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有效衔接路径及评价机制研究

2024-12-06周晓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0期

[摘 要] 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促成思政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以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就“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有效衔接路径及评价机制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求+介质+机制”三位一体的衔接路径以及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机制,为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衔接路径;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0-0025-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论述。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领导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到了“专业思政”的概念。同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内容。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分类总结了各类专业课要求的主要思政元素,并强调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文件的颁布,对高校的立德树人和思政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制订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案和标准细则。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的大军中,不乏非通用语专业思政研究者的身影。目前,国内的非通用语专业思政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中,研究模式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个专业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究。其次是某门课程的思政教学案例库构建。与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问卷等方式对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衔接进行研究,对非通用语专业的思政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二、基于问卷的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衔接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情况以及开设非通用高校思政教育的情况,笔者于2023年8月通过问卷星向开设了非通用语专业的高校教师群发出了问卷,就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情况和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衔接情况进行调研,回收有效问卷56份,对问卷内容进行以下分析。

(一)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融合及支撑情况分析

图1结果显示,71.43%的教师认为高校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已经进行有效融合,但是28.57%的教师认为并未融合。另外71.43%的教师认为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没有构建完整的支撑体系,而28.57%的教师认为已经构建。可见开设非通用专业学校的“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力度是有差距的,一部分高校已经把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进行融合,并建立了支撑关系,一部分高校有融合但未建立支撑关系,还有一小部分学校既没有融合也没有建立支撑关系。说明非通用语的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中,有必要建设完整的支撑体系,为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体现和融入提供指导。

(二)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衔接介质分析

“课程思政发挥了课程育人的功能,专业思政是学生在学习专业期间,在专业整体环境中进行的思政育人,二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二者的融合会使思政教育更深入地融入本科育人工作中。”因此,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是可以通过介质进行衔接的。

图2显示,非通用语专业教师100%的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是最重要的衔接介质,可见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政目标,对专业的思政教育具有导向作用。第二位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中思政教育的输出口,是思政教育实施的重要渠道。第三位、第四位是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每门课程都在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中体现思政,有利于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第五位是人才培养要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做思政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支撑关系。第六位是思政评价机制,评价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政教育成效如何,需要完整的评价机制来公平、客观地评价。

(三)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衔接途径

图3显示,100%的非通用语教师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并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支撑关系。教学大纲是高校教师教学要求的标准,是现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路线,对一线教师的课程教学具有指导作用。第二位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明确专业思政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环环相扣,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本。第三位是从育人主体出发,加强学校、学院和专业三方协同育人。第四位是明确“专业思政”与不同课程板块之间的关联和学校制定“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学院配合执行。最后一位是毕业要求与专业思政紧密结合。

总而言之,通过资料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建设中,需要把“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进行有效结合,形成“教学要求+介质+机制”三位一体的衔接路径,实现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融合发展。

1.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教学要求的衔接路径

(1)从育人主体出发,加强学校、学院和专业三方协同育人,形成高效、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确保思政育人工作的方向一致。

(2)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思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主要解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思政目标,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目标设定树立标准。

(3)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制定“课程思政”目标,并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支撑关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具体要求,明确每门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

2.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介质衔接路径

(1)教师:发挥非通用语专业教师的思政“耦合”作用,除了是知识传递者,还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外,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加强非通用语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树立和更新思政教学理念,是思政教育长远发展的根基。

(2)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选择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教材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如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在教材中加入表格和插图,通过视觉元素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如通过表格展示国家发展历程,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故事和案例的叙述,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如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目前,非通用语专业的教材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融入“课程思政”的教材,因此,专业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发和编写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教材,为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衔接添砖加瓦。

(3)教学改革: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已经深深影响了教育事业,各种课程教学平台、软件的运用,让学习和教学更加丰富多彩。非通用语专业思政教学需要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以符合和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

(4)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通过课程设计与内容融合,根据专业课程内容,选择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主题,如“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等。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如通过讲解科技创新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案例,如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历史事件案例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如通过分析社会责任是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以及使命与担当。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如围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进行辩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如通过扮演企业管理者,思考如何履行社会责任。设计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项目,如“社区环保项目”“企业社会责任调研”等。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实施,通过实际操作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思政教育的内容。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机制衔接路径

(1)管理机制: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衔接,需要有效地完善思政管理机制,学校的思政建设管理办法、学院的管理方案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管理,都需要有完整的规章制度进行有序管理。

(2)激励机制:为了提高非通用语课程思政的质量和效果,可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手段。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升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管理部门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给予资金投入。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可评优奖励,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三、基于问卷的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评价机制分析

目前,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评价还存在评价主体单一、标准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该研究中,就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法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评价主体分析

图4数据显示,76.19%的非通用语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评价主体首先是学生,由于学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生产线上的产品,因此学生是最重要的评价主体。其次是教师,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因与果的关系。第三位是学校教学督导部门,最后才是用人单位。

(二)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评价方式分析

图5数据显示,非通用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评价方式同行教师听课评课占比最高,达到了80.95%,这应该是大部分院校采取的评价方式,但是现实教学中,高校很多时候还是以专家听课评课为主,其次才是融于专业课程考核的评价,学生描述性反馈和评价量化问卷评价位居倒数第二。由此可见,作为思政教育重要对象的学生方面的评价并没有与其教育主体地位相匹配。最后是长期跟踪评价,由于长期跟踪评价对于学校来说是有困难的,因此是最难实现的评价方式。

(三)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分析

对于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来说,需要根据专业特点有一些特定的侧重点。从“课程思政”的评价标准和内容上来说,首先要注重学生价值观教育,其次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特别是在非通用语专业的背景下,如何将语言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在专业思政的评价标准和内容方面要侧重于专业素养的评价,包括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对相关国家和文化的理解。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考察专业课程是否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是否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专业教育是否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还应包括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让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总之,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标杆,在学校、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协作下通过各种方式对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和成效进行评价。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课程思政”任重道远,非通用语的思政教育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专业思政”都是为育人服务的,需要继续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2]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Z3):4-10.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21-11-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

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6-1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

ent_5517606.htm.

[5] 龚英,黄顺清,胡坚堃,等.新文科背景下物流类专业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及措施研究[J].物流研究,2023(1):78-8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