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院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

2024-12-06程曼文永莉张明罡张晓森郭东罡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0期

[摘 要] 针对高等院校(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分析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的现状,提出了高校地理类通识教育的改革措施与策略,深入探讨了高校地理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旨在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的发展。通过对当前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的组成、教学方式、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包括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创新。地理教育在通识课程中的改革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教学改革;跨学科学习;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121-04

广义的通识课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事实上,接受高等教育之前,人们接受的都是通识教育。“通识”是相对于“专业”课来说的。哈佛大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1]。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院校(简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3]。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使学生认识人、自然、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形成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情和觉悟,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重视。二十多年来,我国大批的学者和高校纷纷对通识教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4]。其中,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在通识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地理学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土壤和植被等;人文地理学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涵盖农业、工业、聚落、交通、商业贸易、产业、人口等方面。地理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宏观的知识架构、敏锐的批判性思维、正确的价值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人文情怀,而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目标[5]。因此,高校地理类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地理素质,对于其认识人和地即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拓宽其视野、构建其地理思维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专业教育着重于系统地培养学生在地理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其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需求,而地理类通识教育通常涵盖地球基本概念、地球表面特征、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基础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对地球的基本认识。高校地理通识教育应传播人地关系以及地域系统的相关知识与区域认知方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地理素质[6]。然而,当前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地理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学科之间缺乏融合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优化地理类通识课程的内容及考核方式,促进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地理教育在高校通识课程中非常重要

受到高考时分科的影响,不少学生对理性思维和自然科学缺乏了解,而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稍显不足。因而,通识课程中的地理教育就兼顾文理学,地理类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地理类课程已成为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高校开设通识课的学分和对科学方面开设课程的必要要求如下:在学分方面,我国教育部规定通选课或文化素质课不低于10个学分,不高于16个学分[7]。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要求10个学分,南开大学要求15个学分,东北师范大学要求10个学分,天津大学要求不低于8学分。同时,自2021级起,本科生毕业前需至少选择一门“四史”类(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选修课、山西大学通识课程要求从2021级开始,毕业审核按照模块审核,每学期可以选两门(一门线下课程+一门“四史”或创新创业线上尔雅课程)。可见,通识教育中地理类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

(二)地理类通识课程的内容及主要考核方式

地理类通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地球的物理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人类生活的方式。课程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向:第一,地球系统科学,主要包括地球的结构和地质过程、大气、水文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第二,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地理学(如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迁移)、文化地理学(不同文化如何影响地域特征和地方发展)、经济地理学(资源分布、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第三,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问题,气候变化、污染和资源利用、生态足迹、绿色技术和环境政策。第四,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技术应用,通常包括GIS基础知识和应用、空间数据分析和地图制作、卫星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第五,地理思维和方法,例如地理思维的基础(空间观、区域观、系统观)、地理方法(地理信息收集、分析和解释)。第六,地理与社会问题,包括地球资源的利用与冲突(水资源、能源、土地利用)、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影响(文化交流、经济联系和社会变革)。第七,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涉及一些考察方法,如田野考察:地理现象、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实地观察;实验室实验主要涉及地理现象和环境过程的模拟实验。第八,地理与公民责任,主要是地理学知识在社会和政策中的应用,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保护政策和城市规划。这些内容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及其环境的综合理解,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地理知识如何与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相互交织。

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的考核应能够全面评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的掌握程度。目前多数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以笔试、考察和试验报告、项目和研究论文、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技术评估等方式进行考核。其中笔试可以测试学生对地理学理论和概念的掌握,通过阅读和分析实际案例,评估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实地考察和实验报告考核,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理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描述他们的观察、分析和结论;或者基于实验室或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地理现象或环境过程。另外,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特定地理主题的研究项目,包括文献综述、数据收集和分析,要求学生独立选择并深入研究一个地理课题,撰写学术论文,表达对地理现象或问题的深刻理解和分析能力,最终呈现学术成果。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方面,可以要求学生使用GIS技术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例如,地图制作、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评估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地理思维。总之,可以综合考查学生对整个学期地理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应用能力。在地理类通识课程中设计考核方式时,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确保考核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同时,考虑到地理学的实践性和跨学科特性,并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理通识课程在授课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地理通识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将专业课程的内容压缩,并没有根据通识教育的目的重新调整和编写,这导致地理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课程内容混乱,需要重新梳理。第二,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主要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性和跨学科融合,地理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学生难以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在通识课中,选课学生专业背景多样且人数偏多,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思维等存在很大的差距,使授课教师很难把握课程的教学层次。此外,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在地理通识教育中的应用还比较有限,未能充分发挥其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强化顶层设计并完善课程内容、对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实施教学改革,进而更好地达到高校地理通识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二、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与策略

(一)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改革的措施

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改革的措施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估与监控等方面着手。

1.在课程设置方面

一方面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地理教育与现实社会和时事相结合,引入前沿的地理理论、新兴的地理问题和挑战,如气候变化、城市化、环境保护等,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作用。针对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地理现象和地方特征,课程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开阔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强化跨学科融合,将地理教育与其他学科如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结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提升综合素养。特别主要注意的是,地理学教育需要着重提升课程实践性,增加实地考察、实验实践、社会调研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鼓励学生对地理学理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并培养批判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复杂性。

2.在教学方法方面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教师是重要主体[8],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效。在实施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向学习,以问题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案例教学课程,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运用科技支持,利用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等,提升教学效果和吸引力。

3.在教学资源方面

首先,更新教材和资料,编写符合改革要求的新教材,整合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包括书籍、期刊、网络资源等。其次,建设野外及田间实践基地,建立地理实验室、地理信息中心等实践基地,搭建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平台,提供学生实践操作和科研实践的场所和设备,增强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在地理学的深度融合。最后,进行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教学支持,提升其地理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4.在评估与监控方面

首先,设立评估指标,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成效、教学质量、课程满意度等方面。其次,进行定期评估与调整,定期对地理教育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调整。这些措施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跨学科融合的地理教育体系,推动高校通识课地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高校内部的政策支持

建立教学评价体系,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的通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将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纳入教学评估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进行学科发展规划,高校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订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推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教学管理和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机制,包括选修制、实践教学制、跨学科课程设置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地理类通识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

2.政府层面的支持

首先,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政府可以发布关于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或规划,明确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其次,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可以增加对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资金支持,用于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等方面。最后,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和奖励那些在地理类通识课教学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高校和教师,激发他们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社会层面的支持

首先,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地理通识教育改革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其次,社会资源整合,倡导社会各界对地理通识教育改革的关注和支持,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为高校地理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相互配合,将为高校通识课程地理教育改革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与价值

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以及为国家的发展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人才支持。

1.拓宽学生视野

地理通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点、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学生对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认识。

2.培养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地理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和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念

地理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等问题,从而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

地理通识教育改革可以将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提升社会责任感

通过地理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从而增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

6.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地理通识教育改革有助于加强国际地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国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推动国际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三、结论

高校地理类通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将为学生跨学科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通过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地理通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许长青.研究型大学高素质人才培养如何得以实现:中山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7):66-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3-17)[2024-07-15].https://www.gov.cn/xinwen/2016-03/17/content_50549

92.htm.

[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陈燕燕,郑荣奕.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及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24,23(4):103-108.

[5] 高翔,高超,王腊春.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4(1):81-83.

[6] 王静爱,余瀚.大学地理通识课程的理念与建设:以北京师范大学“遥感区域”通识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8):6-9.

[7] 何素敏,崔隽.生命科学类通识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37):52-55.

[8] 立德树人,习近平强调办好这个“关键课程”[EB/OL].(2019-03-19)[2024-07-20].http://www.xinhuan

et.com/politics/xxjxs/2019-03/19/c_1124251344.htm.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