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养老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

2024-12-05王蕊琪朱嘉宾

科技风 2024年33期

摘要:目的:介绍智慧养老的概念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归纳和总结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文献,提出智慧养老长期发展对策,为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结果:影响智慧养老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与组织四方面因素。结论: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挑战。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老年人口已超过2.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攀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养老成为应对养老资源短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明确影响智慧养老的发展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智慧养老发展对策,为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智慧养老;影响因素;养老

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为8821万,已经接近联合国判定老龄化国家的标准[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超过14%,老年抚养比更是突破20%,老年人口服务保障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利用智慧养老技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2021年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工信部联电子〔2021〕154号),该文提出应丰富智慧养老产业和服务水平,提升全民身体健康及养老需求[2]。这种养老方式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在生活、健康、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还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资源短缺的现状。因此,发展智慧养老产业,既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也是应对我国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一、智慧养老的概念

智慧养老这一概念最初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所提出,其早期名称是“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其目标是为老人提供较高质量的健康生活,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限制。它又被称为“智能居家养老”,特点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居家老人提供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养老服务[3]。智慧养老的核心是,在前沿信息技术基础上,将老人与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资源紧密结合[4]。可见,智慧健康养老已成为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二、智慧养老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因素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提出,鼓励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智慧养老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5]。例如,智能硬件设备的性能和功能,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能力等。智慧养老设备缺乏统一化标准,进而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此外,智慧养老在三四线城市实现遇到较多困难,能够享有智慧养老的人群占比不高[6]。可见,智慧养老的发展需要有利的技术支持。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线上平台是今后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通过线上资源共享可极大促进养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经济因素

智慧养老的投入成本和效益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如智慧养老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智慧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等。智慧养老智能化产品费用较高,运营成本较大,最终导致老年人家庭负担加重[7]。因此,智慧养老除现代化的技术革新还应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照护模式,实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形式选择,依据个人不同经济状况,结合当地医疗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服务。

(三)社会因素

社会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影响其发展的基础因素[8]。包括公众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和信任度,家庭成员对智慧养老的认可和支持程度,社区对智慧养老的配套设施和资源等。同时,老年人的消费观念表现较为保守,更多地把钱留给下一代[6]。虽然智慧养老已经兴起,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实施推广。因此,我国应提高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增强老年人对新型养老模式的包容性。同时,逐步形成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医养结合模式,对于信息受限的老年人要通过人工智能实现实时监督,引入子女、亲属或同伴的社会支持,降低服务困境,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医疗服务。

(四)组织因素

智慧养老的服务提供商的运营能力和服务质量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智慧养老的服务提供商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智慧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服务提供商的信誉和品牌等。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智慧养老的基础产业和工业都属于内陆型聚集,而服务业属于沿海型集聚,且地区第一产业发展得越好,智慧产业企业分布就越密集[9]。因此,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引导,企业可按照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分级服务,这将有效缓解区域化的问题。

以上各个因素都会对智慧养老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技术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智慧养老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决定了其能否提供有效、高效的服务,而社会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则决定了其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传统养老模式面对老年人不断增长将暴露出更多问题,积极转化养老模式、积极构建智慧养老各级保障、逐步解决智慧养老发展中的困境是当下养老产业的工作重点。

三、智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建立支持框架

智慧养老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科学且完善的数据生态和资源智能调配系统,以实现全社会智慧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大力发展[10]。政府应当构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该框架应包括税收优惠、资金注入、土地使用的优惠政策等,以引导更多的企业与个人投入智慧养老产业中。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环境不断变化,养老服务政策也需不断调整优化。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发布一系列关于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尚未形成可适配全国各地区的服务体系与标准。此外,政府的激励政策也相对短缺,并且激励措施的真实应用效果不显著。对于不同类型的智慧养老机构,如公办智慧养老机构与民营智慧养老机构等,政府的政策支持程度和政策倾斜也有所区分[13]。因此,要建立合理、规范化、科学性的管理体系,政府要因地制宜给予扶持,减轻智慧养老企业的发展困境;协调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疾控中心、社区养老等多个部门共同合作。

(二)技术进步

首先,我国在智慧养老产业化和智能水平方面不够先进[11]。我们应该推动智慧养老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如研发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家居系统等,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12]。尤其不能忽略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的照护,有数据统计,预计2030年我国失能及半失能老年人有6168万人。对于这部分特殊老年人群,如何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更具专业化、人性化、系统化的服务是未来技术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培养

有数据统计,我国养老护理员约50万人,但需求高达600万人[13]。我国还存在养老护理员总体入职门槛较低、专业素质不强、人员流动性较大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创建与智慧养老产业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培训机制,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为解决养老护理员人员流动性的问题,应提高个人薪资待遇,建立奖惩机制,激发工作热情,强化职业责任感与荣誉感。只有养老服务队伍的强大,才能保证更全面科学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四)数据协同

国内的养老产业尚未形成体系,导致养老服务的资源利用不够节约,养老产品呈现两极分化状态,管理模式不够合理,数字化的人才供小于需,导致服务效能低下,从而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020年12月,《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985号)制定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制度、服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因此,为了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我们应该构建智慧养老数据共享平台,推动社区老年人照护中心、养老机构、医院、护理院以及智慧养老产品厂商等多主体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优质养老服务[14]。

(五)跨界协作

智慧养老需政府为引导者,企业为提供者。然而,企业目前存在更关注产品与经济效益,并且缺乏医学知识等问题。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工信部联电子〔2017〕25号)中指出,要推进健康养老产品的设计与应用,推广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不同领域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参与到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中,通过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各界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养老。

(六)社区参与

201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28号)文中提出,实现街道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我们应该加强社区在智慧养老中的作用,鼓励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到养老服务的提供和管理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养老模式。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引领下,优化社区内智慧养老资源配置,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进行智慧养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健康自主生活的居住和公共空间设施环境。这样,就能提升老年健康服务基础设施的科学性,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服务[15]。同时,我们可以在社区中多进行集体活动,社会支持可有效改善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度,消除老年人心理障碍。对于失能老人,社区作为身边的服务提供者,应及时给予社会关怀、心理疏导与经济支持。

(七)品质保证

我国政府对智慧养老相关机构的支持方面仍存在缺陷,尽管出台了众多支持政策,但相关政策的配套措施、政策的实际落地和操作存在困难[16]。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对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八)国际合作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智慧养老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中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为了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长期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首先,建立科学且完整的数据生态系统,推动社区老年人照护中心、养老机构、医院、护理院以及智慧养老产品厂商等多主体的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以便能够更好地搜集、分析和利用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我们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智能调配相关资源的系统,这样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再次,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以产教融合为依托,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永续发展。最后,我们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科研机构齐心协力,共同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进步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2]王立剑,朱一鑫,马伟.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现实需求与发展进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03):3139.

[3]郑世宝.物联网与智慧养老[J].电视技术,2014,38(22):2427.

[4]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5):128135.

[5]陈为智,齐铱,吴欣怡.慢性病科技养老实践前沿进展、评价及展望[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7):10551060.

[6]刘泓灏,郭颖.智慧养老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11):179181.

[7]童潇,郑先平,王军永,等.我国智慧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卫生软科学,2023,37(07):3033.

[8]刘霞.智慧社区养老视角下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07):17431745.

[9]杨钰玲,李桥兴,朱娟.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区域集聚特征和空间发展模式[J].科技与经济,2023,36(04):6165.

[10]法若冰,王长青.动态能力视角下江苏社区智慧养老发展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08):578584.

[11]刘泉圣,韩小威.当前我国智慧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9(30):235.

[12]徐兰,李亮.互联网+智慧养老:基于O2O理念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2):26752681.

[13]韩烨,江泫静.“十四五”时期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思路[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1(08):4143.

[14]殷硕,郝晓宁,张山,等.基于个体差异的城市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分析[J].卫生软科学,2023,37(05):9295.

[15]张心如,朱亚.基于“精明增长”视角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384388.

[16]叶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J].人民论坛,2019(24):128129.

项目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1SJA1543);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xsrw20231007)

作者简介:王蕊琪(1993—),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慢性病管理、护理心理、职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朱嘉宾(2005—),男,汉族,江苏盐城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