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4-12-06梁晓丽
[摘 要] 基于传统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教学存在的两大痛点问题:忽视检验报告单审核的检验思维锻炼以及人文职业素养培养不足。本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按照临床检验科工作路径重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翻转课堂,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指标科学有效检验三维目标达成度,有效解决课程的痛点问题。最后从教学资源丰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三方面展示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关 键 词] 岗位胜任力;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113-04
医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医学教育的根本问题[1]。我国医学本科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2],医学检验教育紧跟医学检验技术领域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专业“五改四”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为具备扎实基础、熟练技能、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改革后更强调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将医学检验基本理论知识和多项检验项目实际操作联系起来,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并承担医院检验科岗位工作[3],即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岗位胜任力”是指根据岗位工作要求,确保岗位人员在从事特定岗位工作时所具有的包括知识、技能和特质的综合能力[4]。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而言,岗位胜任力主要涉及专业检验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能力,具体涵盖检验基础知识、常规检验项目技能、检验结果分析与审核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5]。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与专业课程,是一门集动手操作能力与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占比持平,具有强理论强实践的特点[6]。因此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无疑是要求重视实验教学,帮助学生把在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内化为实践技能,提高临床工作场景的应对力[7]。为此,我们在临床基础检验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中,要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从目前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痛点剖析、优化课程实验内容体系、多样化实验教学方法、聚焦多维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具有医学检验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新模式。
一、传统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
(一)模仿重复性操作,忽视结果判读和报告审核能力
一直以来,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所需实验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准备工作由教师完成,课中教师示范实验内容后由学生进行模仿重复性实验,并且基本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或者综合性实验偏少。这种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在实验课堂机械性地按照教师要求进行操作,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整个实验设计中,“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什么时候需要做这个实验”,很多时候学生都不甚理解。如何充分发挥实验课堂的作用,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培养学生独立审核检验报告单的岗位胜任力,是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强调专业知识重难点、考点,人文职业素养融入不足
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检验技师从事临床检验诊断的专业技能之一,因此传统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课上教师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重复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重点难点以及考试的考点和易错点,但往往容易忽略医患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岗位胜任力所需的能力培养。在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和人文职业素养有机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适应环境,优化实验教学,发挥实验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树立为临床服务的意识。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需要思考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二、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着手,有效解决课程的痛点问题,具体改革实践如下(图1):
(一)重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提升检验报告单审核能力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重塑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三会”能力,会操作检验项目,会判读审核检验报告,会借助检验报告辅助疾病诊断。按照临床检验工作路径,从标本采集(如血液模块末梢血血常规检验)→标本送检→标本签收→仪器检验→检验结果判读(含复检规则)→报告发布(危急值、临床沟通),突出真实临床检验科工作路径和场景,构建以“血液—尿液—粪便”三大常规为主线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新体系及教学新模式。实施以检验报告单审核为主线相关检验项目的讲解与解释,围绕检验报告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对可能导致检验数据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干扰因素进行识别,并且根据复检规则完成复检。要求学生以检验科岗位从业者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培养学生对检验报告结果判读和报告审核能力。该创新性举措顺应了当前产教融合“毕业即上岗”的教学改革潮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临床发出一张真实准确的检验报告单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开始建立科学严谨的检验思维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翻转课堂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近几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力推手,主要特征是将学生可自由支配自主控制学习进程的在线教学和传统实体场所进行的教学达成整合统一的全程沉浸式教学过程[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的学习资源、不受限制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9]。混合式智慧翻转课堂能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内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使学生高效完成从理论知识到临床检验思维的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成为基于能力学习的源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逐渐成长为终身学习者。
1.课前问题导教
教师在学习平台上传教学资源、发布临床问题和学习路径等教学任务,把各个资源设置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指引做相应的课前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学习平台将自动赋予学习经验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均可在答疑讨论区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讨论的次数和参与度也将由平台自动赋予学习经验值。
2.课中七步闭环沉浸式学习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体,依托智慧教室、实验教室和拓展平台开展线下教学活动,使师生全身心地投入“教”与“学”,开展以人为本的智能化教学,助力线下传统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开始,教师明确本次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基于医科院校附属医院临床丰富的案例,课中通过线上发布的一课一临床案例(含检验报告单)实现实验操作内容的导入(第一步);根据检验报告单的复检项目引出本次实验课的实验操作内容,引导学生在课堂体验团队协作的力量并进行实验探究性操作(第二步);学生实验操作结束后通过回顾线上临床案例,请学生分模块进行案例中检验报告单的解读,引出思政教育:“在现在仪器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依然要警惕“机器依赖”,也就是不能机器做出什么我们就发怎样的报告,而是应该求真求实,力保发出最真实最可靠的报告单”(第三步);结合学生复检操作分析案例,请学生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投屏分享(第四步);接着通过学生的操作心得分享,帮助学生巩固实验操作要点,教师给予相关的科研进展分享,在带领学生学习最新文献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课题设计,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终身学习等隐性胜任力的发展(第五步);由科研方面的新发现转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岗位上,在与患者面对面时遇到的一些真实临床情景请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模拟沟通,启发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展开临床情景的分析处理,培养学生的人文职业能力、临床理解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水平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高度融合,通过专业传递知识,思政语言传播核心价值观(第六步);最后师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体会以及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内化(第七步)。以上七步闭环教学法实现沉浸式以临床案例的检验报告单为中心,开启案例教学,通过问题发现、生成、解决为主线,综合运用多媒体、启发式、协作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到检验项目设计的思路,以辩证思维学习检验报告的审核路径,提升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基础理论→检验技术→如何解读检验报告应用临床实践的知识关联路径)。
3.课后搭建多种实验教学平台
课后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依托多元实践平台延伸课程内容,发布拓展题目给予学生知识的延伸赋能,引导学生基于问题导向的科学验证,探究“为什么”,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继而提出科学问题。发挥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以项目驱动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通过项目设计、科研创新、成果转换、创新应用项目竞赛等拓展课堂的实践教学方式,项目过程融合专业实践培训、学术研究、行业调研、活动竞赛和服务支持,为实践教育开辟新的育人路径。基于课前和课后的多种实验教学平台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灵活高效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质量。
(三)聚焦多维评价体系,创新作业类型和考核评价
1.创新作业类型
设计临床案例检验报告单审核过程的临床问题及技术问题,引导学生结合临床案例进行检验报告单的解读、复检和审核,并制作微视频及网页展现实现流程;以问题导向进行知识文献查新,通过科研创新方法解决问题,以案例报告或论文报告凝练问题的科学探究思路,实现知识内化、螺旋式理解并体验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实践成效;创设临床医患沟通场景,学生尝试解决并凝练沟通要点。
2.创新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实验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次教学改革汇聚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形成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创新考核评价指标。过程性评价(50%)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三个维度考核,包括实践课(12%)、作业(12%)、小测验(5%)、线上学习(8%)、论文(4%)、竞赛(4%)、文献阅读(5%);终结性评价(50%)由多站实验考核形成,具有人文考核、案例考核、技能考核和形态考核等多站式考核维度,增加知识应用和理解的权重,重点考核临床实践要素和人文要素。
三、教学改革实践成效
(一)教学资源丰硕
完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按照临床检验科工作路径,重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及智慧树平台,录制线上慕课,并同步建设课件、视频、图片、案例、在线题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了虚拟检验科接诊窗口、虚拟仿真检测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及参与在线考核,提升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一方面,实验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授课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师、指导者、促进者,借助教学活动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把控教学进度,是基于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实验教学改革也大幅提升了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结合临床实际工作路径,修订实验课教学大纲,重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预习任务和课后拓展资源,锻炼了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教学模式探索和革新,教师积累了经验,培育了教学成果。
(三)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
为检验本次以医学检验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改革效果,我们对2021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展开教学反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为后续本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表1),在是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专业知识一题中有58.75%的学生认为“非常符合”,有38.75%的学生认为“符合”,仅有2.5%的学生选择了“一般”,没有人选择“不符合”。针对提高实践能力(检验报告单的审核)这个单选题,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52.5%)和“符合”(43.75%),只有少数学生选择了“一般”(3.75%),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实践能力的提高感到满意。针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单选题,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占比为55%,41.25%的学生选择了“符合”,仅有很少一部分学生选择了“一般”,占比为3.75%,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帮助提高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且有超过95%的学生选择了“符合”或“非常符合”这两个积极的选项。超过90%的学生(选择了“符合”或者“非常符合”)认为课程在帮助他们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提升自主学习方面持肯定态度。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在学生培养中取得积极成效。
四、结束语
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10],是检验技师从事临床检验诊断的专业技能之一,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验的一门临床应用学科。在本次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中,按照临床检验科工作路径重构实验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翻转课堂,聚焦多维评价体系实现创新作业类型和考核评价,在教学效果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既实现了学生检验基础知识、常规检验项目技能、检验结果分析与审核等专业检验能力即显性岗位胜任力的训练,又落实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隐性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中国答案[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4):1-10.
[2] 禹莉,郝艳梅,徐慧,等.基于医学检验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J].右江医学,2022,50(11):865-869.
[3] 禹莉,徐慧,郝艳梅,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0,41(7):896-899.
[4] 孙丰慧,蒲忠慧,林琳,等.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9):4004-4012.
[5] 刘少壮,高春艳,董卫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精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21,20(6):652-654.
[6] 李晗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0):132.
[7] 赵小雨,段素霞,张建新,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基础检验技术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8):163-165.
[8] 李晞,王健,齐运伟,等.“雨课堂”背景下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实验课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12):1528-1531.
[9] 李婷婷,齐玉山,徐明辉,等.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6):61-62.
[10] 肖红,蒋显勇,王艳琴,等.《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理论教学中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20):175-177.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