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2024-12-06徐亚江胜锋
[摘 要] 公民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应充分认识公民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从明晰目标、建立融合机制、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和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积极探索提升公民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办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实效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05-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公民素质提出的要求。“00后”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其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也面临价值观多元、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增强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加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公民教育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其历史悠久。时至今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公民教育的理解与实践亦有所不同。在我国,公民教育主要涉及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法治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我国的公民教育不仅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还注重社群意义的发展与培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安全意识的现代公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加强公民教育,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民主法治观念和实践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此外,当前大学生有两个较为独特的“标签”,即独生子女和“00后”学子的身份,他们接触新鲜事物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这两个身份也使得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加强公民教育,纠正价值观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成为高职院校紧迫的任务之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高素质公民,这对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公民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公民教育,为培养高素质公民、培养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公民教育大多以通识课程和主题班会的形式呈现,有些院校甚至未开设相关课程,相较于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公民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未获得足够的重视。这种现状一定程度影响了公民教育的实施效果,也制约了高职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一)公民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来说,都需要有明确且清晰的定位,公民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作为支持。但是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公民教育时采用的方法不同,对公民教育的理解不同,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公民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也处于探索阶段,相对模糊。如有的高职院校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开展公民教育,有的高职院校侧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还有的高职院校是基于自身师资力量等。
(二)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
公民教育内容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政理论教育层面,往往被简化为政治理论或道德规范的传授,缺乏与时代发展、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00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更无法有效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反映在学生层面,体现为学生主体意识不明确、公民意识概念模糊、集体意识弱化、参与意识欠缺等。
(三)教育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
公民教育课程往往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互动、讨论和实践环节。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反映在学生层面,体现为知行脱节、知多而行少、责任意识缺乏等。虽然大多数学生从小受教育要文明礼貌、宽容谦让、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但很多仅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四)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公民教育课程往往采用单一的考试或作业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公民素养水平,也无法为教学改进提供有效的反馈。部分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对自己以外的事务漠不关心,不参加学校和班集体活动,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出现趋利化倾向,存在权利义务对等性认知偏差、重公民权利轻公民义务、法律和集体意识淡薄、国家民族认同度较低、缺乏奉献精神和正义感、诚信缺失等问题,距离新时代高素质合格公民有一定差距。
(五)学生公民意识缺乏
公民意识是公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爱国意识、全球意识和民主意识,但是在主体意识、法律意识和权责意识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意识是指导行为的重要条件,如果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缺乏,将会影响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发展。
(六)公民教育保障工作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开展和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让更多的职业院校人才可以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公民教育还需要完善的保障措施,但是通过对高职院校的保障措施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不全面,针对公民教育的时间也没有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更高质量的公民教育,阻碍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及时完善公民教育保障措施,助力公民教育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铸人铸魂,大学教育最基本的责任是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国家公民。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何,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关系到校园和谐和社会进步,更关系到民族发展和未来。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公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提升公民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办法。
(一)明确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培养的实效性和最终结果。针对公民教育培养目标模糊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高度关注与重视。
公民教育对国家和个人来说有不同的内涵,如在国家方面,公民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对个人来说,主要是提高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对当前各个国家的公民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都对公民教育确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也为公民教育的开展指明了方向,保障了公民教育的水平与质量,为此,高职院校要围绕公民教育展开研究,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心理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内容以及社会需求确定清晰的教育目标。在这期间,高职院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对公民教育的研究,了解公民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做好学生调查工作,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以及情感层次,保障设计的公民教育目标能够符合学生以及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公民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机制,构建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要深刻理解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公民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权利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者在目标上高度契合,都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融合。将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如宪法精神、民主与法治、自由与平等、权力与责任、道德与文明、公平与正义等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将公民教育与国家发展、职业规划、就业选择等相融合,引入典型案例和时事政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高职院校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史校友文化、红色文化和新时代先进文化等,根据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将上述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继承并发扬我们的公民道德文化,增强公民道德意识。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后简称“江城院建工院”)将“建德精工 匠心筑梦”的院训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公民教育中,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从学生党建、课程思政、专业技能大赛、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等进行培育探索,纳入学校“四个课堂”,融入“三全育人”全过程,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工匠精神,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形成工匠优秀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取得较好效果。
(三)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参与感
1.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如江城院建工院通过精心策划开展的翻转式情景主题班会——“如何做新时代高素质的合格公民”,有效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该班会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演绎、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深度参与过程中深刻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同时,主题班会结合社会热点和建筑行业特点,设计了贴近学生实际的公民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从遵守身边共同制定的宿舍公约、班级公约、校纪校规做起。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强的项目,组织开展“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场馆里的思政课”,让学生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公益志愿服务、文化建设、乡村建设、社区建设、行政课堂等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公民角色,强化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江城院建工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创新和丰富学习实践形式,深入开展“走遍南京、读懂金陵——行走的思政大课堂”实践育人系列活动,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社会大课堂中增长学识、淬炼意志、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提升使命意识和本领才干。
开展好实践活动,要注重发挥好学生干部队伍“兵头将尾”作用,引导学生干部带头行动,把远大理想同时代发展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统一起来,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并带动影响周围同学共同参加实践项目,认真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复盘和分享工作。
3.创建公民教育良好环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公民意识教育氛围,如江城院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平台等渠道,传播公民意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案例,优化网络信息,引导舆论方向,传递网络文化正能量,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理性主张权利和理性表达,学会以理性务实的眼光看待社会问题,以包容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及社会,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高校要推行民主化的教育和德法共治,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校园建设和班级管理的机会,充分发挥团学社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合格公民标准讨论”“公民教育知识竞赛”、公民论坛、公益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探讨大学生作为公民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标准规范,加深其对公民教育的理解,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公民意识。
(四)完善公民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实践考核
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将公民行为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将公民教育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具体包括:(1)评价内容多元化。除了传统的知识测试外,还应包括对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研、社区服务活动成果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公民素养表现。(2)评价主体多样性。评价主体不应仅限于教师,还可包括学生自身、同伴、社区成员等。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公民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3)评价过程动态性。评价应贯穿公民教育的实践全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通过定期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五)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育德
教师是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公民意识和道德风范对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具有直接影响。大学教师除了要传授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培养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德性”人才,以师德育德也是对每位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在公民意识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让教师为学生树立鲜活的身边榜样,将公民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中,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诚信建设,提倡崇德向善、奉献感恩、知行合一,学会在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与他人、与国家、与世界、与网络等的多重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全面而系统的公民意识、公益意识、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准则坚定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捍卫者,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高素质合格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青年力量。
(六)完善保障体系
新时期,提升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实效性不仅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还要有一系列的保障体系和保障措施实现公民教育。
首先,完善制度保障。基于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为提升高职院校公民教育的实效性,国家及其相关单位应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文件,专门解决公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开展公民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其次,完善资源保障。一方面,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公民教育中,高校教师往往会运用大量的网络教学设备和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果这些基础的网络设备得不到保障,往往会阻碍公民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要在硬件设施方面作出调整,如为教师配置智慧化教室,加强网络建设,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工具,为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设备方面的支持。在必要的条件下,高职院校还要加强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为教师开展公民教育和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在公民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公民教育工作,并做好该笔资金的监督监管工作,切实保障资金得到充分应用。最后,将教师开展公民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这样能够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教学观念,有效地组织和开展好公民教育工作,助力我国高职院校公民教育发展。
四、结束语
公民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过程,既需要学校层面的教育,还需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家校互动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通过家长会、走访等形式,向家庭、企业传递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企业导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并进的公民教育格局,提高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
[2] 孔祥兰.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3] 冯鑫.新时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2):133-134.
[4] 谢艳霜.浅谈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视阙下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路径与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5(31):52-53.
[5] 李婷婷.浅述高职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3-104.
[6] 路怡.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2018(3):50-51.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