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劳施育: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

2024-12-05陈丽姝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11期

[摘 要]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基于“以劳施育”的理念,通过抓牢劳动价值观教育,抓实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抓全劳动实践育人举措,能有效改变当前劳动教育“重劳动轻教育”的现象。只有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将教育与劳动“实质”相融合,让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33-0029-03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劳动教育存在“重劳动轻教育”的现象,还存在将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课混淆、对劳动价值认识不足等弊端。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将教育与劳动“实质”相融合,以劳施育,让内隐的教育要素外显,是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将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特征,指出劳动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数学者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且不甚确定的概念。从基本内容来看,它涵盖家庭中的独立生活、学习中的实践、社会中的公益性活动以及各种职业劳动等;从基本素养来看,它包含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等;从基本任务来看,它主要包含劳动技能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并不是简单的劳动活动,也不是单纯的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立德树人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一)实践性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体现劳动的实践性特点,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幸福,理解劳动的价值,进而历练技能,增长智慧,促使劳动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思想性

人类在劳动中进步发展,在劳动中创新创造。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抵制坐享其成、穷儿乍富、贪图享乐等各种错误思想。劳动教育要重抓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养成,让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三)时代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意在提高学生诚实合法劳动的意识,并促使学生习得劳动技能、涵育劳动精神、提升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

二、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关键

(一)抓牢劳动价值观教育

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目标。一个人的劳动素养如一座冰山,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只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可视部分,真正决定劳动素养的是深藏于水面之下,不会被外界轻易看见的劳动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培育良好的劳动素养。

1.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1]深刻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显著特征。它视劳动为发现社会生活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起点,为从劳动立场去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新路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人类和人类历史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可创造财富,劳动可助力人类自由发展。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能够深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并促使学生改变坐享其成等错误的价值观念。

2.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途径相契合。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观念得不到强化的深层原因就是其劳动价值取向异化。因此,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让学生摒弃厌恶劳动的思想,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3.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

党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奋进历程,将其中蕴含着的革命精神作为劳动教育资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励精图治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推动劳动教育持续走深走实,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对劳动形成高度认同感。

(二)抓实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依循劳动意识生成、劳动技能习得、劳动精神涵育、劳动素养提升的规律和特点,着力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2]。

1.劳动教育内容设置要注重发展性

一要着眼于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凸显劳动教育内容的鲜明特色。各学段教学内容要力避简单重复与无序交叉,依据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发展的基本要求,以特定主题的初始认知为起点,让学生经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发展的不同阶段。小学阶段应注重感性体验,通过组织日常基础性劳动,着力启蒙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中学阶段则应注重理性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要立足各学段劳动教育的任务与要求,凸显劳动教育内容的衔接性和递进性。各学段劳动教育内容体例的完备与逻辑自洽的确重要,但也要让相关内容有机衔接、螺旋进阶。小学阶段要指向图片化、故事性,重视日常劳动习惯的养成与知识启蒙阶段情感认知需求的满足;初中阶段要指向生活化、体悟性,重视加深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高中阶段要指向知识化、思考性,重视劳动价值观的系统认知与劳动素养的提升。

2.劳动教育方法选用要突出针对性

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聚焦各学段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困难,遵循“知识感知—生活体验—素养提升—理论深化—行为外化”这一教育发展的一般过程。低学段可以灵活选用启蒙引领式、情感引导式、案例体验式等教学方法;高学段可以适当采用理论探究式、问题牵引式、专题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二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小学阶段,教师采用以启蒙为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与文化熏陶,如通过讲述耐人寻味的故事,将直观化、形象化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初中阶段,教师以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直观体验与事实感悟,如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基地进行实地体验,或宣讲现实生活中有关劳动教育的典型事例,使学生获得相关的事实性体验;高中阶段,教师采用以提问为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明晰常识性知识、寻求意义维度,如通过全面解读劳动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对以劳动为内核的相关问题的辨别力。

3.劳动教育合力凝聚要增强协同性

一要着力凸显学校劳动教育的主体性。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体。首先,学校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在认知层面形成清晰的劳动观念与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挖掘校园文化的隐性功能,将劳动教育适时融入生动有趣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以使学生通过文化滋养,不断深化劳动认知。

二要积极增强劳动教育力量间的协同性。首先,家长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不仅要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子女,还要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通过引导子女完成日常基础劳动,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缝对接;其次,教师要融通劳动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与深刻理解,从而让学生摒弃各种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抓全劳动实践育人举措

劳动教育要尽量避开纯理论讲解,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劳动意义、形成劳动意识、习得劳动技能、涵育劳动精神,并深刻领悟劳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最终自觉做到知行合一[3]。

1.课内主题教学为以劳施育助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氛围。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采用议题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或组织模拟场景、专题辩论等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劳动的机会。如在讲授“经济与社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课前可先向学生提出议题:“请了解你的家庭成员获得工资收入的方式。”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汇报调查结果后,教师进行归纳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首先导出“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这一知识点,然后启发学生讨论“按需分配”与“平均分配”的利弊,并列出它们所需的条件,让学生领会“坐收渔利为什么会摧毁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最终影响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最后以“怎样从收入分配中体验获得感”为议题,剖析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劳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感知劳动的美,从而更加崇尚劳动。

2.课外实体情景为以劳施育赋能

劳动的特殊性更凸显了以劳动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活动,而应依托地域资源优势,打破时空界限,建构实体情景育人模式。如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传承与弘扬五色糯米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掌握五色糯米饭的制作流程;研究五色糯米饭的历史渊源;观察各少数民族的五色糯米饭有何异同;提出五色糯米饭的工艺改造建议及推广方案等。这样的活动能多维度训练学生的思维,如研究糯米的染色需要用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五色糯米饭历史渊源的研究需要利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劳动者,还是研究者;不仅需要参与劳动过程,还需要提交劳动成果。如此一来,他们就能切实感受到劳动的获得感并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3.优化评价体系为以劳施育添翼

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教育的评价维度要突出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等方面,注重学生内化劳动价值的过程;评价方式要呈现综合性,不应只关注劳动成果和劳动数量,而应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分类分批等级性评价和学分制评价相结合、笔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评价手段可以是考试,现场实践考核,劳动成果、劳动技能分享,劳动活动反思、学习日记、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撰写等。优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破除学生对劳动的偏见和误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劳动,进而激发劳动情感,锻炼劳动意志,涵养高尚劳动品德,提升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擦亮人生底色的教育,浸润着生命的芬芳。劳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育人,因此要将劳动与教育“实质”相融合,以劳施育。只有让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精神、养成劳动意识、提升劳动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余京洋.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文教资料,2021(13):147-149.

[2] 李高建,乔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改革的问题、价值与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2(50):185-188.

[3] 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89-94.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