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
2024-12-03侯佳妮李刚
摘 要:开展开放式创新,不仅可帮助中小制造企业克服资源约束,也能降低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对提升中小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的中小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了开放式创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对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开放式创新显著促进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通过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当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时,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较于非高科技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当市场竞争较强时,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有助于明晰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为企业和政府从动态能力视角促进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F 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4)06-0648-11
Open Innovatio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HOU Jiani,LI 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Carrying out open innovation can not only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overcome resource constraints,but als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and risk brought by innova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this paper took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listed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s from 2012 to 2022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e study use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o test the impact of open innov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 open innova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which mainly functions through absorptive capacity,ada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capacity.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the degree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is low,the promotion effect of open innov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more obvious;compared with nonhightech industries,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when open innovation is carried out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belonging to hightech industries;and whe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is strong,the promotion effect of open innov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s more obvious.The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clarifying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open innovation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SMEs,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s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bsorptive capacity;adaptive capacity;innovation capacity
0 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主体,承担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制造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还很突出,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因此,我国制造业企业亟需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当前,封闭式创新已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可以跨越组织边界”的开放式创新正成为企业创新的主要形态之一。我国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如海尔、华为等依靠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开放式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技术突破,推动了行业发展。类似地,中小制造企业是否也能依靠开放式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理论上,开放式创新可以帮助中小制造企业打破组织边界,获取外部创新资源实现自我创新,同时可以节省成本、降低创新风险,克服其创新资源禀赋不足、创新能力和资源管理能力较弱的难题。但是具体影响机制如何,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关于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间的关系,已有研究证实,开放式创新能明显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开放式创新理论指出,外部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以初创企业为例,其通过与外部各创新主体交流、合作,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并从中获益,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同时,也有学者从创新开放度层面展开研究,发现创新开放度与组织技术创新呈倒U型关系,若企业开放过度会导致其过度依赖外部技术资源而忽略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增强。此外,不同类型的合作创新形式也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如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合作都能提升技术创新绩效。这些研究成果为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中小制造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外部资源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能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配置自身资源,以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的动态能力。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时,会不断经历资源获取、整合、应用阶段,在此过程中企业动态能力得以提升。相应地,具备强动态能力的企业能更快识别外部信息、加快研发速度,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因此,具备动态能力对企业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文中将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纳入同一框架展开研究。文中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验证了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丰富了开放式创新领域的理论研究;第二,从动态能力的角度剖析了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传导路径,证实了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第三,基于异质性视角,在区分融资约束程度、行业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基础上,探讨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差异性,为企业因地制宜地制定开放式创新战略、促进技术创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开放式创新与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
在工业4.0浪潮下,技术创新是中小制造企业转型的重要动力。然而,受限于自身资源和规模的影响,它们难以拥有技术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因此,跨越组织边界、引入外部资源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成为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首先,实施开放式创新活动有助于中小制造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快速获取外部技术资源和知识资源。大量外部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可以有效弥补内部资源的不足,扩大企业的创新资源池。这种由开放式创新带来的跨边界搜寻知识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替代性知识,还可以获取互补性知识,为企业后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打下创新基础。其次,当由开放式创新获取的外部资源流动到企业内部后,企业必然要对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企业对不同技术领域间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和动态调整,也可称为知识耦合。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知识耦合可分为替代性知识耦合与互补性知识耦合两类,其中替代性知识耦合强调对与企业内部知识相似的外部知识进行整合,促进企业自身知识体系的调整与重构,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互补性知识耦合强调对异质性知识的搜寻,当内部知识与外部异质性知识产生碰撞,可以产生新知识,形成其他异质性知识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此外,产学研融合作为开放式创新的经典模式是中小制造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途径之一,可以为其带来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弥补其在知识和人才资源方面的短缺。产学研融合能为中小制造企业带来双边联盟或多边联盟,其中多边联盟中的多主体协同有助于畅通各主体间的知识流动,加速先进技术资源扩散至中小制造企业,降低企业跨边界搜寻的障碍与不确定性,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进程。产学研融合带来的人力资源,如高层次科研人才、具备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和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1: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1.2 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动态能力指企业动态整合、构建和再配置内外资源的能力。根据WANG等对动态能力的划分,文中从吸收、适应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探讨动态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间的中介作用。
1.2.1 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第一,开放式创新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吸收能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及经验累积。而由开放式创新所获得的异质性知识又可以显著正向影响企业的经验积累。因此,认为开放式创新正向影响吸收能力。此外,高俊光等认为,新创小企业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识别、评价、消化、应用的过程,其吸收能力可以得到动态增强。周位纱等发现,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识别、消化、转化并应用外部异质性资源,可持续为企业积累知识和经验,进一步增强吸收
能力。综上,认为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提升吸收能力。
第二,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ZAHRA等把吸收能力分为潜在和实际吸收能力两类。前者强调知识的获取与消化,后者重视知识的转化与应用。面对多而庞杂的外部资源,充分发挥潜在吸收能力有助于中小制造企业增加知识存量,更新知识储备,实现高质量的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实际吸收能力则有助于中小制造企业更快转化和应用资源,在此过程中可以碰撞出新想法,加速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市场的拓展。综上,认为吸收能力正向影响技术创新。
因此,文中提出假设。
H2a: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间起中介作用。
1.2.2 适应能力的中介作用
第一,开放式创新对适应能力的影响。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中小制造企业拥有更多合作伙伴,广泛的创新合作拓宽了企业的信息来源,为企业掌握产品市场需求变动、预测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提供基础,提高了企业结合环境变化调整资源规划的能力。同时,随着开放式创新的深入推进,中小制造企业与外部创新主体将建立起高质量信任关系,有助于实现各主体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降低企业资源获取的交易成本,进一步实现资源配置的布局优化,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综上,认为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提升适应能力。
第二,适应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技术创新是中小制造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不竭源泉,而适应能力则是其技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下,具备较强适应能力的企业能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捕捉客户需求,从而创造性地开发出符合用户偏好的新产品或服务。此外,适应能力较强的企业拥有更加灵活的组织结构,在进行开放式创新时,能更快调整企业研发计划,优化创新流程,完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综上,认为适应能力正向影响技术创新。
因此,文中提出假设。
H2b:适应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间起中介作用。
1.2.3 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第一,开放式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文中的创新能力特指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的能力。从开发新产品角度来看,开放式创新促使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产品研发过程,有利于产生更具价值的新产品创意,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长,新产品绩效得以提高。从拓展新市场角度来看,企业可通过知识产权出售、专利转让以及技术许可等方式,将内部资源输出,实现内部成果外部化,有助于获得资金回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有利于捕捉行业信息,开发新市场。综上,认为开放式创新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第二,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制造企业能研发出更新颖、更高效的技术,实现技术突破;可以开发出更独特、更具价值、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产品差异化,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同时,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加速企业创新资源到成果产出的转化效率,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保持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综上,认为创新能力正向影响技术创新。
因此,文中提出假设。
H2c:创新能力在开放式创新与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间起中介作用。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文中以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的中小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首先,选取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的制造企业作为初始样本,根据《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中的工业划分标准(见表1),筛选出中小制造企业样本。此外,还需进行以下处理:①剔除被ST、ST*、PT的样本;②剔除当年上市的样本;③剔除资不抵债的样本;④由于科创板开板时间为2019年,该板上市企业不符合文中研究区间,故剔除科创板样本;⑤剔除主要变量存在缺失值的样本。经处理,最终获得3 763个有效观测值,相关变量的数据均来源于CNRDS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变量定义
2.2.1 被解释变量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大多数学者选取专利数据进行衡量。其中,发明专利的技术价值更高,也更能表征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因此,文中借鉴许志勇等的做法,以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加1取自然对数代表企业技术创新。此外,考虑到专利形成一般要经过申请、受理、授予、公开等过程,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最终授权量可能存在出入,因此,在稳健性检验中采用发明专利授权量加1取自然对数衡量技术创新能力。
2.2.2 核心解释变量
借鉴蒋樟生的做法,使用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测度开放式创新。样本企业若在t-1、t、t+1这3年中有联合申请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记录,则认为第t年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并赋值为 1,否则为 0。
2.2.3 中介变量
借鉴赵凤等、杨林等对动态能力的划分方法,从吸收、适应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评估动态能力。
1)吸收能力。以研发支出强度(研发支出/营业收入)来衡量。
2)适应能力。借助样本企业年度研发、资本和广告3种主要支出的变异系数(取负值)测度适应能力,值越大表示企业适应能力越强。
3)创新能力。采用研发支出强度和技术人员比例综合衡量创新能力,分别对二者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取二者之和表示企业创新能力,即
C=X-minmax-min+X-minmax-min
式中,RD为研发支出强度,即研发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TP为技术人员比例,即技术人员与员工总数之比。
2.2.4 控制变量
参考以往研究,文中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企业成长性、资本密集度、股权集中度、两职合一8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详见表2。
2.3 模型构建
为检验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如下模型作为基准回归模型
M=α+βO+∑γControlsi,t+∑tYeart+∑jIndustryj+ε(1)
为进一步验证开放式创新是否通过动态能力影响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采用温忠麟等的逐步回归法进行验证,模型如下
A/B/C=α+βO+∑γControls+∑tYear+∑jIndustry+ε(2)
M=α+βO+βA/B/C+∑γControls+∑tYear+∑jIndustry+ε(3)
上述模型中,i、t分别为个体和年份;M为企业i在时间t的技术创新;O为企业i在时间t是否实施了开放式创新活动;A,B,C分别为企业i在时间t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γControlsi,t则为控制变量。另外,∑tYeart和∑jIndustryj分别为时间固定效应与行业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技术创新的平均值是1.773,最小值为0,最大值达7.131,均值与最小值差距更小,说明在研究区间内样本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较低;开放式创新为虚拟变量,取值0、1,其均值为0.315,说明样本企业中未实施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占比更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样本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偏低这一现象。
3.2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开放式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β= 0.167),假设 H1初步成立。各变量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均处于0~0.5之间,说明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为进一步验证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采用方差膨胀因子分析法验证,结果显示各变量VIF值均在1.37内,远小于10,因此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3.3 基准回归
表5为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回归结果。当不控制变量与固定效应时,回归结果见列(1),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依次加入固定效应与控制变量后得到列(2)、(3)所示结果,开放式创新的系数仍为正且均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开放式创新能够显著促进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假设H1得以验证。
3.4 中介效应检验
表6为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包括吸收、适应和创新能力。列(1)为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回归结果,二者显著正相关。列(2)、(4)和(6)分别汇报了开放式创新对吸收、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开放式创新能显著提升中小制造企业的吸收、适应和创新能力。在基准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中介变量,回归结果如列(3)、(5)、(7)所示。引入吸收能力后,开放式创新和吸收能力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假设H2a成立;引入适应能力后,开放式创新和适应能力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适应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假设H2b成立;引入创新能力后,开放式创新和创新能力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假设H2c成立。
3.5 稳健性检验
3.5.1 内生性检验
考虑到开放式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其中,工具变量选择滞后一期的开放式创新,检验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实现,结果详见表7。第一阶段回归结果显示,工具变量与解释变量显著正相关(β=0.768,p<0.01)。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开放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β=0.380,p<0.01),表明开放式创新仍显著正向促进技术创新。结果与前文相符,证明研究稳健。
3.5.2 替换被解释变量
以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测度技术创新,回归结果见表8。由结果可知,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在二者间发挥中介作用,表明前文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3.5.3 Bootstrap检验
为进一步验证动态能力(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采用 Bootstrap法进行检验,其置信区间为95%。文中将Bootstrap法的随机抽样次数设置为1 000次,检验结果见表9。对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得到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62,0.124],不含零,说明吸收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且显著;对适应能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得到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55,0.095],不含零,说明适应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且显著;对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得到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为[0.006,0.033],不含零,说明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且显著。综上,说明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存在且显著。结果与前文一致,说明文中的研究结果是稳健的。
4 异质性分析
4.1 融资约束异质性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长期阻碍其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相较于低融资约束企业,那些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难度更大。文中以FC指数作为融资约束程度的代理变量,并依据FC指数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高低两组进行回归,相关回归结果详见表10。低融资约束企业的开放式创新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高融资约束企业的回归系数虽然为正,但并不显著。这表明开放式创新对低融资约束企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融资约束企业缺少资金开展创新活动,限制了其技术创新与发展,而低融资约束企业可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保证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4.2 行业异质性
表10的列(3)和列(4)汇报了行业异质性回归结果,分别为高科技和非高科技行业。参考彭红星等的方法,以中小制造企业为基础,对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确定了C25、C26、C27、C28、C29、C32、C34、C35、C36、C37、C38、C39、C40为高科技行业,其他为非高科技行业。列(3)中开放式创新系数为0.134且显著性水平为1%,列(4)中开放式创新系数虽然为正,但是不显著,说明属于高科技行业的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更显著。究其原因,这类企业通常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开放式创新,善于整合内外资源,从而促进技术创新。
4.3 市场竞争异质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立于不败之地,创新是重中之重。市场环境很大程度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活动和创新动力。文中以行业集中度衡量市场竞争程度,值越小,行业集中度越小,市场竞争越激烈。根据其中位数将样本分为强弱两组进行异质性研究,回归结果见表10。市场竞争较强时,开放式创新系数为0.221(p<0.01);市场竞争较弱时,开放式创新系数为0.054,但并不显著。这说明市场竞争越激烈,开放式创新对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究其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采取开放式创新向外获取创新资源,进而加速研发进程,促进技术创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关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无论是选取表征技术创新过程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还是选取表征技术创新成果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得出的结果均是正向且显著的。这表明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可以显著促进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
2)动态能力(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在开放式创新推动中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融资约束程度较低、属于高科技行业、处于强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中小制造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5.2 建议
1)大力推广开放式创新在中小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不断加深开放式创新在企业应用中的广度和深度。首先,中小制造企业应加强对外合作创新,增加开放广度。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等外部创新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合作网络;其次,还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增加开放深度。链条上各主体可以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享市场资源,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2)充分利用开放式创新模式,培育并提升中小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首先,中小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获取多样化的创新资源,提高企业对外部资源的识别和吸收能力;其次,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与外部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展开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技术挑战,有助于企业及时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动态,从而快速调整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提升适应能力;最后,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许可、联合创新等方式,企业可以获得更多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加速新产品研发进程。同时,对市场和行业信息的掌握还有助于企业拓展新的市场领域。
3)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推动中小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首先,为缓解融资约束,金融市场要加大对中小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但不限于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畅通资金渠道、提供多元化的、更适合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如供应链金融、小额贷款等;政府应提供税收优惠、补贴或贷款担保的政策支持,降低其融资成本。其次,政府应充分了解中小制造企业所涉及的行业特质,因地制宜,制定适配政策,提升政策实施效果。此外,市场应通过其内在的竞争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和进步,而政府则应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钺霆,高煜,唐珺.双元创新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影响[J].统计与决策,2024,40(01):174-178.
[2]RUMANTI A A,SUNARYO I,WIRATMADJA I I,et al.Cleaner Production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An Open Innovation Perspective[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23,70(07):2355-2368.
[3]DABI M,POSINKOVI T O,VLAI B,et al.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to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The role of open innovation,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absorptive capacit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3,194:1-12.
[4]赵慧娟,陈洪洋,姜盼松,等.平台生态嵌入、数据赋能对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柔性的影响——基于资源编排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34(05):1-15.
[5]王智新,赵景峰.开放式创新、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技术创新绩效[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1):74-77.
[6]AUDRETSCH D B,BELITSKI M,CAIAZZA R,et al.Effects of open innovation in startups:Theory and eviden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3,194:1-11.
[7]胡双钰,吴和成,翁旻.创新开放度与组织技术创新——知识网络凝聚性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22,36(10):26-31.
[8]李正东,聂丽雯.“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测度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44(04):496-503.
[9]肖振红,李炎.产学研协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绩效——基于动态面板门限机理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23,35(06):72-81.
[10]姜红,高思芃,刘文韬.创新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技术标准联盟行为和人际关系技能[J].管理科学,2022,35(04):69-81.
[11]赵庭悦,李永林.“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机制研究——以海尔集团的发展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1,42(06):681-687.
[12]赵宏霞,王梦娟.中小企业嵌入平台生态对其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2,43(02):151-161.
[13]罗鄂湘,王荣荣,吴海宽.供应链集中度、库存管理与中小制造企业经营绩效[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02):197-202.
[14]朱云鹃,陈金标.跨界搜寻联合与匹配平衡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知识耦合的中介作用与柔性惯例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24,38(02):95-102+144.
[15]王钰莹,原长弘.产学研融合促进中小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了吗?——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23,37(06):94-107.
[16]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07):509-533.
[17]TEECE D J,RUMELT R,DOSI G,et al.Understanding corporate coherenc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1994,23(01):1-30.
[18]WANG C L,AHMED P K.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01):31-51.
[19]许骞.创新开放度、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环境动态性视角[J].预测,2020,39(05):9-15.
[20]高俊光,陈劲,孙雪薇.创新开放度对新创小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9,37(04):729-738.
[21]周位纱,赵鹏瑾,周洁.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上海管理科学,2022,44(01):60-68.
[22]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 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02):185-203.
[23]杨瑾,薛纯.开放式创新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研究[J].软科学,2022,36(09):37-44+64.
[24]黄磊,段云龙,覃大嘉,等.技术搜寻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质量——抑制还是促进?——吸收能力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管理评论,2023,35(04):91-104.
[25]李小青,袁思秦,徐允乐.开放式创新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J].管理现代化,2024(01):149-159.
[26]ZHOU X Y,PULLMAN M,XU Z D.The impact of food supply chain traceability on 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J].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2022,15(01-02):93-115.
[27]乔鹏程,张岩松.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与创新绩效[J].财会月刊,2023,44(05):145-152.
[28]邵兵,匡贤明,王翚.数字化知识管理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动态能力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11.
[29]JOSEPH N.Knowledge management capability and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Unpacking the role of desorptive capacity[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23,30(03):317-329.
[30]MENG C Y,WANG X Q,LI D H.The role of different kinds of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on enterpriseInnovation performance with mediating role of structural hole[J].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2022,2022:1-11.
[31]LICHTENTHALER U.A note on outbound ope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5,45(05):606-608.
[32]唐松,伍旭川,祝佳.数字金融与企业技术创新——结构特征、机制识别与金融监管下的效应差异[J].管理世界,2020,36(05):52-66+9.
[33]许志勇,韩炳.资产结构错配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与融资约束的中介效应[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3,43(10):2881-2907.
[34]王珍义,陈九萍,陈曦.政府补助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于融资约束的调节效应[J].统计与决策,2024(08):184-188.
[35]蒋樟生.开放式创新对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政府补助与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38(09):100-108.
[36]赵凤,王铁男,王宇.开放式创新中的外部技术获取与产品多元化——动态能力的调节作用研究[J].管理评论,2016,28(06):76-85+99.
[37]杨林,和欣,顾红芳.高管团队经验、动态能力与企业战略突变——管理自主权的调节效应[J].管理世界,2020,36(06):168-188+201+252.
[38]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05):731-745.
[39]刘莉,杨宏睿.数字金融、融资约束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于新三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2,36(05):15-23.
[40]彭红星,毛新述.政府创新补贴、公司高管背景与研发投入——来自我国高科技行业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7,38(03):147-161.
(责任编辑:严焱)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研究课题“科技支撑专业镇发展研究”(KXKT202201)
作者简介:侯佳妮(1999—),女,河南灵宝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创新管理方面的学习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