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范生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研究

2024-12-06戴玉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3期

[摘 要] 创新性劳动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一种适合高校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技术、知识、思维革新的劳动形式。主要研究面向未来的劳动教育,将其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性劳动教育落实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师范专业为例,新课标背景下,提出了基于C-STEAM理念构建师范专业“劳动+”创新性劳动教育模式,“专创劳思”融合创新,抓实“一群两地”实践工作,为人才强国战略下全国师范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模式和可行性策略,具有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 键 词] 师范生;C-STEAM理念;“专创劳思”融合;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001-04

从2020年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教育部分别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推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义务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等[1-4]。人才强国战略下高校师范生创新性劳动教育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源头加强师范生创新性劳动教育,系统深入探索高校师范生创新性劳动教育的实施模式及实践策略。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能力三方面进行劳动教育研究。梳理国内劳动教育研究观点如下:劳动意识层面,强调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5]。劳动技能层面,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新时代的重新定位,明确培养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目标,创造性劳动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重点,多元实践是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准则[6]。劳动能力层面,在大中小学进阶式开设劳动教育相关课程,注重劳动技术与生涯规划的深度融合,加强和深化劳动价值观教育[7]。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分析,结合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使命与责任,高校劳动教育应着眼于增强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劳动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人才根基。目前,全国各地大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努力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独立课程地位仍未完全确立,在劳动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8]。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一专多能,师范生将会成为未来学校创客教育的核心力量,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未来学校从事创新教育的实践水平。因此有必要在师范类高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内容,形成可供其他高校复制借鉴的创新性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二、构建高校特色双创教育体系

根据学校整体规划目标要求,顶层设计“专创劳思”融合双创教育体系,为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一)优化双创育人体系,凸显融合创新

劳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有效实施中国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新时代高校可以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集群、乡村振兴计划融合,不断深化高校“专创劳思”(即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基于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教学质量观、新的大学文化变化需求,可以以学生“敢闯会创”人才核心素养为中心,以“磨砺、赋能、铸魂”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校院两级“专创劳思”跨学科与跨界融合双创育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管理优势,凸显融合创新。“专创”教育是显性主线,“劳思”教育是隐性主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双螺旋式融合创新,在STEAM教育理念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的基础上加入中国特色(Chinese),其缩写为C-STEAM[9],探索基于产出导向OBE理论的“敢闯会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路径方法,使专创融合教育成为创新性劳动教育的有力载体。跨界跨学科融合创新学校优质资源,有助于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跨学科项目活动创新教育改革,有助于推动大学人才培养范式深度变革,实现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深化课程改革,精雕“专创”融合类课程

学校要不断健全和丰富双创类课程资源。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和在线课程四个方面深化双创现代课程群,将“专创劳思”跨学科与跨界融合的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于双创现代课程群的所有课程及相关教学设计。

学校层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建议构建“专创劳思”跨学科与跨界融合双螺旋双创教育体系,各个专业“全程、全员、全方位”覆盖,努力实现专创融合创新教育渗透于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专业层面,各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四轮驱动,在课程或实践活动中同时体现“专创劳思”跨学科与跨界融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全过程,引导专业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三)抓实项目培育,抓强赛事赛训

作为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式训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团队合作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实践,兴趣驱动、自主实践、求实创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建议高校扩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覆盖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可以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实行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人工智能项目真题真做,营造学校良好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作为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面对“四新”建设,回归竞赛教育本质,结合学校优势,进行跨界跨学科深度融合创新。打造“前端播种、中端培育、后端输出”赛训培育体系,培育、孵化、督导和激励学生竞赛。做实做好“国创计划”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重点活动。通过组建精英项目训练营、卓越项目训练营等,层层选拔提升创新创业项目质量,促进项目高效落地。

(四)创新基地活动,促进孵化合作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可以以创新创业学院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和高端分区分类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入挖掘创新实践教学中心基地作用,开设创业管理辅修学位,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案例集;充分发挥“国创计划”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等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引领作用,围绕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力量,建设能够汇聚产业资源和创新要素的高端平台,有效衔接创新创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借助先进互联网技术完成对创新创业的全方位辅导,提升孵化空间使用效能,通过空间载体聚拢创新创业团队,通过基地文化氛围建设逐步提升孵化品质。校企校地校政共建产教融合赋能育人新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可以引进工商财税一条龙办公机制,为大学生和社会各界青年创业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初期的各种难题,完善“创业教育+技能培训+园区孵化+基金扶持+政校企联手”五位联动创业孵化模式。

(五)推进校外基地建设,实现校地合作双赢

校地合作,借助高校资源为实践学校构建多维度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落实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赋能学生成长,注重劳动教育实践环境建设,强化师生共建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资源平台,确保实践学校教育体系的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育人目标有效达成,为全国师范类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模式和可行性策略。

严格遵照实践学校育人体系,协助构建多维度科创劳动课程体系。随着教育信息化及“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借助高校资源和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资源平台,加强实践基础学校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深度建设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帮助学校全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主旨在于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注重教育方法优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帮助下,将抽象的思维、独特的想法具象化、有形化,直至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不但锻炼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能力,而且提高学生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

注重劳动教育实践环境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师资力量。实践基础学校可以实施劳动教育环境和师资培养全面建设。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的师资培训在教育活动中处于关键一环,关乎基础学校未来教育的发展。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并不只是劳动教师的职责,而是与每科教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要想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突破已有瓶颈,进入新的发展平台,各学科教师都有责任与义务重视并转变对传统劳动教育的观念。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基础学校的后备力量,需要加快对高校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师资进行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三、构建师范专业“劳动+”立体化创新性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根据产出导向OBE理论,坚持“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四轮驱动,构建新时代高校卓越师范生“专创劳思”融合创新性劳动教育模式。主要考虑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育建设、示范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三个维度作为关键点,按照三个关键点,基于C-STEAM理念,跨学科融合设计新时代师范专业“劳动+”立体化创新性劳动教育实施模式,通过“劳动+课程”“劳动+校内实践”和“劳动+校外实践”三个子体系,开展“一群两地”(系统“专创劳思”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群、“专创融合”校内生产创新劳动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校外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理论学习及实践训练,为培养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卓越师范生贡献力量。

(一)“劳动+课程”子体系

“劳动+课程”子体系的“专创劳思”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群,主要包括系列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基于OBE理念,回答好教育三问,精雕课程“两性一度”,“专创劳思”跨学科与跨界融合双螺旋改革创新。(1)底层逻辑创新。实现师生“行动”与“互动”共创的学习。(2)教学模式创新。教师引导学生“行动—反思—提升”。(3)教学内容创新。体现专业创新及前沿跨界内容、课程创新实践案例活动、跨学科主题项目活动等。(4)教学策略方法创新。育人目标、教学活动、考核内容及方法等。在通识课程中落实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学科专业实践课程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树立专业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二)“劳动+校内实践”子体系

“劳动+校内实践”子体系的“专创融合”校内生产创新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教师技能创新能力训练系列活动、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系列活动、“双创”特色社团活动和创新劳动教育实训系列活动,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劳动实践和技能训练,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培养。

(三)“劳动+校外实践”子体系

“劳动+校外实践”子体系的校企合作校外服务性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校外实践学校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劳动活动,全面开展大中小一体化劳动教育实践的育人过程。尤其是师范专业服务基础教育学校系列创客项目式课程的建设与实践,能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实施创新性劳动教育的卓越师范生人才。

四、师范专业“劳动+”立体化创新性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基于C-STEAM理念,通过理论学习及实践研究,提出基于“专创劳思”深度融合的高校师范专业创新性劳动教育可行性实践策略。

(一)夯实创新创业等相关通识课程

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教育,是高校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劳动观的有效路径,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提出基于C-STEAM教育理念的“专创劳思”融合育人模式,在师范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等课程中进行“专创劳思”深度融合实践创新,凸显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融合,实现虚拟仿真实训全课程贯穿,跨学科主题活动彰显专业特色,通过系统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师范生劳动品质与劳动意识,使师范生善于开拓实践,提高创新性劳动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二)深研师范专业特色劳动教育课程

针对师范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推进“专创劳思”深度融合课程改革。以物理师范专业专业选修课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为例,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赋能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重构与创新设计,构建物理与人类文明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专创劳思”融合教学模式,进行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渗透融合创新实践探索,从传授式、体验式教学走向项目式、深度体验式学习,实现新技术赋能教学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考虑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参与率和参与度,借助新技术,注重增加过程性评价比例。通过课程项目活动实践,打造高阶课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进学生的劳动意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拓展延伸形成毕业论文、科研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科技创新劳动教育过程性成果。

(三)打造实习实训类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依托师范专业实践类课程、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这类集中实践环节课程落实专业劳动教育。在专业常规实训实习课程正常推进的前提下,建设师范专业校内外科研和教法两个方向的创新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实训平台,培养学生专业劳动意识和职业劳动技能。

(四)强化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将校内生产创新劳动教育和校外服务性劳动教育植入师范专业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是推进师范专业创新性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为培养师范生生产创新劳动能力提供各种创客空间和各类创新创业社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外实践基地为培养师范生服务性劳动能力提供职前体验及实践条件。校外实践基地主要包括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和省市教育研究院,依托这些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师范生的服务性劳动能力实践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从而加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创新能力训练,提升职业责任感。

(五)抓实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

如物理专业师范生利用专业技能实训室、讲课社团、多媒体编辑社团、教具制作社团等,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教具制作能力等各项基本素养训练。通过带领物理专业师范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及公益讲座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师范生综合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意识,增进专业劳动素养,彰显社会责任感。有效的教师技能训练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六)深耕师范生科研能力训练

带领不同年级的师范生,指导学生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选育工作,同时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让他们有机会在学校的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外校的科研场所进行科研工作,带领学生利用各种先进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带领学生利用各种软件进行专业知识问题的分析,撰写科研论文,申请国家专利,参与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五、结束语

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人才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劳动技能与素养的形成。因此,劳动教育可以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根据人工智9f074c57e57d21518955f55448421b80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以及落实“双减”工作的新形势,顶层设计校院两级“专创劳思”融合双创育人管理体系,构建师范专业“劳动+”立体化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实施模式。通过开展创新性劳动教育与师范专业教育“全程、全员、全方位”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全方位“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场”,努力建设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校内外示范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无缝衔接全方位科技创新性劳动教育实践及多维度劳动教育评价。在高校师范生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升师范生创造性劳动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重塑劳动精神和劳动智慧,为全国高校师范专业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参考模式和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4-04-02].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

ent_5495977.htm.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09)[2024-08-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2024-08-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10/12/content_

5642037.htm.

[4]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4-08)[2024-04-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5]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6] 周美云.当劳动技术教育遇到人工智能:审视与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20(2):9-13.

[7] 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8] 刘丽红,战帅.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推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落地生花[J].北京教育(德育),2019(4):84-88.

[9] 詹泽慧,钟柏昌,霍丽名,等.面向文化传承的学科融合教育(C-STEAM):价值定位与分类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3):69-76.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