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发经济:概念、特点与规模

2024-12-04陈友华

人口与经济 2024年6期

一、引言

伴随着第二次“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口自2022年开始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养老保险基金持续性带来巨大挑战,也给中国银发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某些问题与困难,原有经济增长动力逐渐消失,新的经济增长动能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举措,也成为响应人口结构转变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国办发〔2024〕1号,以下简称《意见》)在对银发经济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银发经济的26项具体任务,对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增进民众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但银发经济发展过程中仍涉及某些问题,需要从理论上给予清晰阐述。本文是一个初步尝试,试图回答其中的部分问题,同时希望更多的学界同仁加入对银发经济相关问题的讨论之中,以便把研究引向深入,并促进中国银发经济健康发展。

二、银发经济:缘起、概念与特点

1. 缘起

银发经济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家铁路创设的“银发座位”,而后才出现诸如“银发市场”、“银发产业”、“银发经济”等术语。2008年欧洲议会正式采用“银发经济”一词。2015年欧盟委员会在《银发经济》报告中正式提出“银发经济”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来自与人口老龄化和超过50岁公众和消费者支出相关联的经济机会,以及与具体需要有关的支出”。

0dc6d123e8c694bbaa47d3486fc2a987

2. 概念

自“银发经济”概念被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对银发经济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但迄今为止,在对银发经济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认识上远未达成一致[4]。总体上,银发经济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看,《意见》给银发经济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具体来说,包含“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银发经济是为满足老年人与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如专门为老年人与准老年人提供老年用品、老年设施、老年服务、老年文教等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部门和企业[5]。

《意见》显然参考了2015年欧盟委员会对银发经济的定义。广义的银发经济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将覆盖的人群拓展到未老阶段,即在还未达到老年阶段时,进行物质储备与健康管理,以便在老年时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二是涵盖的内容多,大大超出老龄产业的范畴。这样做的优点是银发经济规模扩大与占GDP的比重增加,可以让我们看到银发经济的重要性。然而,老年人所需产品与服务可以分为人类普遍需求与老年特殊需求两部分,将人类普遍需求涵盖进来存在如下两大缺点:一是使得原本就很复杂、包含众多产业的银发产业更加复杂,不利于精准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二是银发经济是整个经济的一部分,将银发经济所涵盖的内容扩展到几乎整个经济领域显然是不合适的。因而本文后面使用狭义上的银发经济概念。

3. 特点

一是特殊性。老年需求可分为普遍性需求与特殊性需求两部分。老年人的普遍性需求指与其他年龄人口群体共有的需求,可以依靠不是专门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加以满足,因而不应属于银发经济的范畴。而老年人的特殊性需求(其他年龄人口群体没有或较少有此需求)只能依靠发展银发经济才能加以满足。由此可见,狭义上的银发经济满足的是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具有特殊性。

二是综合性。老年需求的多样性与广泛性决定了即便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银发经济也不是单一经济,而是以老年人群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综合经济体系,消费的产品与服务涉及农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别为其提供农副产品、生活用品、服务与设施等。

三是复杂性。老年群体是一个内部差异极大的群体,不仅其经济水平、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文化与消费观念、家庭情况等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其所处的城乡、区域、民族、风俗习惯等也有很大差异,每一个家庭、每一位老人,甚至同一位老人不同时期的需求都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银发经济涉及的产业与行业众多,受制约因素较多,复杂性是银发经济区别于其他任何单一经济的显著特点。

四是市场性。银发经济包括“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部分,“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对应以往的老龄产业,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对应的是“备老产业”。“备老产业”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备老产业”有不同于“老龄产业”的部分内容,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多交叉与重叠部分,都属于产业范畴,这就决定了银发经济的市场属性,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与非营利性的老龄事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老龄事业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而老龄产业的发展主体是市场。但《意见》提出的26项任务并没有将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区分开来,从而使得政府、社会与市场在银发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定位不清,影响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中国银发经济规模与银发经济就业规模究竟有多大?

1. 银发经济规模究竟有多大

银发经济规模与对银发经济的定义密切相关,从狭义上看,银发经济规模由老年与准老年人口数量、老年特殊产品与服务购买欲望与购买力三者决定,即

银发经济规模 = 老年与准老年人口数量 × 老年特殊产品与服务购买欲望 × 购买力。

一方面,“老龄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老龄产业是夕阳事业与朝阳产业”等类似话语已经流行了数十年。另一方面,除了老年保健品等行业以外,多数老龄产业领域盈利能力都较弱,甚至部分行业出现长期整体性亏损的局面,总体上讲,中国老龄产业“叫好不叫座”,发展并不顺畅。这两者是一对矛盾。

中国老年与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据此就可以推断银发市场规模很大吗?答案是不确定的。中国银发市场规模大小不仅取决于老年与准老年人口规模,更取决于老年与准老年人口的消费偏好、消费习俗与消费能力。中国的银发经济发展受到如下六方面因素的制约。

首先,尽管中国老年与准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但多不富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20年只有34.67%的老年人主要靠养老金生活,多数老年人靠家庭支持或自己挣钱生活。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年人不一定富有,而靠家庭或自己挣钱生活的老年人多不富裕,老年人口内部分化严重,多数老年人经济支付能力有限。如此看来,当前的银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其次,中国老年人多比较年轻,多数老年人身体健康或较健康,对外部的需求少。现在需要老年用品与老年服务的老年人多没有什么钱,而现在有钱的老年人多相对年轻,因而多不需要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特殊商品与服务。

第三,目前情况下,老年人一般年过80岁时身体健康状况才会出现明显的问题,此时才更多地需要老年产品与老年服务。况且,2030年前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多没有受到计划生育的严重影响,家庭人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子女又在传统孝道文化中长大,因而更可能侧身左右,照料年迈体衰的父母。

第四,中国没有向市场购买养老服务的传统,这一传统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只有当中国的少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时,中国的银发经济才有可能迎来黄金发展期,这一天也许要等到2035年以后才能到来。

第五,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增加,对养老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会因此而增加;但另一方面,劳动力会快速减少,未来供给能力受到严格限制。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少子老龄化,未来供给能力会出现不足,甚至严重不足,供求关系因此会发生变化,未来养老服务价格将快速上涨,反过来抑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今日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价格一定会在明日的中国上演。因此,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增加对银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看到其消极影响。

第六,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中国目前正面临“低生育率陷阱”、“老龄化陷阱”与“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也同时面临需求收缩、产能过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三重陷阱与三重压力叠加,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不容过于乐观。未来的银发市场规模,不仅取决于老年人口规模,更取决于经济整体发展状况。

当然,中国未来的银发经济也会因受到如下三方面因素的刺激而可能获得较快发展。

第一,部分中老年人因赶上大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黄金机遇期,部分体制内老年人退休金较高,因而相对富有。中国的财富主要掌握在中老年人手中,等这部分有钱的人逐渐失去自理能力时,也给银发经济注入发展动力。

第二,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急剧增加,持续(超)低生育率又使得家庭及其人力资源出现萎缩;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人口流动时代,家庭成员空间分离越来越普遍,进而使家庭养老的服务功能与经济互助功能均出现分化。在此情况下,中国正在出现从“子女侧身行孝”的传统孝道到“自我行孝”+“子女侧身行孝+子女花钱行孝”+“子女纳税让政府行孝”的新型孝道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一方面,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养老观念与消费观念正逐渐改变,人们逐渐习惯于花钱购买服务;另一方面,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使得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去差别化”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变革的大趋势,体制内老年人,特别是“权贵”老年人所享有的许多特权与丰厚的养老金将逐渐被削弱,“权贵”老年人将转而向市场购买部分养老产品与服务,并成为银发市场的消费引领群体,进而加速消费习俗的改变,花钱购买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

由此可见,中国未来的银发经济发展既存在着某些有利因素,也存在着某些障碍,更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相连,因而充满着不确定性。正因为如此,《意见》指出中国的银发经济潜力巨大,但要把巨大潜力释放出来,需要很多的前置条件。中国未来银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是确定的,但也应看到,中国未来银发市场规模究竟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以往对中国未来银发经济规模的预测,由于其对银发经济概念界定的不同、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的不同,到2050年时,其预测的银发经济规模从20万亿到106万亿不等[6-7],差异巨大,可信度不高。

2. 银发经济就业规模究竟有多大

与银发经济规模通常被严重高估一样,银发经济就业岗位也常常被严重高估。现以养老护理员需求为例加以说明。养老护理员需求被严重高估的背后主要由下列三方面的因素所引起。

第一,对失能人口的高估。《中国老年健康报告》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估算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为4530万人,但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估算,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口大约为618万人,两者间差别巨大。根据对江苏等地的调查核实,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估算得到的中国60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比较接近于实际。

第二,正如前面所阐述的那样,中国没有向市场购买养老服务的文化传统,也存在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文化禁忌,通常只有那些“城市三无”与“农村五保”老年人才可能入住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即便失能,也很少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仅占1%左右,导致全国各地养老机构床位出现大量闲置。这一文化传统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第三,中国是一个具有强烈职业歧视性的国度,养老服务业在很多国人的眼里就是个“伺候人”的行业,薪酬低、劳动强度大、职业发展前景有限、社会地位低,因而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养老服务业。现在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多是农村中老年妇女与城市失业人员,较少有年轻人加盟。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较少有本国人愿意做护理工作,护理员奇缺,不得不转向发展中国家招募。护理员短缺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被称之为“护理员悖论”[8]。

以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与学者估算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但实际上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远没有估算的那样大。中国银发经济所能创造的就业岗位远不及想象的多。

四、中国银发产业产能究竟是不足还是过剩?

中国银发产业究竟是产能不足还是产能过剩,一直存在着争论。中国银发产业发展面临如下环境与事实。

第一,我国经济正面临“需求收缩、产能过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严峻考验,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但凡中国能生产的产品与服务,某种程度上都出现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这在国际环境与外贸形势恶化的背景下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逐渐从一个资本稀缺国逐渐转变成资本过剩国。资本的嗅觉极其敏感,不会放过市场上出现的任何机会,企业家比政府对投资更负责任,但现在企业家不愿意投资,原因之一就是市场上缺少投资机会。

第三,市场服务的主体是企业,遵循市场逻辑。一个市场的形成,需要足够的(有效)需求作为支撑,否则市场是发展不起来的。因此,即便有钱,有些服务也是市场难以提供的。

第四,有学者强调要更加注重以需求为导向发展银发经济,这固然没错,供给者确实要秉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来发展银发经济,但需求方也要考虑供给方是否可能与是否愿意提供以及以何种价格提供所需产品与服务,要有“供给为基”的思想,按照市场逻辑而不是福利逻辑去思考某些问题,丢弃“价廉物美”式思维,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实现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双向奔赴。

目前,在银发经济发展上存在如下比较突出的误区:一是将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混同,错把潜在需求视作有效需求,进而出现对银发市场规模的严重高估。二是很多老年用品与老年服务调查很少考虑谁来买单问题,不考虑买单问题的需求调查多无益甚至有害,最大害处就是对政府与社会的误导。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管理与服务都是有成本的,都需要有人为此买单,买单人只能是政府、家庭与个人、社会或志愿者。三是多从需求端而很少从供给端出发考虑问题,且充满着对企业与企业家的指责。实际上,只有具备足够的需求密度与需求量时,才能支撑起市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进而满足其需求。这个世界上最懂市场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专家学者,更不是普罗大众,而是企业家。企业家目前之所以不愿意投资,是因为目前中国所有能做的行业与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产能过剩,银发产业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四是虽然政府文件经常讲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市场作用发挥不足,政府作用发挥有余,结果导致市场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