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视角下陕西省“双链”融合的模式、机制及对策研究
2024-12-03陈敏灵郭新院仝梓叶薛静
摘 要:推动“双链”深度融合是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减少我国“双链”融合痛点、堵点,促进“双链”深度融合,文中通过产业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考察了陕西省“双链”融合现状及问题,发现陕西省“双链”融合存在政策与资源错位、机制缺乏有效衔接、核心动力不足等问题。结果表明:陕西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四阶段演化模式,即主体聚集模式、协同融合、融合网络到形成融合创新生态模式;剖析了“双链”融合的机制,如知识传导机制、数字驱动机制、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后,从政府制定政策、完善健全机制、建设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数字化的角度提出“双链”融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双链;融合模式;融合机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 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4)06-0624-11
The Mode,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ual Chain”Integr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pen Innovation
CHEN Minling,GUO Xinyuan,TONG Ziye,XUE 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 710065,China)
Abstract: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ual chains” is a major measure to deepe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e the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as the main body of innovation,and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In order to reduce the key points and obstacles of China’s “dual chain” integration,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dual chain”,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ual chain” integr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through industry research,expert interviews,questionnaire surveys,and other methods.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policy and resource mismatch,lack of effective mechanism connection,and insufficient core driving force in Shaanxi Province’s “dual chain” integr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four stages of evolution in the integration of Shaanxi’s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namely the main body aggregation mode,collaborative integration,and the integration network to form a fusion innovation ecological mode.The paper analyzed the mechanisms of “dual chain” integration,involving knowledge transmission mechanism,digital driving mechanism,collaboration mechanism,and guarantee mechanism,and put forth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dual chai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vernment policy formulation,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mechanisms,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platforms,and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digitization.
Key words:open innovation;dualchain;integration mode;integration mechanism;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产业是发展的载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表明科技创新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协同联动,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会加速人才、知识、信息的流动。当前,作为制造大国我国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仍存在科技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通过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来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传统的封闭创新模式无法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形成与发展,企业与企业、链与链之间必须打破组织边界,通过开放式创新实现高效、紧密地沟通,打破信息壁垒,有效促进“双链”的融合。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共同目标,合力升级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零部件生产等流程,科技创新主体针对产业关键性技术攻关,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产业链与创新链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中不断延伸,实现深度融合。
产业链是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形成的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式中间组织。产业链实质是由上下游的不同企业以供需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关联组织和产业联盟,或者可以认为产业链是一个包括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和空间链等在内的复杂系统。创新链是源于技术提供者推动和市场力量拉动以实现研发和营销的融合,是创新思想产生、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以及产品实现的分步骤、分阶段过程。开放式创新是指组织不局限于自身,与外部进行知识流动以激发创新行为。开放式创新主要通过2种模式实现绩效,充分吸收来自外部的知识,结合内部知识产生创新;整合内部知识向外部分享以加速创新,即分别是对内开放式创新和对外开放式创新。即使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的企业也要对外部资源识别利用,企业在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向外部寻求稳定的合作伙伴,与同行或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创新关系,从多渠道收集大量异质性知识,丰富知识要素基础,获取新技术、新想法,降低研发成本,加快创新速度。
产业链与创新链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调整的背景下呈现出了新的“链式”竞合特征:链上的协同合作主体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驱使我国的产业链在创新驱动下实现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知识产权的转变。研究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模式和机制,实施双链的双向嵌入,通过提升产业现代化扩大我国的全球影响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机制是演化发展的动态长效机制,与各要素链的作用下形成创新生态。其中,产业链与创新链上的各主体联动形成协同开放创新网络结构,集中不同优势资源助力“双链”融合,实现从独立主体到成熟生态系统的发展模式。创新链需要通过投入、平台、主体、项目和机制5个维度的完善实现对产业链的支持作用,产业链和创新链才能高效融合发展。此外,“双链”的融合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等服务保障措施。产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产业需求端与创新供给端信息的精准有效对接,促进“双链”高效融合。政策对“双链”融合发挥的作用形成了从政策主导到市场主导的路径,疏通融合过程的堵点。“人才-创新”闭环、“人才-产业”闭环及“创新-产业”螺旋三过程的人才治理机制可发挥人才对“双链”融合的支撑作用。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总结出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和支撑要素,但是缺乏对融合模式发展阶段以及融合机制的系统论述和总结,以及对“双链”融合现状的实地调研。文中以陕西省为例,针对陕西省“双链”融合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开放式创新的特征,总结产业创新从主体聚集到创新生态实现“从点到面”的融合发展模式,提出知识传导机制、数字驱动机制、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打破产业封闭式发展的桎梏。最后从政府政策、机制完善、创新平台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等角度提出促进“双链”融合的对策建议,使得知识、信息、资源可以在“双链”上充分流动,促进融合。
1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现状及问题
1.1 陕西省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现状
1.1.1 产业链发展现状
陕西省为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不断推进链长制工作的有效运行,积极落实链式创新、链式招商工作,取得了成效。陕西省24条重点产业链总产值在2022年达到1.64万亿元,2023年7月实现总产值6 708.3亿元,千亿级产业链由3条变为6条。在科创板上市企业15家、北交所过会企业5家,2023年前三季度,高新区企业注册数量新增2.76万家,增长率6.2%。
围绕西安市19条重点产业链,通过梳理现有的企业创新资源,进行相关创新要素图谱的绘制,推进产业链创新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科技创新示范区等,解决产业创新堵点。如全市已形成智能语音等22个市级创新联合体和包括增材制造在内的6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细分领域,围绕华为鲲鹏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众多科技企业、高校基于华为鲲鹏云平台已开展联合创新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三一重工等重点产业项目逐渐落地。
1.1.2 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陕西省在创新发展方面硕果累累,已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5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71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7家。当前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 552.64亿元,同比增长55.28%;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 254家,是去年全年总数的1.08倍;6441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评审,同比增长41%。陕西省2024年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申报指南共凝练创新链15条,创新点145个。西安市作为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其创新发展助推陕西省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西安已布局建设18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23个新型研发机构、34个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69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新型研发平台和10个中试基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相继获批;累计培育各级“专精特新”企业562家,其中国家级113家,占全省总量162家的70%,位居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百强榜第15位。
1.2 “双链”融合的问题
文中研究团队实际到访陕西省重点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有关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最新动态信息。在明确了陕西省重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发展融合现状、支持政策等,相应采取了问卷调研法、网络调研法(问卷星:www.sojump.com)、专家访谈法、头脑风暴法、实地调研方法等。
经过预调研及专家访谈后,确定了正式的调研问卷,问卷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访者个人特征,包括受访者性别、年龄、学历、所在单位性质、职业等5个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受访者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融合机制、融合模式、对策建议的认知,包括“请您对陕西省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创新链的相关政策的知晓程度做出评价”等34个选择题项。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针对“开放式创新视角下陕西省重点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机制及政策建议”进行了文案调查和网络调查,问卷发放包括3个步骤:第一,通过问卷星小程序发放300份问卷;第二,通过电子邮件向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相关人员发放20份问卷;第三,向西安石油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的MBA学员及相关科研人员发放150份问卷。共计发放了470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42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0.6%。基于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并结合实地调研及专家访谈,发现陕西省产业链创新链目前融合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
1.2.1创新链核心动力不足,协同创新程度较低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过程中,创新链是否能保证同期稳步发展关系着双链融合协同双向发展。当前,我国原创性成果数量逐年增加,但从原创性成果转化为商品进而产业化的成果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缺乏连接的市场基础和桥梁,研发项目与产业化需求出现脱节,导致大量研发成果被束之高阁而无法进行成果转化。陕西由于政产学研用金结合不紧密,导致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内部的创新信息相对封闭,形成信息孤岛,人才资金的非充分利用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产业化程度降低。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核心动力不足、技术堵点、基础能力不足、保障措施匮乏等导致创新链发展缓慢,产业链产学研脱节问题,导致创新链核心动力不足,无法实现高效协同创新。
1.2.2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机制缺乏有效衔接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过程中需借助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保证融合进程中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资源支持等。然而,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合作机制尚不完善,政产学研之间深度融合的前瞻性、差异化创新水平较低、成果转化机制有待深度优化。陕西省人民政府结合发展需求,筛选出24条重点产业链,此项举措促进了国有企业在这些重点产业链中作为“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内的协同创新程度较高,但国有企业在产业链间及产业园区内合作紧密程度偏低,表明国有企业应加强关联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解决跨产业链合作的瓶颈问题。陕西的科教力量与企业发展并未真正得到发挥,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导致创新活力无法充分释放。
1.2.3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政策与资源错位
陕西省陆续出台了有关“双链”融合的政策文件,旨在为双链快速融合提供保障措施。但政策覆盖范围广泛,细节众多,引起了相关主体对政策解读的不到位,从而造成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过程中的资源分配错位现象。以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为例,目前陕西省在交通行业的发展处于整个装备制造业的领先地位,但仍存在创新堵点问题,需要攻关卡脖子技术实现交通发展的自动驾驶、智能运输等操作,《陕西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从网络布局、运输服务、创新绿色、安全应急等4个方面展开进行交通行业的发展壮大,但落实到实际操作中并不能及时向相关岗位提供对应的科技人才、资金扶持等,究其原因是对于《规划》解读的不到位,故而出现了资源与政策的错配情况。
2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模式
开放式创新拓展了组织边界,提高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开放度越高,越能推动内外资源技术的整合,提高企业进行创造创新的效率,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产业链在开放式创新中与创新链融合过程的发展性,系统分析并总结了陕西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模式,即其融合过程实际上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的融合模式分别为初融期的初期融合模式、整合期的协同融合模式、拓展期的融合网络模式、成熟期的培育融合创新生态模式。
2.1 主体聚集模式
2.1.1 产业链的主体聚集
产业链作为双链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对促进双链进一步融合至关重要,开放式创新要求产业链的价值创造通过企业间的分工协作产生。因此,陕西省上中下游的企业通过开放式创新协同合作快速形成了产业链主体聚集。产业链的主体聚集应根据上中下游的发展内容来决定,具体以企业为主展开聚集,企业内部应包括管理层和服务层;企业在市场上需要通过交易产生增值,从而形成产业链的动态发展过程,故企业外部的主体包括供应商、客户、同行业竞争者等;产业链上的主体聚集还包含“链主”企业的聚合模式,“链主”企业是产业链上的领头雁,在产业链上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往往能通过自身的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带领产业形成雁阵集群效应。
2.1.2 创新链的主体聚集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方向,围绕创新过程的某一核心主体,通过主体间的协同开放式创新活动将相关创新主体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经济和创新系统优化为目标的链式结构是创新链的主要模式。厘清创新链的阶段划分是进行创新链深度研究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划分阶段涉及的创新主体多有相似之处,但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孵化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
2.1.3 双链初融合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各主体在进行开放式创新的协作中形成融合的态势,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聚集的主体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企业作为产业链的主体构成部分,其不同的主体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产业链条的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链的重要主体,主要为创新链条的构成提供创新资源,便于交互融合;其他主体为双链融合提供必要的服务。企业在与外部企业进行资源交互中解决初融合阶段产业链形成的问题,不同的创新链根据自己的不同主体,进行技术攻关与产品交付,促使创新链初见雏形。创新主体通过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初步融合,解决两者融合过程中出现“卡脖子”技术、产业缓慢发展等问题。
2.2 协同融合模式
2.2.1 双链协同
在开放式创新的宏观视角下,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螺旋式的相互促进。初合期主体聚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链条形成,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初融合,为双链融合的下一阶段扫清障碍。双链协同的重点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者关键在于明确科技创新要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基于国家发展重点,针对陕西省产业链发展的断点、痛点、难点等进行技术突破,助力产业链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针对发展全局的技术核心领域进行研发项目的前瞻布局,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高地。后者核心在于突出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明确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使得科技成果产业化渠道保持畅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力争实现科技成果的实践化。产学研协同体现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秦川集团联合华中数控、法士特集团、西安交通大学等17家单位共同组建“陕西省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横向强强联合,形成机床产业新生态,主攻“三航两机”、汽车、机器人、“3C”等行业的终端需求。
2.2.2 四链协同
人才链、资金链加入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过程,增加开放式创新范围,加强双链融合强度。
研发环节包括需求调研与分析、概念设计与验证、详细设计、测试验证等环节,其整体运作过程涉及到技术研发、市场交易、风险预估等方面的人才,资金缺口重大且风险系数较高。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过程中,高端人才的加入为双链融合提供新的创新要素,致力于各种“卡脖子”问题的解决,资金的不断扩充为双链融合提供充足的后续资源保障,保证产业链创新链的稳步融合。在产业链条的重要研发环节、成果转化环节等均需要充裕的资金、人才的投入。
成果转化是促进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但是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转化过程需要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吸引相关人才进行产业成果交流、研发技术创新等。
2.2.3 对接颉颃
资金链、人才链的协同融入为双链融合提供了充足的创新能量,人才、资金以创新要素的方式加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过程,然而,人才链、资金链的精准融入尚存在一些问题。就资金链而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过程中,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与创新链进行融合时,所需资金的种类及各种类的占比程度尚不明确,如产业链上的设计与研发服务、设备制造两者之间的资金应如何安排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低中高端人才的分布占比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资金、人才的不合理划分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利益纠纷的解决方案仍需加快准备。故而人才链、资金链的精准对接过程还有待商榷。
2.3 融合网络模式
2.3.1 链式创新网络:以“双链”为核心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发挥“协同合力”是构建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双链的融合双向发展需要借助资金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实现,主要通过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三链”融合匹配及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三链”均衡发展实现,逐步形成以“双链”为核心的创新网络。资金对产业创新发展各环节的精准投入,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的供需精准对接,形成“三链”均衡发展、高度融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人才链上涵盖的人才类型众多,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能掌握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针对人才缺口,做好人才的选育用留工作,保证人才的高效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精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的过程是要素融合能力的直接反映,是对产业创新效率高低的间接映射。
2.3.2 链式集群网络:以产业链交互为核心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过程中,在形成以“双链”为核心的创新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明确产业链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堵点、难点、痛点,准确布局创新链,促使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基于共性关键技术进行协同攻关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链条交互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以产业集群为枢纽进行资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链接,不断推进产业相关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协同共享,积极打造“四链”融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交互的链式集群网络。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链式集群网络的形成,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合作实现,创新主体的范围不局限于单个产业链,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合作、主体交互带动产业链间的合作,加快产业链集群网络的形成。如炬光科技、源杰科技作为我省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随着募投项目的不断建设,有力推动了光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集群发展。
2.3.3 链式价值网络:以价值链发展为核心
价值链指创造价值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合作、资源要素聚集协同等方式,双链合作效应加剧,并不断引入资金链、人才链的加持,形成四链融合链式网络,其整体的融合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创造不同程度价值的发展过程,故而双链融合到了该阶段之后的发展需要按照价值链的发展方向继续融合,双链融合不断加深,价值链发展逐渐走向高端发展,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价值链参与四链融合的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多种要素、多个主体、多个部门,其融合过程互为因果。价值链的发展也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进行演化,五链的融合过程其本质也可看作是产业链、创新链及价值链的融合过程,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支撑保障作用是伴随着双链的发展过程精准匹配的。
2.4 培育融合创新生态模式
2.4.1 服务保障工作的不断完善
产业开放式创新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相关的服务保障工作,随着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程度加深,带动资金链、人才链的精准匹配发展,后期沿着价值链的发展方向不断加深融合,逐步形成链式融合网络,再进一步形成初始创新生态需要进行创新环境的持续营造,即需要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过程中的法律、政策保障,完善基准服务保障工作,为双链初始融合创新生态的形成提供保障条件。政府对于“双链”融合的推进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在已有政策文件基础上,后续仍需围绕创新主体的具体规定、人才链资金链的等其他链条的发展规划、双链的市场化发展等继续制定相关法律文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通过法律约束明确政府在创新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等方面的资金比例,基于市场化、现代化、法治化原则,成立创新创业投资引导资金,为双链深度融合做好保障工作。
2.4.2 创新平台的充分应用
产业链创新链的服务保障工作得到有效安排后,其融合过程中内部的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再度协同工作应继续得到完善。创新平台作为聚集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氛围与创新环境、形成完整交易规则的重要载体,为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借助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协同效应加剧,创新资源充足,加深双链融合,推动四链融合。积极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集聚政策、人才、项目、技术等优势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取得的成效主要有:幸福制药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创新生物技术校企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已经成长为陕西省生物医药产业链“链主”企业,2项核心技术入选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揭榜挂帅”项目。融合创新生态模式如图1所示。
2.5 融合模式总结
初融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各自链条上的主体聚集及初步融合,产业链上的各主体实施开放式创新,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与创新链各主体针对链条融合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解决。随着聚集主体的增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效应扩大,资金、人才逐渐以链条的形式渗透在双链协同的过程中,形成四链协同融合模式;而就资金链与人才链参与双链融合的哪个环节及对应的占比情况还有待商榷,协同融合过程仍存在一定的颉颃关系。围绕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配备的资金链、人才链保证了四链高效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双链”为核心的链式创新网络;产业内部的创新网络逐渐扩大,实现跨链条的主体合作,形成以产业链交互为核心的链式集群网络;随着融合网络的不断壮大,双链融合效应加剧,动态性地创造不同阶段的融合价值,逐步形成以价值链为牵引的链式价值网络;后期随着双链上的创新要素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围绕创新平台、数字化发展为核心的链式交互网络。拓展期后,产业链与创新链形成链式交互网络,亟需国家提供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出台更多政策文件来营造双链融合的创新环境和良好的融合氛围;随着融合程度的持续加深,创新平台作为主体聚集、资源互换、要素配置的重要载体,其在这一时期的充分应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的内部融合加强。
3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机制
开放式创新与传统的成员结构稳定的合作模式截然不同,物质流、信息流等之间的相互链接传导形成动态演化的复杂系统,它具有互惠共生性、自组织性与复杂动态性等特征。在开放式创新合作网络中,知识传导机制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尤为重要,二者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关系,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产业链中的资源配置,同时能够调整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创新链彼此运作。
3.1 知识传导机制
产业链与创新链上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传导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行业发展难题的基础。开放式创新为各组织共享共用知识资源,促进知识在链条上的流动传导,从而提高“双链”的融合性。知识将“双链”上的主体链接起来,实现跨组织的创新创造。在产业链上,上中下游的企业以下游用户企业获得的一手市场情况为主导,从零部件供应到技术研发共同围绕客户需求展开共享学习,对获取的供需两端的知识进行吸收、转化,优化行业产品设计生产,扩大市场规模。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与产业链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获取信息、知识、资源,提高知识库的更新速度,提高创新效率。创新链与产业链对产业链技术发展瓶颈、关键性技术攻关等发展难题进行充分沟通,同时根据共享吸收创新链上组织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结合,创建独有的知识库,组织内充分学习并将知识转化运用到创新活动中。除了以文档、文书、邮件等书面形式传播的显性知识外,技能、思想等内嵌于人的大脑的具有异质性的隐性知识需要面对面沟通交流获取,因此,“双链”对知识的共享共用的同时也促使融合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的传导机制促进“双链”纵向延伸,横向融合。
3.2 数字驱动机制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创新服务,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价值,推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加快了各行业的数字化变革,为双链深度融合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了动力。通过数字技术的驱动机制实现数字技术利用最大化,一是数字技术推动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组成,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驱动,深度挖掘释放数据价值,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化产业集群,因此,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引领。基于数字技术创新的数字产业化不仅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同时也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从而带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二是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从产业链生产效率视角出发,为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实现,需要进一步以数字技术为抓手,发挥数字技术的低信息成本优势,以信息的高效互联互通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并通过构建数字平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与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链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陕西省现有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核心产值突破150亿元,建成雁塔区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西咸新区5G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等智算平台。
3.3 协同机制
在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过程中,规则政策的指引、专项基金的设立、良好的制度设计等举措有助于激发主体间合作的积极性,也是发挥外部环境作用的重要方式。仅依靠外力驱动难以维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持续协同。相比之下,创新主体间基于内在价值认同而进行自发协同,出于内生动机和主观愿望开展合作,这种协作在外力消失后也能持续下去,形成稳定的联合体。协同驱动不仅强调协作结果,也关注推动协同的内在过程。该视角强调在协作过程中会产生哪些机制来激励主体持续推动合作。具体到产业链和创新链领域,协同机制可包括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网络效应、学习效应等。
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通过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建设,以补齐产业链、增强创新链、稳定供应链为主线,依托陕西省龙头企业和产业创新联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化发展。为做好陕西省科技企业梯队建设,促进科创企业活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地方科协、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主体对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形成分级辅导机制。陕煤集团、陕汽控股、秦川集团等大企业,与平台上的政府、高校院所、相关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关系组合式”协同创新,这些大企业会通过牵头成立产业创新联盟等形式,积极寻求省内外强力合作伙伴,并与不同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对产业发展的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和破解,最终实现协同创新。
3.4 保障机制
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结合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特点开发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加强供应链应收账款、订单、仓单和存货融资服务,加大对产业链重点企业信贷投入。推动直接融资对全链条的支持作用,引导各类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组合式联动投资,强化对产业链整体的融资支持力度,并发挥资源集聚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增值服务。引导大企业加强供应链金融支持,推动大企业支持配合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助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增强科技金融服务企业能力。实施上市挂牌“科创领头羊”工程,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库,完善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的协同机制,跟踪在穗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孵化的硬科技初创企业,加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3.5 融合机制总结
知识传导机制为“双链”上各主体展开共同学习探讨提供便捷,知识在链条上的流动将创新主体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解决“双链”融合中的痛点、难点,激发新知识的产生提高创新效率。数字驱动机制借助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创新链载体建设,技术、信息等要素能够更快地在企业、行业、地区间流动,并夯实创新引领产业链发展科技支撑;通过数字技术的驱动,对产业进行升级,从而促进产业效率提升和产出增加,并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在创新驱动共同体内,针对不同阶段企业需求,匹配相应精准服务,借助企业分级辅导机制,实现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在创新主体之间,陕煤集团、陕汽控股、秦川集团等与各创新主体“关系组合式”协同创新。在“两链”融合机制中,要素的配置和耦合是一个重点,融合机制的稳定运行,需要产业链与创新链各个环节有效疏通,资金投入能够稳定前端的研究开发及后端的生产制造。
4 结语通过对陕西“双链”融合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当前“双链”融合存在政策与资源不匹配、数据要素分布不均、融合机制缺乏有效衔接、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文章基于开放式创新的发展历程,将陕西“双链”融合模式分为4个阶段,链上的主体聚集为融合起点,形成产业链和创新链后“双链”协同融合呈螺旋状发展态势,随着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形成“四链”协同的融合模式,但此阶段还存在资金人才无法精准对接的问题,因此在解决精准对接的过程中形成以“双链”为核心的融合网络模式,最后发展为成熟的融合创新生态模式。
在“双链”融合过程中,开放式创新要求下的知识传导机制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交互融合提供条件,数字驱动机制优化融合中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融合机制,保障机制确保资金、人才对“双链”的支撑作用。
根据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的现状及问题,从政府政策、融合机制完善、创新平台建设和推动产业数字化等角度提出“双链”融合的对策建议,减少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阻力,助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4.1政府从战略高度部署“双链”资源,加强数字政府建设
4.1.1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从双链融合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政府要密切关注政策对“双链”融合的支撑作用效果及两者的匹配程度。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需求角度给予第一推动力,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将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向重点产业链倾斜,在政策实施期内对产业链企业提供奖补。统筹协调参与主体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对产业链与创新链上企业的工作进行统一布局调度,根据动态观测“双链”融合效果,积极探索“双链”融合的体制机制。同时以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驱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有关部门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将“双链”上各主体的责任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大胆创新创业提供强大支撑力、引导力。
4.1.2 强化基础性创新资金保障
加大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技术创造、技术引进的支持力度,为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条件,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银行采用增加授信额度、银团联合贷款等方式,加大对企业信贷投入。根据“双链”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多渠道并行对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创新给予资金支持,统筹用好各专项资金,实地考察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并列为重点项目进行资助。对特别重大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鼓励结合地方优势积极探索促进大中小企业进行融通创新的路径。用足用活省市支持产业链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帮助企业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4.2构建融合机制,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韧性
4.2.1发挥主体作用,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通效果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主体地位,将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落到实处。高校做到基础理论科学和特色专业建设两手抓,促进创新研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资金支持,确保科研无忧。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需求导向创新模式,构建以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为骨干的靶向创新网络。创新链与产业链联合协助部署建设“政企”合作实验室,共同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创新壁垒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完善服务链,高效促进创新主体协同协作,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实现市场化的效率,解决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产业综合服务链建设。
4.2.2 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以销售带转化,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聚集效应,带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支持“链主”企业抢抓市场发展机遇,加快产品的技术迭代和技术升级,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扩大产品产销规模,争取通过成果转化不断推出性能优异、高性价比的产品,抢占市场,充分释放产能。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产业集聚、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快推动一批带动性强、市场规模打、成长性高、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超前布局前沿核心技术,按照重点产业链的近中期目标,加快相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支持产业链企业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提前研发布局和关联技术的融合应用。
4.3 推动互联网平台、创新平台与产业链的融合
4.3.1 发挥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产业发展作用
借助创新驱动平台,实现创新主体协同,加快双链融合发展速度。统筹布局建设一批影响未来产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探索创新驱动平台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众创空间、孵化器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供成果孵化服务,通过科技金融等方式支持服务一批硬科技企业。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高水平建设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加快科研成果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深入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依托“链主”企业研发中心,鼓励高校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4.3.2 搭建专业化融通创新平台
创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为融通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在政策扶持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放管服”改革措施,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强化大学科技园以及各种类型的创新园区的建设,以促进各种创新动力的高效整合和共享。以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服务平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为了加强融通创新服务,鼓励各种平台,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将集成创新纳入其工作目标中。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创建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制造业生物创新平台,以增强对融通创新的支持。
4.4推动产业链数字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4.4.1 增强数字化转型扶持力度
支持产业链企业积极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加大产业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积极建设5G技术、区块链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字化基础技术。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将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数字技术链接起来,最后实现链与链之间的合作高效性。对参与产业链数字化建设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完成数字化建设的产业链给予资金奖励,建立专业的数字化工作者团队为链上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保障。
4.4.2 以数字化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打造陕西省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鼓励企业有序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推广应用工作,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陕西分中心和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建设等措施助力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政府主导、产业链链长企业带动的模式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建设企业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形成行业龙头企业数字化经验和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及创新应用,构建“万物互联”的应用场景。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开放力度,建设大量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1] 闫嘉雯,郭丽芳.产业集聚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ESG表现的调节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44(06):672-678.
[2]李晓锋.“四链”融合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的理论研究[J].科研管理,2018,39(09):113-120.
[3]杨明,林正静.用创新生态理论和“四链”融合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87-93.
[4]李阳,宋良荣,阎奇冠.智能制造产业链金融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23,44(12):108-116.
[5]NEUTZLING M,LAND A,SEURING S,et al.Linking sustainabilityoriented innovation to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integrat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2:3448-3458.
[6]KHAN M I,KHALID S,ZAMAN U,et al.Green paradox in emerging tourism supply chains:Achieving green consumption behavior through strategic green marketing orientation,br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nd green imag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8(18):9626.
[7]MA S,HE Y,GU R.Joint service,pricing and advertising strategies with tourists’ green tourism experience in a tourism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2021,61:120563.
[8]ROTHWELL R.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1990s[J].R&D Management,1992,22(03):221-240.
[9]SEN N.Innovation chain and CSIR[J].Current Science,2003,85(05):570-574.
[10]SOLO C S.Innovation in the capitalist process:A critique of the schumpeterian theo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65(03):417-428.
[11]Radziwon A,Bogers M.Open innovation in SMEs:Exploring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in an ecosystem[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46:573-587.
[12]D’ANGELO A,BARONCELLI A.An investigation over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SMEs:Insights from an Italian manufacturing sample[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20,32(05):542-560.
[13]WANG X,HAN X,LI H.The impact of innovation openness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manufacturing corporates:Moderating effect based on knowledge reorganization[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2023,55:103917.
[14]SCHAUDHARY S,KAUR P,TALWAR S,et al.Way off the mark?Open innovation failures:Decod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chart the future course of ac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2,142:1010-1025.
[15]梁树广,臧文嘉,张芃芃,等.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的机制与路径探究[J].财会月刊,2023,44(13):118-124.
[16]张晓兰,黄伟熔.我国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征、经验借鉴与战略要点[J].经济纵横,2023(01):93-101.
[17]梁本部,谢科范,陈汉梅等.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嵌入研究——基于中国省域样本数据[J].技术经济,2023,42(10):26-37.
[18]褚思真,万劲波.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机制与路径研究[J].创新科技,2022,22(10):41-51.
[19]王雪原,李家先.多主体协同视角下产业链与创新链“链际融合”路径设计[J].中国科技论坛,2023(09):48-58.
[20]高洪玮.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理论内涵、现实进展与对策建议[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05):73-80.
[21]李沫阳.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产业创新服务体系视角[J].求索,2023(05):175-183.
[22]吴崇伯,吴雨禾.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域产业链建构路径研究[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1[2023-12-09].
[23]赵晨,林晨,高中华.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路径:逻辑理路、中美比较以及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23(11):23-37.
[24]李正东,聂丽雯.“双循环”发展格局下测度开放式创新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3,44(04):496-503.
[25]王文,郭彬.政策支持视角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演化博弈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4,45(01):60-67.
(责任编辑:王强)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3R016);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JZ078);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24RKYJ0053)
作者简介:陈敏灵(1975—),男,重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创新与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