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成为教学常态

2024-12-04顾志能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4年11期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自2001年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至2011年进一步强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再到2022年指出“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探究”,教育的焦点越发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亦逐步提升。

尽管如此,在数学课堂中,此理念的贯彻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不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有的教师对相关要求弃而不顾。其原因往往是觉得学生所提问题很简单,没有数学价值,或是觉得学生所提问题过于“怪异”,超出预设范围,应对起来费时费力,且可能无法给出答案。更实际的原因是,现行考试体系大多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既然不考,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因此,充分展现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场景,通常只会出现在一些展示课中。这种状况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均是不利的。

如何才能使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成为教学的常态?基于个人及团队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改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认识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也不应轻视。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他们才会逐步乐于提出问题并善于提出问题。而当学生提出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教师应感到高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挑战性。

变备课习惯。日常备课时,教师应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思维定式,转而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心理。尤其要有意识地寻找和利用教学内容中能够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元素,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重教学过程。在每一节课中,教师都应重视并强化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如:问题情境呈现后,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信息并产生疑问;当学生心中有疑问时,应合理引导他们大胆举手,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应适当评析问题或修改问题,以鼓励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好方法。

拓活动形式。教师可精心设计适合课内或课外提问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如开展“预学积疑,课始展疑”“问题发布会”“问题大擂台”“班级提问角”等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提问氛围,让学生体验提问的乐趣和价值,形成提问的意识和积累提问的方法。

优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提问表现予以评价,并在班级中常态化地开展评选“问题之星”“提问小能手”等激励性活动。学校可以在综合素质评价中探索将提出问题、创新意识等评价项目合理纳入。教研部门可以在学业质量检测中更明确地体现“提出问题考点”,通过评价改革促进教学的转型。

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确实不易,但只要我们明确前进的目标,并付出相应的努力,就一定能够见证学生的成长,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