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2024-12-06强劲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逐渐凸显,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程,可以更好地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从杜威教育思想视角出发,探讨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融合策略。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应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整合体育与思政教育资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对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杜威教育思想;体育;思政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21-04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20世纪初,杜威曾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讲学,把其进步的教育思想带到了中国[2]。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与深入,其所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3]。体育和思政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都逐渐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二者的创新融合或许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而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所强调的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为先、学科融合等核心理念,为我们探讨和研究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一、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理论疏离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实际上教育正是生活的需要。在脱离生活的教育中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兴趣爱好受到剥夺和压制,他们所固有的灵性、梦想和惊异将会消失殆尽[4]。而当下我国高校的体育工作中,更容易将教学内容片面地理解和操作为“练身体”,缺少了对人的属性的深刻思考,很难激发学生对身心健康和素质提升的内在追求,从而无法完全实现“以体育人”的目标和效果,这正是杜威教育理念所反对和批评的。同时,杜威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特别是观念、兴趣、信仰不能单一地通过灌输进行教育,应该更需要“依靠环境的作用,引起某些反应”[5]。杜威还强调真理和实践生活是分不开的,“实践即教育”,探求真理不能离开实践经验,其强调的是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核心思想是教育教学不能脱离现实实践,在实践中开展教育工作,用教育的方式来改善实践,因此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6]。从这一角度反思我国高校的体育思政教育过程,会发现依然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理论灌输式教育法的弊病。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各自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恰恰可以通过充分、深入地融合互补来加以修正和改进,积极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和体育课程与活动的实践参与作用,从而使二者的教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具体,目标更加深刻、全面,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果。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者培养技能[7]。他强调应该综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和社会责任感。杜威还说过:“因为运动的时候,如尊重他人人格,互助精神及勇毅、坚决、果敢、不懈许多美德无不具备,所以体育和德育有密切的关系。至于专心研究学术,也必须身体康强;否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必致中道而返;所以体育与智育,更有相维系的情形。”[8]与此同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9]。各学科都蕴含着道德因素,“虽教算学、博物、理化等科时,皆有道德问题在内”。杜威教育思想的这些观点,和我国现阶段加快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的政策不谋而合,与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体育教学和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而思政教育则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培养,二者的有机融合能够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莫大的助益,真正发挥“1+1>2”的作用。
(三)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杜威也说过,成长,或发展意义上的成长,不仅仅指身体(physically)的发育,还包括智力和道德(intellectually and morally)的发展 [10]。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健康体魄的形成,而且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融入人格教育理念,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协调发展,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人才。作为当代青年人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要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就必须成为身心健康、体魄强壮,同时又具备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和敢拼敢赢会合作的体育精神的青年人。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教师应致力于将体育和思政教育进行积极、有效、创造性的融合,这是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之人才的必有之义。
二、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共同的教育目标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应科学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致力于开发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增强身体素质、完善人格以及培养意志力[12]。体育课程应当坚持健康优先的教育理念,重视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加强学生忍耐力与奋斗精神的培养,培养他们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意识。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共同的教育目标,体育和思政教育可以分别从意识层面的引导和身体层面的锻炼,共同帮助学生调适心理、舒缓压力,从而达到平和情绪、塑造身心、树立良好的生活信念和态度的目标。更为重要的是,体育和思政教育二者都能统一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本质诉求;二者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健康人格,进而为教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
(二)教育内容的相关性
体育教学和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思政元素是指蕴含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素材,它们是学校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挖掘整理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明确课程育人目标,进而通过专业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13]。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竞技与锻炼的过程会让学生产生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的意识,构成了道德教育的重要实践。可见,体育教学品质与思政内容是可以协调发展的,比如,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运动竞赛能力与培养学生奋勇争先、为国争光的梦想追求和遵纪守法、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参加民族体育项目与培养学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观念和意识结合起来等。
(三)教育方法的互补性
体育教学重在指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和实践,而思政教育则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二者各自侧重的恰恰是对方容易忽视和存在不足的地方,将二者有机融合,为彼此教育教学的互补提供了可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2]。例如,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交融与冲击日益加剧,保护和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同时我们发现,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大脑会分泌一种叫作内啡肽的物质,能够促进体内多巴胺与血清的合成。众所周知,多巴胺能够让人产生快乐,因此,体育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露出来。在这样浓厚的群体氛围中,学生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此时通过在体育运动中融合爱国教育、道德情操教育等,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渗透思政教育内容,从杜威教育理论角度看,就是其自身的基本特点,只要善于提炼归纳,巧妙构思设计,就能毫不突兀地发挥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全新的认识,使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逐渐消除,并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无处不在。
具体而言,在体育课程中除了正常运动项目的教学指导外,可以和学生重点强调、传授和讲解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高校各项体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政观念和道德情操。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于体育课程中,首先要深刻分析和挖掘体育精神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而结合体育课程特点、学生特点以及体育项目、体育人物事迹中所涵盖的体育精神,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健康意识、培养进取精神,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将个人努力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强化爱国意识,树立起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实践
杜威教育思想中尤其强调体育(游戏)的自由性,认为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不受结果的束缚,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绪。他说:“游戏的态度就是一种自由的态度”“游戏态度比游戏本身更为重要”[14-15]。前者是心智的态度,后者是这一态度的现实的外部表现。由此,我们意识到,帮助学生以自由的态度和感兴趣的方式参加到体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开展过程中,将不仅收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更能使其中可以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发挥更大的育人效果。而这类体育活动往往适合在课外组织开展,从更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角度出发,笔者的实践是,创新性地开展“私人定制”式体育活动,这是一种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其身心素质为目的,坚持长期开展的体育活动形式。
具体而言,开展的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创造和满足活动所需的客观条件,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自由组队,按组员的需求设计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由学生自我组织开展、自我管理约束。这种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可以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参与度低、运动强度弱、缺乏持久性等问题。同时根据不同的活动项目特点,积极渗透开展相关思政教育,学生的接受程度更高,内化得更自然,更易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中坚定自身信仰,形成正确的三观,为未来身心的平衡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切实发挥教师的关键性作用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理论,提出了“以学生(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味强调受众的自主性,过于相信其自发的成长,从而忽视教师的作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当时美国教育质量呈下滑趋势就是一个例证[16-18]。因此,我们在借鉴杜威教育思想先进、积极一面的同时,也要看到其部分内容的时代局限性,尤其在技术性、专业性更强的体育教学和思想性、正确性要求更高的思政教育中,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则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在高校体育与思政教育多元融合的目标之下,自然需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具体而言,首先,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位体育和思政教师都应该带头积极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发挥示范效应。其次,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序开展,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最后,要打破体育课程和思政课程间的障碍,整合不同课程体系的育人价值。通过加强教师相关培训、组建思政教师和体育教师协同联动的教学团队等方法,帮助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能主动实践于教学活动之中,真正将体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持久而巨大的,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学校的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同时,又能培养对集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道德认同感,从而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学校思政教育水平得到质的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非常丰富,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内容,又包含精神层面的内容,如文体活动的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管理服务的文化建设等。这其中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否认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高校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凸显其文化涵养。一方面,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场所和运动设施,实现良好的运动环境的氛围营造;另一方面,要注重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加强精神文化的投入,如做好活动宣传、先进评选、事迹报道以及开展经验总结分享会等,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受浓厚的体育文化气息,以此营造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体育文化氛围,让师生都感受到学校对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视,进而促使学生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格与品质。
四、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中,实现体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杜威教育思想,我们应充分认识二者融合的价值、目的和可行性,积极探索融合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提升认知、整合资源、创新方法,促进高校体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刘永.以“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读把脉当下高校体育[J].运动,2012(14):86-88,12.
[2]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
[3] 张远新,王婷婷.论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1):28-33.
[4] 吕达,刘立德,邹海燕.杜威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30.
[5] 赵桂英.杜威德育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讨[J].山东工会论坛,2012,18(4):144-146.
[6] 付博.课程思政视域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困境、展望[J].健与美,2024(7):97-99.
[7] 刘远见,包呼格吉乐图.杜威体育教育思想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4):142-143.
[8] 刘幸.时与势:重新理解杜威与中国的“相遇”[J].教育史研究,2023,5(2):175-180,184.
[9] 程美.论教师教学个性生成:基于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视角[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2):53-56.
[10] 李小伟.身心健康如何托起五育并举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J].中国学校体育,2024,43(4):2-3.
[1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4-07-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
08/t20190815_394663.html.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5)[2024-07-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
200603_462437.html.
[13] 谢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育人优势及实践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4,46(3):111-116,128.
[14] 黄莉敏.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模式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5):151-154.
[15] 陆淳.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经验及启示:以清华大学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24(5):105-110.
[16] 周予墨,李照虹.终身体育思想视角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7):80-82.
[17] 毛俐亚,徐小辉.基于OBE理念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7):163-171,188.
[18] 杨怀宇.5W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融合路径探索[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24,38(3):86-9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