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视域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

2024-12-06耿晓雯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0期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进步,AIGC技术逐步在数字媒体领域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显得尤为关键。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深刻影响,指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通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视域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结合案例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包括课程设计与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环节强化等,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AI时代的行业变革,激发其创造潜能,并培养具备高度创造力的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创造力;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69-04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飞速发展,并逐步在各个领域大展拳脚,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是通过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通过智能化行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序被机器取代,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载体,其创新性和创造力直接决定了技术应用的效果和深度。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数字媒体内容的生产效率,还使内容创作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种变革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类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他们需要在掌握传统数字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以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对行业变革。另外,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数字媒体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解决复杂问题,并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的数字媒体作品。因此,培养具备高度创造力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从初步融合到深度发展的各个阶段。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初期,两者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简单的技术应用上。以图像识别为例,早期的数字媒体内容制作过程中,人工智能主要被用于图像的自动分类、识别和检索。这种初步融合为数字媒体提供了更高效的制作方式,同时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逐渐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在这一阶段,人工智能不仅被应用于数字媒体内容的制作过程中,还涉及内容推荐、用户行为分析、广告投放等多个领域。以Netflix为例,作为全球领先的流媒体服务提供商,Netflix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服务。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历史、评分和搜索行为等数据,Netflix能够精准地预测用户的兴趣偏好,并为其推荐符合其口味的影视作品。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推荐服务不仅提高了用户的观影体验,也为Netflix带来了更多的用户黏性和商业价值。除了内容推荐外,人工智能还在数字媒体的广告投放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创造力培养的定义与分析

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不仅源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体现了教育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责任。在研究创造力培养模式前,分析创造力至关重要,只有深入理解创造力,通过细致地探讨创造力的本质、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价值,我们才可以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从而确保后续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创造力的定义

创造力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中能够独创性地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想法、观念、解决方案或作品的能力。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涵盖了从已有的信息和经验中,通过整合、重组、改造等思维活动,产生新的、有创意的想法、观念或作品的过程。

(二)创造力培养的优势

创造力培养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些优势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积极影响,也对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培养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使个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案,这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根本一环。

2.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力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和成长。

3.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创造力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重要的驱动力,通过培养创造力,可以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我们需要通过创造力的培养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

4.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社会面临诸多复杂多变的挑战。创造力培养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应对能力,使社会更加适应这些挑战的变化和发展。

四、创造力培养的案例分析

(一)具体案例

1.国内案例: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创意工坊”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内知名的传媒学府,为培养学生的数字媒体创造力,特别开设了“数字创意工坊”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水平。

由教研室提供项目方向,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长,选择数字广告、动画短片、虚拟现实(VR)应用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学生可自由组队,每队3~5人,涵盖策划、设计、技术等多个角色,确保项目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学校配备资深教师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项目方向、创意策划和制作技巧,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创新性。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策划、创意设计、技术实现和后期剪辑等全流程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意实践能力。项目完成后,学校组织成果展示会,邀请行业专家、师生代表进行评审和交流,针对创意指标进行创造力的评价,并选拔优秀作品进行校内外展示和推广。

“数字创意工坊”项目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数字媒体制作能力的优秀人才。其中,一部名为《未来城市》的动画短片因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制作技术获得了多项大奖,成为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专业的经典案例之一。

2.国外案例: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

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是全球知名的数字媒体和科技创新研究机构,致力于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推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数字媒体人才。

媒体实验室招募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研究员进行跨学科合作,共同探索数字媒体领域的创新技术和应用。期间,实验室支持学生和研究员开展各种创新项目,如可穿戴设备、智能交互系统、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等。并与全球众多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产业应用。

媒体实验室注重实践教育,通过跨领域跨学科以及产学研等手段,鼓励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创意实践的教学环境和资源,包括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术支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深化理解。

Media Lab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数字媒体技术能力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可穿戴设备“第六感”(SixthSense)、情感计算系统“Affectiva”等,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媒体实验室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创新实力,还为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案例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创造力培养的关键要点。以下是这些案例所体现的几个重要方面。

1.跨学科合作。无论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数字创意工坊”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都强调跨学科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鼓励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问题,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而激发创新的灵感和解决方案。

2.实践导向。两个案例都高度重视实践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制作、实验和研究,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不断试错和改进,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导师指导。在案例中,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导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和项目执行的指导者。导师的悉心指导有助于学生克服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

4.自由探索和尝试。创造力培养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和探索空间。案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选择项目,自由组队,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由探索和创新。这种自由度和探索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热情。

5.反馈和评估。在项目完成后,通过展示和评估环节,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作品在行业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这种及时的反馈和评估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激发他们持续创新的动力。

6.产学研结合。对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这样的研究机构来说,产学研结合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实验室能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创新。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人工智能视域下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在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的今天,创造力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素质,它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社会创新能力以及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逐步无法跟上智能化的发展步伐。因此,笔者通过对历史背景、相关定义和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以下策略,尝试打破传统,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一)明确定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石。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而言,明确教学目标意味着要确立清晰、具体、可衡量的学习成果,这些成果应当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在以创造力培养为教学目标时,通过实际分析、细化目标,得出以下目标内涵。

1.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促进创造力形成的关键。在数字媒体技术领域,学生经常会遇到技术难题和设计挑战,而突破这些难题和困境的正是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独特的视觉重新审视问题,并以创新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产生新颖的创意。

2.个性化的表达。千篇一律的成果呈现是最容易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因此要打破人工智能的规限,创造力培养必须鼓励学生通过个人性化的设计与呈现,锻炼创新思维。学生通过独特的视角和个性化的内容吸引观众,在数字媒体领域建立自己的风格与创意,并用个人的个性化表达引导人工智能。

3.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技术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运用,它还涉及艺术和设计原则的应用。该目标的设定不仅能够驱动学生积极动手,尝试新的技术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论与技能紧密地结合,从而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表现力。

4.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学生能够在团队项目中发挥领导作用,激发团队的创造潜力。并能在团队合作中与不同背景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跨学科作品,展现出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二)以创造力培养为内容优化课程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优化数字媒体类课程内容,我们需要聚焦于课程内容本身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同时结合AI技术的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充满挑战和启发的学习环境。

课程内容将紧密围绕数字媒体的核心概念和技术,同时融入AI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AI技术增强数字媒体的创意表达、交互性和智能化水平。例如,通过学习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学生可以探索如何使数字媒体内容更加智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通过学习图像识别和生成技术,学生可以创作更具创新性和艺术性的数字图像和动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课程内容将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发现和解决数字媒体领域的问题,同时探索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如何将AI技术与数字媒体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的作品。

此外,课程内容还将注重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数字媒体领域本身就是跨学科的,融合了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AI技术的加持下,这种跨学科性更加明显。因此,学生将学习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点结合起来,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

(三)提升教学手段促进创造力培养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既对教育教学提出新要求,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工具。在创造力培养目标下,人工智能在教学手段提升和创造力培养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1.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制订。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习惯,为教师提供精准的学生画像,从而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推送符合其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学习资源,激发其主动探索和创新的欲望。

2.智能化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引入智能教学机器人或虚拟助教,协助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答疑解惑,从而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使用AI技术对传统教材进行智能化改造,如添加交互式元素、智能提示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以创造力为指标创新教学评价

对创造力的多维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评估创造力的培养效果,因为创造力本身是一个多方面的构念,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原创性、流畅性和扩散性等多个维度,因此要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创造力培养的成果目标。

1.思维的灵活性评价。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和视角思考问题,评价他们提出解决方案的多样性。通过思维导图、头脑风暴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评估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思维的原创性评价。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或解决方案,评价其新颖性和非传统性,对于思维的原创性评价可利用专家评审或标准化的创造力测试评估想法的原创性。

3.思维的流畅性评价。评价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产生想法的数量,以及他们如何快速地转换思维路径,通过时间限制的想法生成任务评估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可简单理解为产生创意的速度。

4.思维的扩散性评价。评价学生在探索问题和解决方案时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多角度分析和深入研究任务评估学生的思维扩散性。

5.创造性过程的评价。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创造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评价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决策过程。通过过程日志、视频记录或自我反思报告等数据,评估学生的创造性过程。

6.创造性成果的评价。评价学生创造的成果或作品的创新程度、实用性和艺术性。通过展示、展览或公开演示等形式,让同伴和专家对创造性产品进行综合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成为重要的议题。展望未来,随着AI技术的深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类课程将进一步把创造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课程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与产业界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数字媒体人才,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智能化、数字化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平.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创新发展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2023.

[2] 杨青峰.智能化转型重塑传统媒体竞争优势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3.

[3] 顾逸,范超,张欣.新工科背景下“数字媒体+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J].大学,2021(46):63-65.

[4] 夏晓娣.人工智能在数字媒体技术中的运用分析[J].记者观察,2023(14):112-114.

[5] 杨荣良.STEAM理念下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设计创造力培养:以“体验简单系统设计的过程”教学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11):24-25.

[6] 柳玫.呼唤教育新理念激发学生创造力[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S1):63-65.

[7] 李散散,杨刚.“双创”教育理念引领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4):19-24.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