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演变
2024-11-29叶艳艳
《当代中国学刊》第33卷第146期,刊载了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沈大伟的文章,题为《美国当代中国研究的演变》。
沈大伟指出,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说,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主要是某种“回应性”领域,即它试图回应中国所发生的事件、回应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及变化、回应美国国内政治、回应中美双边关系、回应世界大事(如冷战、越战、苏东巨变等);第二,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对其研究对象有重大影响,由此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美国的中国研究者并不将中国及其政治体制完全视为自成一格,而是用关乎其他社会和体制的研究成果来观照中国,这就使得该领域长期以来是概念和理论的“借用者”而非“产出者”;第三,美国国内的政治气候,对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有着真切的影响,比如大家熟知的“麦卡锡主义”时期;第四,与之相应,中美关系也对该领域有着现实的影响;最后,该领域还受到世界大事和全球格局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最近这些年,“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的相关影响随处可见。
从历时性角度来说,美国的当代中国研究大概可以做如下代际区分:第一代研究主要在1950至1960年代涌现,其焦点在于政党—国家及其机构、领导人和意识形态,推测未来趋势,这也就造成了这一代研究的精英倾向,及其对机构、纪律和意识形态的强调。第二代研究主要在1960至1970年代涌现,其焦点开始从政府高层向社会层面转移,而此一时期中国的第三世界全球构想、中苏分裂以及人民军队也吸引了众多研究的目光。第三代研究涌现于1980年代,此一时期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中国的变化对学者的影响,一方面是改革开放为外国学者提供了广泛的实地调研的机会,学者们由此通过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展开研究,并对决策过程、特定社会部门等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第四代研究涌现于1990年代,此一时期,哈贝马斯的名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被翻译成英文,由此也开启了研究者借用该理论解释中国的风潮,同时,这一代研究也更加聚焦中国国内政治和“国家能力”问题,以及中国对外关系的多样性,由此呈现出来的当代中国形象也就更加多样、复杂并充满异质性。第五代研究涌现于21世纪的头十年,这一代研究广泛关注中国社会的各类问题,其特点之一,就是研究者精熟概念和理论,但却倾向于将中国视为检验在别处生成的假设、方法论、洞见和发现的“实验室”。第六代研究从21世纪第二个十年延续至今,其研究焦点、研究方法、价值取向等,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