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

2024-12-06宁乃向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0期

[摘 要]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互联网已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基于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探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要素、有效载体以及实施机制,提出全面覆盖网络安全意识、信息鉴别能力、网络伦理道德及科学上网等多个方面的素养教育体系。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模式,并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等传统载体的作用,创新发展线上平台,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促进全面发展,为高校网络素养教育提供创新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教育机制;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13-04

一、引言

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中国网民规模为10.7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其中年龄10岁至29岁之间的占比为28.4%[1]。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网络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学习知识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素养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需要掌握更高的网络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鉴别、筛选、传播以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能力[2]。这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强的信息鉴别能力和网络安全意识,才能有效应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具备良好网络素养的毕业生,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也期望大学生能够合理、安全地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信息泄露等。因此,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也能够满足社会的现实需求,为培养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力支持。发展形式多样的网络素养教育载体,优化推广网络素养教育机制,是提高高校育人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涵守正创新的应势之需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涵的守正创新,既是应对当前网络时代挑战的应势之需,也是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守正意味着坚守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增强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避免受到网络伤害。创新则是针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不断更新和完善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网络应用、平台和工具不断涌现,给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向是推动网络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有力支撑

网络素养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提升个体的网络使用能力,更在于为网络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首先,网络素养教育是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3]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需要一支具备高素质网络素养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同时,网络素养教育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网络产业的创新发展,为网络强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网络素养教育是促进人才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而网络素养则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培养一批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网络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此外,网络素养教育还有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已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具备高素质网络素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向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网络素养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更在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网络素养教育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网络素养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升网络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这不仅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其次,网络素养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学生可以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网络素养教育的指向是避免网络伤害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场所。网络素养教育作为提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辨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指向不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更在于避免网络伤害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首先,网络素养教育是避免网络伤害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虽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流方式,但同时也隐藏着诸多风险,诸如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网络欺凌等,对用户的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构成了严重威胁。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学会识别网络风险,掌握防范网络伤害的方法和技巧。其次,网络素养教育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潮、观点、价值观在这里交织碰撞。大学生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通过网络素养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批判思维,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载体守正创新的顺势之举

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载体的守正与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守正是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如高校开展的计算机技能课程是基础。而创新则是指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教育载体,以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提升网络素养教育的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教育载体不断涌现,如在线教育平台、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在创新网络素养教育载体的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将传统教育载体与现代教育载体相结合。

(一)夯实网络素养教育基础与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是网络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系统地讲解网络素养的理论知识,包括网络安全、信息甄别、网络伦理等方面的内容。这种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掌握相关技能。传统课堂教学具有连贯性,课堂教学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每个知识点和环节都是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这种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网络素养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同时,传统课堂教学载体还具有互动性和即时性强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提升网络素养教育效果与内涵

在线课程与学习平台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随时随地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在线课程与学习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通过整合各种优质的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包括视频教程、案例分析、实时互动等,从而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网络素养的各个方面。在线课程与学习平台还具有便捷的学习管理和评估功能,平台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成绩等信息,方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评估。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对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和作业布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丰富网络素养教育途径与形式

首先,校园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互动与交流的空间。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发表观点、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参与平台的讨论和活动,学生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和协作能力,提升网络素养。其次,校园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也是传播网络素养知识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在平台开设专栏或进行直播讲座,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再次,校园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网络主人翁意识。通过参与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网络空间的规则和秩序,学会自觉遵守网络规范,维护网络健康环境。最后,可以通过校园媒体平台,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校园文化活动与实践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四)推行网络素养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各种与网络素养相关的讲座、研讨会和论坛。这些活动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或企业代表,就网络素养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知识和信息。其次,高校可以举办网络素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竞赛的形式,检验学生对网络素养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通过参与比赛,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提升网络素养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开展与网络素养相关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安全宣传、网络文明倡导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网络素养,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机制守正创新的乘势之行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的守正创新,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具备高度网络素养的现代大学生的关键所在。乘势而行,就是要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推动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我国网络素养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的发展。守正创新之路,需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与需求,以创新为动力,乘势而上,推动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的深化发展。

(一)深化一套协同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体制机制

形成一套全校协同联动、高效运行的网络素养教育体制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努力。通过整合全校资源、明确职责、创新方法、完善机制等措施,可以逐步构建这一机制,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全校协同联动是网络素养教育体制机制的核心。要求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之间打破壁垒,形成紧密的工作关系。通过成立网络素养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各个层面,为全校范围内的网络素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其次,高效运行是网络素养教育体制机制的关键。为了实现高效运行,需要制定详细的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同时,还应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4]

(二)引领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素养教育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网络素养教育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实践锻炼,加强团队合作与交流,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网络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有力保障。[5]首先,素质过硬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在网络素养教育领域,教师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能够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其次,业务精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网络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效传授网络素养知识和技能。

(三)构建一套同向同行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一套同向同行、方法科学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明确教育目标、优化课程内容、采用科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可以逐步构建这一课程体系,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同向同行是构建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这要求课程体系中的各个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而言,课程体系应该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逐步深化,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掌握网络素养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其次,方法科学是构建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关键。这要求课程体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课程体系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模拟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网络素养知识和技能。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营造一个赋能发展的网络素养文化育人氛围

营造一个赋能发展、文化引领的网络素养文化育人氛围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完善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逐步构建这样的氛围,为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6]首先,赋能发展是营造网络素养文化育人氛围的关键所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和平台,包括在线课程、学习资料库、实践项目等,以支持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这些资源应既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水平。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网络素养相关的学术研究、创新项目和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展示pWi867AZvh8CGOig7c4THg==才能和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其次,文化引领是营造网络素养文化育人氛围重要的手段。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通过举办网络文化节、网络素养讲座、网络道德宣传等活动,传播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强网络素养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和关注网络素养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社会名人等走进校园,与学生分享网络素养方面的经验和见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启发。

五、结束语

网络素养教育的根本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交互性作用效能的产生,结合线上线下教育结合的模式,并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等传统载体的作用,创新发展线上平台,建立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实现网络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共融共生。因此,通过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及推动高校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4-06-17].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 孙霞.新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1(5):149-151.

[3] 燕道成,陈海明.习近平网络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J].传媒观察,2022(5):5-13.

[4] 秦艳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机制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3):25-26.

[5] 缪晨熙.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3):71-74.

[6] 王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7):77-79.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