作内容还是工作技术、工作工具,都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会计人才具备相应的创新性思维,能够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确保会计工作质量。
二、智能化会计背景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现状
(一)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培育有待加强
近年来,高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越来越趋向于年轻化,这些年轻教师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理论基础扎实且知识水平到位,但是缺少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大多没有在行业企业任职的经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都从一线教学岗位退出。这就导致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师队伍出现了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教师的培训培育不足,导致很多青年教师的岗位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中老年教师的智能素养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升[4]。
(二)教材内容陈旧、重操作,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好伙伴,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内容较为陈旧,虽然学生能够快速上手操作会计软件,但只是机械式地操作,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的意识。所以,现如今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更注重操作技能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原理解释与教学,每个模块花费很多篇幅去介绍不同会计软件和系统的操作流程,导致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思考能力、思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5]。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智能化教学改革还需探索
当前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缺少创新性教学理念和思维。如今很多教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另外,冗长的理论知识讲解和单一的技能实践学习让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智能化教学改革还需探索。
三、智能化会计背景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三教”改革策略
(一)教师队伍改革
在“三教”改革中,教师队伍改革是根本,是落实“三教”改革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后续的教材改革还是教法改革,都需要教师作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教师队伍的改革成效也决定了后续教材与教法改革的效果。要想在智能化会计背景下提升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一支德艺双馨、专兼结合且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高校不能紧盯着那些科班出身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应将眼光放在整个市场中,将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当作招聘教师的重要依据[6]。
比如,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企业中招聘校外兼职导师,重点关注那些在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的高素质人才,精挑细选,寻找其中拥有一定教育教学天赋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在校内可以搭建梯次培养模式,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机会和平台,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目前,很多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教育教学能力明显不足。为了帮助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快速胜任教学任务,高校可以制订专业的培训计划。线下可以积极鼓励和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跟岗实践以及参与职业技能考试或者参与国培省培等,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线上则可以采取远程授课等方式,组织教师队伍积极参与“1+X”职业技能证书师资线上培训课程,丰富教师队伍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7]。
此外,高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老中青教师队伍交流梯队,发挥黄金搭档带来的作用。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课堂的管理、学生的分析等都有着过人之处,而这些正是年轻教师所缺失的部分。而年轻教师则有着朝气和活力,且擅长运用智慧职教、超星泛雅、中国大学MOOC等各种现代化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这也是中老年教师需要学习的地方。通过教师搭配、以老带新、同课异构、同台上课等方式,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努力,从而达成双赢局面。
(二)教材设计改革
1.打造校本教材
教材是“三教”改革中的重要载体,应体现出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会计行业的信息技术、新理念和新规范等,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需求。为了实现教材改革,需要高校打破以往的教材设计限制,基于产教融合理念,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建设。高校可以召集本专业的带头人、合作企业的会计人才以及行业专家等共同研发新型的活页校本教材,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满足当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另外,高校需要充分考察省内多所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群构建的特点和方法,深入市场调查目前会计专业人才就业的现状以及人才定位,时刻把握会计领域的新理念和对人才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融入教材建设中,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所以在打造校本教材时,需要基于产教融合理念,联合多主体,以当地经济发展为依托确保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会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特点和要求,深入市场调研,找准人才培养定位(见图1)。
2.打破教材形式限制
教材形式可以不再是传统的装订式纸质教材,比如以操作手册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操作手册的制作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还可以充分体现智能化会计背景下会计行业的前沿动态情况、市场变化情况。同时,操作手册的内容还可以随着国家有关会计行业政策的变化及时进行动态变更,随着实训任务需求灵活构建会计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构建与教材相配套的会计技能实训平台,并在平台中设计丰富的教育教学功能,比如考核评测功能、自主学习功能、学习资源库等。在该平台中可以融合大量的演示动画、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微课视频,为学生的技能实践提供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撑等。
3.融入智能会计理念
以往的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内容只注重学生会计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并没有培养学生的系统规划设计思维能力和数据流转过程的思考分析能力。这就导致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得不到培养,还是以传统财务会计身份去应聘,没有实现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型。而且以往的教材内容中缺少智能会计理念的融合,导致教材内容无法满足企业会计岗位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重组教材结构,将智能化会计理念融入教材中的各个板块中,加强信息技术与财务会计领域之间的联系,促进教材和学生之间进行深层次互动。
比如在账务处理流程教学中,需要围绕初始建账、设置会计科目、日常账务处理、编制会计报表等进行优化,具体如图2所示。
(三)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数字化改革发展是未来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点的行动纲领。自教育数字化理念提出之后,高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形态、模式和内容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了很多创新性的教育模式,比如慕课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为了进一步加快国家智慧化教育发展,各个高校都在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形成理实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将企业岗位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提炼出来,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分成不同模块将具体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通过团队合作,以项目为载体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贯彻和落实知行合一的理念,满足新时代对会计岗位人才的需求。
以往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实训的指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缺少启发性的指导和帮助,学生机械性记忆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背诵会计专业知识,缺少创新性思考。为此,高校需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基于PBL教学理念,探索线上课堂教学、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如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发起PBL项目任务,上传本次项目任务的指导书,为学生阐述具体的任务目标、本次任务的评价标准等。之后共享教学资源,比如智能会计技术的应用,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学生互动讨论完毕之后发布测验题,检验学生的线下学习效果,筛选出其中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明确之后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SPOC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分工协作完成本次项目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扮演好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当堂答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在课堂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延伸性学习任务,在线上学习平台分享有关会计技术领域的前沿资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养。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平台数据,跟踪学生的学情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效,让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进入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智能化会计为背景,剖析了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师队伍、教材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并结合现状探索改革策略和方法。旨在通过“三教”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智能化教育理念,培养智能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促进我国企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修萨,张献莹.智能化时代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4):77-79.
[2] 李拔群.“三教”协同教学模式下的数字乡村教材建设:会计专业的视角[J].福建轻纺,2024(2):72-75.
[3] 杨付红.“三教”改革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财务共享》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才智,2024(4):113-116.
[4] 计佳怡.“三教”改革背景下新型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以《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为例[J].华章,2024(1):21-23.
[5] 林晶晶,许新建.赛教融合推进“三教”改革的路径研究:以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商学院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6):10-12.
[6] 田东,东光明,陈杰,等.“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23):105-107.
[7] 黄鹂,顾瑞鹏.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创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初级会计实务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3(11):129-131.
[8] 王世杰,丁心怡,方懋凤.数智时代高校会计智能人才课程建设探索和启示:基于智能技术发展的视角[J].商业会计,2023(17):116-12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