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目标取向与实践路径

2024-12-05陶然张霁纯

科技风 2024年33期

摘要: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未来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为高校师范生的培育工作树立了新的目标取向,高校应以劳动教育促推师范生角色认同、价值认同、能力提升。通过优化机制建设、改进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将劳动教育贯穿师范生培育的全过程,切实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实现师范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生力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师范生;价值意蕴;目标取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TheValueConnotation,GoalOrientation,andPracticePathof

CultivatingNormalStudentsundertheBackgroundofLaborEducation

TaoRan1ZhangJichun2

1.CollegeofFineArts,NantongNormalUniversityJiangsuNantong226010;

2.SchoolofEducationSciences,NantongUniversityJiangsuNantong226010

Abstract:Asthereserveforceoftheteachingstaff,normalstudentsbeartheimportantmissionofcultivatingsocialistbuildersandsuccessorsinthefuture.Inrecentyears,thecountryhasvigorouslypromotedlaboreducation,whichhasputforwardnewrequirementsfortalentcultivationinuniversities.Inthenewera,underthebackgroundoflaboreducation,thecultivationofnormaluniversitystudentshasestablishedanewgoalorientation.Universitiesshouldpromotetherolerecognition,valuerecognition,andabilityenhancementofnormaluniversitystudentsthroughlaboreducation.Byoptimizingmechanismconstruction,improvingcurriculumsystem,andcarryingoutpracticalactivities,laboreducationisintegratedintotheentireprocessofcultivatingnormalstudents,effectivelyimprovingthequalityofnormalstudenttraining,achievingcomprehensivedevelopmentofnormalstudents,andprovidingalivingforceforthedevelopmentofnationaleducation.

Keywords:Laboreducation;Normalstudents;Valueimplications;Goalorientation;Practicalpath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对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育人工作指明方向。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后备军,未来肩负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培育好师范生,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育人的重点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劳动教育是党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基于劳动教育背景,师范生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如何贯彻好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应着力探讨、确立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取向与实践路径,切实提升师范生培育质量,打造出一支高素质后备师资队伍。

一、劳动教育对师范生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教育是培育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纲要》中指出,劳动是人特有的基本社会活动,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学习反思素养等核心素养,[2]而劳动教育的育人工作,能帮助学生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通过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学生可以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能够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大创活动等生产劳动锻炼,可以助力学生积累职业经验,重视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素养、学习反思素养等多方面的素养。

(二)劳动教育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其培育工作尤为重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高校的育人工作重心。德才兼备是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一方面,劳动教育能发挥育“德”功能。在劳动教育基本理论中,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贯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可以有效引领学生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和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同样可以彰显育“才”功效。劳动教育强化身心参与、手脑并用,能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当前,大中小学都要求开展劳动教育,师范生可以学以致用,依托见习、实习等形式,参与到劳动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能力,提升自身能力水平。

(三)劳动教育是保障师范生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表述的是“德智体美”。“劳”字的出现,表明党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已成为师范生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之一。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想培养学ae8627755e71ff556d1939ebc6f62b59cfeaa77fbba13af2719472ed3444ccb9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自己先要学会全面发展,才能言传身教,更好地培育学生。因此,师范生更要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对德、智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劳动教育也对体、美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劳动中,通过一些体力活动,可以增强体魄,凝聚意志;通过参与劳动,可以发展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美学,从而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对个人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劳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目标取向

(一)以劳动教育促推师范生角色认同

教师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职业,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国家也出台了系列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文件,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培训。由此可见,教师这一职业需要从业者具备较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怀,其带给从业者的反馈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多的在于精神层面,如社会的认可、学生及家长的敬重、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等多种因素。[4]如果从业者只把教师当作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未对教师角色产生认同,将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角色认同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劳动教育所宣扬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担当精神等,与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精神相契合。开展劳动教育,能促进师范生继承优良传统,激发师范生的精神追求,从而对自身人生价值产生思考,深层次地领悟教师的职业精神,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增强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与认同感。

(二)以劳动教育促推师范生价值认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将来也要向学生传道授业,帮助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职业价值认同是师范生未来执教的前提条件。劳动教育所培育的价值观念、时代精神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相结合,能有效推进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价值认同。此外,《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要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因此,师范生首先自身要有坚实的劳动素养,才能在以后更好地培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一方面,师范生自身要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意见》中要求,劳动教育的重心,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因此,师范生要依托劳动教育,在学习工作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和领悟,培育自身劳动价值观,并在以后走上职场后,尽可能地将观念传递给未来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培育师范生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在一次次实践中培育出来的,要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师范生要朝着这个目标,强化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劳动精神,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之,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期教师应有的精神风貌,以劳动精神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做好学生培育工作。

(三)以劳动教育促推师范生能力提升

新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空前的机遇与挑战,要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意见》指出,要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此,师范生要培育自身劳动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师范生劳动能力的提升,能促进其专业能力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对其未来的学生产生正向的影响,这也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师范生要围绕基本劳动能力下苦功。基本劳动能力是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将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核心素养等基本劳动能力基础打牢,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高质量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师范生要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助力个人更好地成长,提升自身能力水平,达成既定的发展目标。此外,作为未来的教师,学生会在日常效仿教师的某些习惯,因此,师范生更应注重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言传身教,做好育人工作。

三、劳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以制度为导向,推进劳动教育机制建设

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相关工作。一是要建立培养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落实师范生劳动教育工作,对照《意见》《纲要》等政策,结合师范生培育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师范生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全面提升师范生劳动素养。二是要建立经费制度。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经费支持。三是建立人才制度。强化劳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加大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设立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制度,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定期组织培训、研讨活动,提升师资水平。同时,可以外聘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校内外联动,保障师资力量。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针对师范专业,构建起一支由辅导员、班导师、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校外实践导师组成的劳动教育师资,形成五位一体师资格局。四是建立考评机制。针对师范生建立学生个人劳动教育档案,定期开展劳动理论知识、实践成果考核,了解师范生劳动教育开展成效。将师范生考评成绩与评优等荣誉挂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针对学院、教师,也要将劳动教育纳入绩效考评,检验劳动教育落实情况;结合考评情况,及时完善优化劳动教育培育体系,提升师范生劳动教育质效。

(二)以课程为导向,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要结合师范专业特点,构建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督促教师做好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课程评价等工作,优化师范生劳动教育培育工作。一是通识理论课程。任课教师要设立明确的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努力实现高效教学。[5]二是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同向而行,同振共频,产生协同效应。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结合学科背景,依托专业课程,创新篆刻、木艺、陶艺和漆艺等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在美的熏陶下体会劳动的意义。三是实践课程。依托师范生教学实习、见习课程,让师范生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锻炼自身的劳动能力,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切实提升师范生的培育质量。

(三)以活动为导向,推进劳动教育资源整合

结合师范生学科特色,大力开展系列活动,创新形式强化劳动教育,整合优质活动资源,形成长效机制。一是开展日常劳动,通过开展对宿舍、食堂、教室、校园等清洁清扫活动,培养师范生主人翁意识,帮助师范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育师范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二是开展宣讲教育活动。邀请教师劳模、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讲座、宣讲,让师范生更直观地了解新时期下,劳动技术、劳动工具、劳动形态产生了哪些变化,明确时代需要的劳动精神,增强其角色认同感、价值感,激励其努力提升自身劳动能力。三是开展服务型劳动。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支教、实习、创新创业等生产性实践,提升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2]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06):4046.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N].人民日报,20140910(002).

[4]崔志翔,杨作东.高校师范生情感教育课程的价值、培养现状与展望[J].江苏高教,2022(06):110115.

[5]张熙,袁玉芝,李海波.劳动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9(11):5658.

课题: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23年度校级课题“新时代师范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成果(编号:TSGZ2023Y04)

作者简介:陶然(1995—),男,江苏南通人,管理学硕士,思政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霁纯(200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