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4-12-06张瑛李忠辉
[摘 要] 以高校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研究对象,阐述新文科背景下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可能影响因素,建议从思政建设、实践培育、教学启发、课程精进以及师资队伍优化方面实现营销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性培养。
[关 键 词] 新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营销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45-04
一、引言
国家对新文科建设高度重视,教育部先后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2020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2021年3月)等文件,新文科建设进入蓬勃发展阶段。《教7tX4m59VDtlirDxAa/roC1LPspYPCoGaxQzcBaJDzDI=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8年9月)的发布,意味着高水平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已经刻不容缓。由此,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体现多学科融合思维,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已非常紧迫。
二、文献综述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西拉姆学院提出,重点在于将不同专业进行重组,打破专业藩篱,将新技术应用到传统文科的教学中[1]。2018年10月,教育部提出学科建设的“四新”战略,旨在推动传统学科的转型创新。其中,建设新文科就是要跟随时代的要求,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加深文科建设的中国化特色,推动新文科建设国际化进程,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201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结合中国国情对“新文科”的内涵进行了更为丰富的诠释,提出“新文科”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协同共享机制的建立,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9)。此后,学者结合具体的学科对新文科的意义、内涵、理念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2,3],提出新文科的建设就是要在坚持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原则基础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19),借助现代科技手段[4],培育能够满足国家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主要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评价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展开。关于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姜春(2020)等认为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用创新性的方法从事社会劳动,促进社会生产[5]。在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方面,董晓芳(2017)等人提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评价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动力、创新能力、智力水平、知识结构五个方面[6];赵伟(2013)等认为需要从创新知识、创新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评价[7]。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李滋阳(2019)等人构建了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从放开管制干预、形成支持合力、健全容错机制三个方面构建三链深度融合式的培养模式[8];吕英(2022)等人基于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9]。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数字化转型和全球化进程加速,企业对营销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向综合化、智能化转变。现代营销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能够运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跨界创新能力。因此,传统的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新文科背景下的营销管理专业应注重将新文科的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通过思政建设[10]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实践培育中加强产教融合[11]、赛教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合作式学科交叉的教学方法,精进课程设置以包含更多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在新文科背景下,改革和创新营销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未来社会发展挑战、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学者对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并未将关注点放在营销管理专业上,缺乏对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微观研究。因此,本文试就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营销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探析,探讨高校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和可行路径,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营销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三、高校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12]。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德育工作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价值引领。因此,将德育工作贯穿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中心环节。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实际的建学过程中,把专业建设当作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德育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生硬地传授知识,却忽视了专业课程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价值引领的力度不足。其次,营销精神淡化,“营销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营销让生活更美好、让世界更美好”,当前高校在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营销道德伦理的培育,没有将营销道德伦理相关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差异化不明显。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营销管理专业的高校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创新精神”“基础知识”以及“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目标相似度较高,并没有根据产业变化以及学校整体定位进行及时调整,差异化不明显。另一方面,在新一轮技术变革背景下,“新文科要展示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变化”[13]。因此,营销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培养传统商科人才,更要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的复合型人才。
(三)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
目前,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够丰富。管理专业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依赖于校外实习的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有一定帮助,但它们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技能训练,缺乏全面性和综合性。同时,高校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较为缺乏。目前,高校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理论教学评价。另外,学校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习基地规模较小,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愿和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践的需求。
(四)创新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的实践性不强。在课程内容方面,部分教科书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营销管理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性,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课程内容和实践脱节,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很多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其次,技术类课程的占比较小。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新文科课程建设的重要背景,目前人才市场上对懂得技术的营销人才需求不断上升,适当地安排技术类课程是适应数智时代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但目前国内高校营销管理专业对技术类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数据分析课、编程软件课程的占比较小甚至为零,这不符合新时代对复合型营销管理人才的需要。
(五)师资队伍专业性、创新性水平不足
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不足。在营销时代,营销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营销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新文科背景下的营销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但实际上,高校营销管理教师队伍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跨学科知识的传授经验不足,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够,无法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营销人才。
四、高校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当前高校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阻碍新文科背景下创新型营销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壁垒。面对如此复杂而紧迫的问题情境,我们应当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因此,在深入剖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本文聚焦高校如何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从思政建设、实践培育、教学启发、课程精进以及师资优化方面提出系统性的改革措施。具体构建路径见下图。
(一)思政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推进营销管理专业思政建设,有利于深化营销管理专业建设内涵,提升营销人才的核心素养,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在加强思政建设的同时,培养一大批具备家国情怀、民族担当的卓越人才,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具体来说,可以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计优化以及教学质量考核三个方面展开。
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首先要根据营销管理专业特点、企业需求等因素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素养”确定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其次要按照实际的企业工作任务提炼岗位所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和态度点,确定课程和课时;最后要确定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数量、质量。课程设计优化方面,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营销哲学的传授,遵守营销道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文科背景下营销管理与社会、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场景化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讨论、小组探析,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学质量考核方面,要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包括教学目标考核、教学内容考核、教学方法考核等;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学生反馈机制,在持续评价反馈中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形成良性循环。
(二)实践培育
1.赛教融合
依托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广泛宣传,增加竞赛认知环节,将竞赛宣传植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竞赛流程的规范化水平;加强竞赛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教师定期培训,设立竞赛个人导师制,做到师资导师化;提供一定的激励制度,将参加竞赛列入培养计划中,提高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开展多样化的营销类竞赛活动,如“智营销”大赛、营销策划创意赛、营销案例研究大赛等,拓宽学生的选择渠道。
2.产教融合
在产教融合理念下,高校应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校要以能力为导向,打造创新创业示范课、制作并丰富教学案例库、积极建设专业特色课程。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企业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如共建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教学启发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双交叉、三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双交叉”扎根我国社会丰富的社会实践,营销管理与战略管理、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跨学科、跨文化交叉融合课程覆盖各个学期,培养学生营销管理理论素养。“三特色”指的是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与竞赛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层面,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双实战平台,优化校企资源;案例教学层面,提供基于情境的实践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提高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竞赛教学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引领,加强组织建设,设置不同及级别的学科竞赛。 此外,引入情景化教学、案例研究与项目制学习(PBL)[14],将真实商业案例引入课堂,通过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模拟营销决策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新教学技术构建虚拟营销环境,强化实践体验;设立跨学科的综合项目,学生加强团队合作精神,从市场调研到营销策划再到执行评估全程参与,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课程精进
提高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中的案例丰富到现有课程中,及时更新课程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加强交叉学科课程的建设,将营销管理专业的课程与电子商务、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课程有机结合,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适当增加多模块的选修课程,尤其是提供专门的数据分析课程,在传统营销管理课程中加入数字经济因素,开设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数字化营销、AI在营销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
(五)师资优化
1.教师引进机制
加强人才引进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营销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学校的管理类专业教学队伍。同时,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引进人才时,应该注重对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包括师德师风、学术科研水平、教学能力等方面。
2.教师培养机制
破除思想藩篱,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使教师具备国际化视野、人文精神、科学素养。注重培养教师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文科情怀,加强教师人文观、科学观教育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力度,让教师探索建立文科发展的教学新范式,在拓展性课程、前沿性课程等教学内容中创新。
3.教师管理机制
首先,教师要立足既有的学术积淀,持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紧密结合新经济发展动态,精准定位专业研究与新经济发展脉络的结合点,灵活调整并深入探究研究方向,从而有效提升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能力,力求实现从顺应新文科建设需求向积极推动新文科创新发展的战略转变。其次,注重对教师进行跨文化理解力和修养的深化培养,通过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锻炼,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深入理解和互动沟通。倡导教师积极地将社会实践中的丰富内涵、典型实例以及未来前瞻性思考融入教学实践中,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经验智慧传递给学生,从实质上提高新文科教育的质量水平,并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与标准要求。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营销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本文提出了目前高校在营销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德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创新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师资队伍专业性、创新性水平不足等问题,构建了新文科背景下营销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将思政建设、实践培育、教学启发、课程精进以及师资优化五个维度作为营销管理专业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承担责任,打造专业特色,深刻把握《新文科建设宣言》的要求,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漆昌柱,郭正茂.“四新”建设背景下的新体育科建设理念与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2,37(3):257-263.
[2] 戴炜栋,胡壮麟,王初明,等.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外语界,2020(4):2-9,27.
[3] 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35(10):83-95.
[4]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5] 姜春,陈红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演化博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3):183-188.
[6] 董晓芳,赵守国.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1):83-86.
[7] 赵伟,包献华,屈宝强,等.创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113-117.
[8] 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9] 吕英,黎光明,郑茜.产学研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优化路径:基于双案例的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0):113-120.
[10] 朱影.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向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44(3):191-197.
[11] 黄有方,胡坚堃,郭肇明.以产教融合推动新文科高质量发展[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2):16-19,125.
[12] 杨国栋,马晓雪.新文科视域下课程思政与知识传授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实现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5):96-105.
[13] 吴岩.加强新文科建设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J].中国编辑,2019(2):4-8.
[14] 张敏,王银屏,李昂.新文科背景下的商科学生项目制学习方法:以智能会计专业为例[J].财会月刊,2021(23):63-67.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