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基础与资源禀赋

2024-12-04原新范文清

人口与经济 2024年6期

中国式现代化在改革开放中持续推进,面对不断加深的老龄社会,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银发经济应时而生,成为经济领域深化改革进程中创新经济发展新方式、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拓展经济发展新蓝海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和长期思维,深入剖析影响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态要素,加强全局谋划与战略布局,是厘清思路要点、优化路径选择、规避隐患风险,进而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遵循。

一、老龄社会新常态是银发经济萌芽与发展的环境基础

不断深化的老龄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以此为背景,坚持深化改革是统领。200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超过14%,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社会形态由老龄化社会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老龄社会划分为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深度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和超级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到深度老龄社会的转型期,也是人口增长惯性由正转负的初始徘徊期。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减少85万,开启了人口负增长,2023年接续减少208万。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相互叠加强化,将推动深度老龄社会向超级老龄社会加速迈进,预计2032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20%,步入超级老龄社会 数据来源:《世界人口展望2024》,https://population.un.org/wpp。本文采用的中国人口的预测数据均出自该报告的中方案。。不断深化的老龄社会成为不可逆转的新常态,老有颐养、积极备老成为全社会共同愿景,加快建构和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正逢其时。

老年人口规模巨大铺就了银发经济的人口基础和潜在市场基础。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老年人口规模巨大是推动银发经济体系构建的基石。我国总人口在2021年达到14.13 亿人的峰值,然后缓慢减量变动,到2035年降至13.73亿人,本世纪中叶仍将保持在12.60亿人的水平。

若横向比较,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十亿量级人口超级大国之一;若纵向比较,我国仍然处在总人口数量的高峰期和高原期。总人口规模巨大,老年人口规模同样巨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17亿人,随着第二次“婴儿潮”(1962—1975年)的出生人口即将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口增长将进入快车道,老年人口分别在2034年和2052年突破3亿人和4亿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左右,因而我国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且与日俱增,经济社会需求结构显著变化,衣、食、住、行、用、康、医、养、文、旅、服等各领域的老龄需求和备老需求不断旺盛,迫切需要成体系、全方位、高质量构建银发经济,增添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银发经济不等同于老年人经济,其本质上是经济体系的适老化改革,对象涉及老年人和为老年期作准备的“准老年人”。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人们消费能力日渐增强,消费潜力逐步释放,促使规模宏大的银发经济潜力市场转化为活跃的银发经济有效市场,这是发展银发经济的根本任务。

老龄化城乡倒置是发展银发经济必须直面的挑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分化演进,呈现“农村先老、农村快老、农村更老、农村高老、农村弱老”的城乡倒置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口迁移流动加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和生育率和农村劳动力的“一增一减一出”共同推动农村深度老龄化进程。城乡老龄化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倒置格局成为老龄社会时期的基本特征。2000年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时,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7.50%,较城镇高1.08个百分点,2020年差距扩大为6.58个百分点,预计2035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6.60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采取概率预测法与队列要素法预测得出。。老龄化城乡倒置格局定型并深化,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不相适应的诸多矛盾显现,形成一系列老龄社会问题。发展银发经济,须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积极应对农村建设主体老化、劳动力弱化、养老多维困境等老龄社会挑战,抓住农村地区从相对富裕阶段尾期向富裕阶段转型的机遇期,顺应新型工业化、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需求升级,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银发 + 休闲农业”、“银发 + 特色文旅”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栽培银发经济的沃土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性、再生性、生态性、精细性、高效益为重要特征,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发展银发经济是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1982—2010年我国16—64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从5.95亿人增至8.50亿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28%,预计2024—2050年从9.67亿人减至7.37亿人,年均增长率为-1.43%。建立于年轻型和成年型、劳动力规模扩大并充裕的社会基础的发展方式、产业结构、道路选择,在老龄社会不断深化的新常态下,必然要进行适老化的深化改革。银发经济不单纯是针对老年人的经济,更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适老化变革,既有“旧”的改造,包括经营主体、产业集群、行业组织效能、品牌化、高标准领航、拓宽消费供给渠道等方面的现有适老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优化为老经济;又有“新”的培育,包括老年用品创新、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抗衰老产业、养老金融产品、旅游服务业态等领域的潜力产业培育、新业态创建和多样化发展,强化新领域、新赛道的产业增长机制,积极创新备老经济。兼具“双老”内涵的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是老龄社会最具潜力的经济形态之一。实现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和规律,遵循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把潜力市场最大化地转变为有效市场,将打造高质量为老和备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作为核心要义。

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养老金融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金融具有强有力的资金调配功能,在时间上契合银发经济“双老”的跨越性,在空间上可以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进程。养老金融是我国金融强国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充实银发经济资金储备的重要环节,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数字金融并驾齐驱,是新时代金融体系的“五篇大文章”。截至2023年末,养老金融领域共发行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个人养老金融产品757款,面向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养老金产品的规模超过2.3万亿元,占企业年金基金和职业年金基金总规模中的四成以上,凸显社会养老观念正由“储蓄养老”向“投资养老”进阶[1]。展望未来,促进养老金融供给持续丰富,须完善法规体系、强化监管效力和加大治理力度,明确产品设计、发行、销售及后续服务各环节规范要求,畅通金融消费投诉处理通道,纾解老年人金融排斥、欺诈等问题;健全财政与金融统筹联动的顶层横向联系机制,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的高品质医养康宁服务体系,探索打造筹资、支付、康养、长寿的养老金融服务闭环;坚持长期主义,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促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通过增强个人养老金缴领灵活性、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来提高民众参与活跃度;鼓励养老金融产学研融合互促,培养、选拔和任用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养老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传统产业进入适老化改革红利期。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养老服务为主体”的养老产业延展为“养老、为老、享老、备老”多业态新格局,传统产业中许多面临转型或淘汰的行业经过适老化改造可能重焕生机。一是政策红利。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关于强化支持举措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适老化改革和银发经济的政策文件,为传统产业的适老化改造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促进了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标准的建立,有助于提高相关行业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技术红利。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生产力跃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传统产业适老化改革,可将技术赋能和创新驱动作为加速器,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推进适老化改造升级,以实现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变,为银发经济市场提质扩容。三是市场红利。相较于历史时期,当代老年群体和备老群体享受了改革开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的红利,消费观念逐渐开放,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例如家庭人均消费额从2011年的12303元逐年上升至2018年的21621元,并一直保持在人均2万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备老人群线上消费能力和中高消费意愿不断提升,中老年群体正成为线上消费活跃群体[2]。老龄社会新常态催生大规模、多元化需求,随着供给侧适老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消费偏好弹性复苏,银发消费市场红利将逐步释放。

三、民生改善是浇灌银发经济的能量源泉

民生改善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民生改革和发展银发经济的始终遵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不足35岁增长到78.6岁以上;2020年,退休年龄段人口(60—64岁)平均余寿24.22岁,健康预期余寿20.03岁,较十年前分别增加2.70岁和3.01岁[3]。随着人均预期余寿显著增长并伴随健康生存期大幅延长,如何在生命历程延长的基础上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是老龄社会新常态背景下的重要议题。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体系框架下,明确民生改善目标,为银发经济在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保障方面,增强养老保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平均出生预期寿命增长、老年余寿延长和社会消费水平普遍提升,从群体数量、时间跨度、消费需求三个维度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养老经济负担持续加码。2023年,我国少儿人口2.48亿,老年人口2.17亿,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6.23和22.94(16—64岁人口=100,下同),预计2028年少儿人口减至2.08亿,老年人口增至2.32亿,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为21.49和23.98,老年抚养比实现反超,差距仍将持续扩大。缴纳养老金的潜在就业人口与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比例关系愈发紧张,健康老人和非健康老人的比例关系尖锐,直接影响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长期稳定性。

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发挥银发经济的养老事业属性,支持政府财税减负,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第一,以养老金融为引擎,通过个人养老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年金保险等产品的提质增量,做大银发经济“蛋糕”,优化代际养老资产配置,以保障当下和未来老年人基本生活支付能力为底线,致力促进老年人养老金积累、储蓄转化和财富安全与增值;第二,推动银发产业吸纳和扩大就业,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过程中创造就业机会,同时,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地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帮助有就业和再就业意愿的低龄老年人延长职业寿命,助力提高全社会劳动参与率;第三,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普惠、共享、公平和可持续,在银发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强监管,促进数字平权,加速研发低门槛的养老储蓄、社区养老基金等普惠银发产品,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模式。

医疗照护方面,提升“医养”、“康养”服务质量。老年期既包括健康状态良好、不需要集中养老的老年健康阶段,也包括健康状态较差、需要集中供养的老年护理阶段,前者的服务重点是“康养”,健康服务与助老相结合;后者的服务重点是“医养”,即医疗照护服务与养老相结合。总体上,医养康养相结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4000万人,且集中于高龄段。分城乡考察,2020年城镇老年人口失能半失能(包括“不健康且生活不能自理”和“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比12.25%,其中,高龄老人中该比例为26.67%;农村老年人口失能半失能占比达19.11%,较城镇高6.86个百分点,高龄老人的失能半失能占比达36.74%,高于城镇10.07个百分点。农村是强化养老医疗照护尤其是“医养”服务的重点,高龄老人养老问题是老龄社会保障老年人尊严与权益的重点和关键。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和健康老龄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一,秉持长期主义和需求导向,精准识别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医养康养需求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银发经济大健康产业,助力健康监测、医护照料、紧急救助等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提升家政、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养老服务业智能化水平;第二,强化农村及偏远地区老年人健康权益保障,因地制宜增设健康管理、咨询和定期服务等个性化养老服务,推进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为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普惠性产品与服务,助力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第三,关注备老群体的“抗衰老”等医疗需求,在推动生物技术与延缓老年病深度融合、开发老年病早期筛查产品与服务以及推进化妆品设计研发的过程中,注重产品科学验证与安全性评估,满足中高端和超高端市场需求的同时,加快高性价比产品的下沉和普及,推动品牌多元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发展。

精神文化方面,促进“旅养”、“乐养”多元化发展。不断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培育旅居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融合型新业态,是“十四五”时期国家老龄事业和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旅养领域,2020年我国旅养人数已达6750万人次,老年旅游从福利事业向旅游产业转变,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教育领域,教育部数据显示,继国家老年大学成立后,我国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5.5万个老年学习点,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德学康乐为”五个类别上线课程43.6万门,服务5640万人次学习;截至2023年底,终身教育平台累计上线资源100余万个,服务学习者3600万余人次。以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丰富老年人旅养乐养生活,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地域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珍馐美馔等资源禀赋,开发多样化体验的城乡主题旅养产品,加强景区等设施和服务适老化改造,打造老龄友好型消费热区和旅游线路;另一方面,践行积极老龄观,促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通过课堂 + 基地、室内 + 室外、线上 + 线下相结合等模式提高银发数字服务的个性化、便捷度与安全性,完善老年教育文娱、社会参与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银发经济诞生于不断深化的老龄社会新常态,是经济体系适老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有利于触发经济新增长,而且有助于推动全社会“为老”和“备老”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导向,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双核驱动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清晰、举措有序、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