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的小凡,勇敢“不凡”

2024-11-27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平日里,教师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聚焦于两个端点。一端是“造事”的学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突发事件使得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另一端是“造势”的学生,他们总是能在各种活动中吸人眼球,赢得同学的掌声。而在两端中间,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就像默默发芽的种子,安静不惹事,内敛不张扬。小凡就是其中一个。

小凡坐在第一排。课堂上,他有的时候抬头认真听讲,有的时候低头忙自己的事情,偶尔也会跟旁边的小伙伴用眼神交流、传纸条。这些课堂中的“小动作”我们都经历过,它是伙伴之间显现友谊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这些“小事”,我通常都会带着抑制的微笑,看着他们,停顿几秒,他们会马上调整坐姿,做出认真听讲的样子。下课后,小凡的两个好朋友总是会走到他身旁,跟他分享周末去哪里玩了、游戏又增加了什么装备。小凡认真地听着,有的时候还会笑出声,很开心的样子。两个好朋友都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很喜欢小凡,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摸小凡的头。小凡脸上露出略微尴尬的笑,微微泛起红晕。就在那时,他的眼神与我相遇,好像在说,被朋友这样摸头有些尴尬。但实际上,小凡不好意思拒绝朋友无意识中过于“亲昵”的举动,也没有找我诉说过这个烦恼。我注意到了这件微妙的小事,提醒两位好友:“摸头是爸爸妈妈小时候对你们爱的举动。”他们马上就领会了,尴尬地笑着挠挠头。

新学期,小凡长高了,也变得有点沉默了。中午吃完饭,他就趴在桌上,琢磨他的三体打印机,在纸上写写画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像以前那样,跟他的小伙伴来找老师聊天。两个小伙伴出现在他桌旁的频率大大减少。有一天,我叫小凡回答问题。他惊地一下站了起来,然后双手快速拿起作业本,眼神慌乱,脸上红一块白一块,等了几秒,才磕磕巴巴地说出一句话。我以为他是因为溜号被老师发现了过于紧张。谁知,之后每次他回答问题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使他在认真听讲。有时候,他很着急,感觉大脑中的想法已经到了嘴边,但就是找不到对应的词,紧接着就会发出一阵颤抖的“鹅鹅鹅”声,引得全班哈哈大笑。小凡低下头,看着桌面,不再言语。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在某个时期自己好像也出现过“磕巴”的情形,心里越是在乎别人怎么看、越是被别人注意到,就越“磕巴”。那一刻,我无比后悔。我害怕他再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了,害怕再也不能叫他回答问题了。下课后,我走到小凡身边,试探性地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没事的小凡,老师等你,不着急。”他点了点头,但始终没有抬头。虽然安慰小凡不要在意,但其实我明白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范围。看着低头整理课桌的他,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那把丢失的钥匙。

一天午饭后,我来到班里,假装找小凡的两个小伙伴跟我去改错,详细询问了小凡的情况。根据两位好友的描述,小凡在假期里很少跟他们联系,都是他们主动找他,但也很少能找到他。以前,他们周末还会约着一起打篮球、玩游戏。居家学习后,小凡就很少出门了。听到“居家学习”四个字,我突然想起来,小凡那段时间时常关着摄像头,叫他回答问题,总是没有声音。小凡平日在班里“乖孩子”的表现,让我高估了他的自律能力,以为是网络问题,没有太在意。现在想来,确实是疏忽了。“那他都在忙些什么呢?”“老师,小凡一直在研究他的三体打印机。线上一直找不到他,放假后,我们就去他家里找他,看到了他家里的那台打印机。他还给我们展示了打印出来的模型。”下班后,我拨通了小凡妈妈的电话。妈妈说,她平常上班很忙,很晚才能回家,小凡的爸爸常年驻守在外地,小凡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家,奶奶会来家里给他做饭。简单的几句话勾勒出小凡的生活日常,也解释了现在的“反常”。我似乎理解了小凡为什么做一件事可以那么专注和投入,理解了他为什么不能像以前那样跟朋友说笑、跟老师顺畅交流。爸爸的这份高科技礼物给小凡带来了惊喜与兴奋,他把这份来自远方的爱紧紧地抱在了怀里。居家学习没有朋友在身边,他把自己与打印机还有爸爸的爱放进了城堡。城堡里,没有语言,没有同伴,没有交流。

厘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不再顾虑重重,也大概知道了要怎么做。课堂上,我还是会叫小凡回答问题,但是我不会在大家哈哈大笑的时候严肃制止,因为这样只会让他跟同学们更加疏远。我耐心地等待。“当他艰难地爬上那棵大树。”他终于抓到了想要的词,磕巴着回答完问题。我对他竖起大拇指:“非常棒。”渐渐地,小凡听到同学们哈哈大笑不再面红耳赤地低下头,他的眼神忙着追寻黑板上粉笔的足迹,时不时地在本子上飞速地移动,他开始习惯自己的这项能让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的“特异功能”。见小凡不再害怕,不再纠结自己的“磕巴”,我知道他内心已经接纳了自己。

有一回,我照常请小凡回答问题,他还是“磕巴”,但发出的是思考的声音“呃……”,而不是局促紧张的“鹅鹅鹅”了。“哈哈哈”的声音少了,学生们都在等他。看大家这么认真,我临时起意,追加了一个讨论:“同学们,老师考你们一个问题,语言和思维哪个更重要?”一阵七嘴八舌后,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语言更重要,不然就不能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跟别人交流;有的学生说,思维更重要,因为思维快代表聪明,而且思维训练要比语言难得多。“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而且论据充分。其实,思维和语言就像双胞胎一样,是互相联结的。当逻辑思维高速运转,语言跟不上,观点就得不到表达;当语言像高速列车一样快,逻辑思维没跟上,说的话就是杂乱无章的。只有这对双胞胎肩并肩一起前行,我们才能心无旁骛、畅通无阻地发展自己的潜能。”看着大家都歪着小脑袋消化思考,我又问道:“怎么做才能让思维与语言并驾齐驱呢?”当小凡被邀请作为思维快的代表跟大家分享时,他露出了惊喜又含蓄的笑容。

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阅读”两个字:“阅读时,我们游走在作者的思维里,通过作者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沉浸在作者的思想里,借助作者的语言更新自己的表达方式。从一个巨人的肩膀走到另一个巨人的肩膀,我们才能看到巨人看到的辽阔世界,才能从智者的语言中找到契合我们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准确读懂他人。”一段时间里,班级里看课外读物的学生多了起来,一心钻研“高科技”的小凡也津津有味地看起了课外读物,有时他还会走到小伙伴身边跟他们分享书中的人物与故事,笑得很开心。阳光洒在小凡脸上,金灿灿的。

夏天到了,校园里的月季开了。放眼望去,红的、粉的、紫的,在轻盈的微风吹拂下,沁人心脾。竹子成群结队地在阳光下挥舞着小胳膊,摇晃着它们笔直的身躯。看着黑板上的英语课文背诵作业,再看看窗外的美好,何不趁机带学生去跟夏天合影呢?是时候带学生离开沉闷的教室,去捕捉夏日里大自然的美妙与欢快了。话音未落,学生们兴奋激动的声音就溢出了教室。交代完注意事项,我们静悄悄地沿着楼梯来到了校园西侧的林荫处。凉爽中夹带一丝热气的风拂过,大家三两成群地说说笑笑,手里拿着书,满心欢喜地望着盛开的鲜花与嫩绿的青草。在我的提议下,学生们分成小组,先找到最想拍摄的地方进行踩点,确定准确流畅演绎课文的人选,准备好的小组就来找我进行拍摄。我们在竹林边、林荫大道、月季花墙都留下了欢声笑语 。

最后,我们来到了英语角,一个最有难度与挑战性的角落。环顾了一周,有几名学生想尝试,但又嬉笑着推让。就在大家犹豫的时候,小凡举起了手:“老师,我先来吧。”那段时间,英语课上的小凡是最自信的,聚精会神、认真思考,知道自己可能会“磕巴”,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举手回答问题。有一次,讲到打印机的英文名称,小凡向右微微扬起脑袋,脱口而出:“Printer。”“对,非常棒!听说我们小凡有一个非常高科技的printer,能打印一个赵老师不,这样我就有分身术加72变了。”小凡看着我,在大家的“哈哈哈”中得意地笑了。跟小凡互动的学生渐渐多了起来,他还经常帮助班里英语不太好的同学。于是,我邀请小凡当英语课代表,他欣然同意了。现在,小凡又勇敢地站了出来。我按照角色给他安排了一个女生搭档。看着摄像头前的他们,我还在想后期剪辑处理一下“磕巴”的地方。没想到小凡一开口,只在刚开始的几句话中有些卡顿,后面非常流畅。我心中暗喜,开始升级要求:两位演员需要再走近一些,对话演绎一定要有眼神交流。刚开始,他们相视一看就会笑场,害羞而又紧张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那是青春期才有的乐趣。“咔”了几回,整体已经非常顺利,就差第一句话里的卡顿。眼看分针马上指向3,我赶忙提醒小凡和他的搭档,就要下午自习了,咱们只能拍一次。大家也感受到了时间的紧张,举起胳膊,握紧拳头,为他们加油打气。点击拍摄前,我抬起头坚定地看着他们:“课文你们已经十分熟练了,现在只需要做一件事,放轻松,就像聊天一样,安心地让脑海中的语言流动起来。”在大家的屏声静气中,我看到小凡在眼看要卡壳的时候手握成拳头、用力顿了一下,终于两个词像索桥的两半在下行中够到了彼此,平稳悬浮在河流上。小凡流畅准确、没有任何卡顿地完成了课本剧。大家看着他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小凡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低头看看自己的鞋子,然后抬起头笑了。在大家的掌声与欢呼中,我们结束了拍摄。那天,我看到了小凡勇敢成长的步伐。

每个班里都会有小凡这样的学生,不惹事,不喧哗,不争不闹,他们是班级里的大多数。他们非常懂事,很少对老师、爸爸妈妈、朋友提要求、博关注。在他们的内心里面,往往还有一个更加丰盈细腻的小世界,里面珍藏着他们在乎的人和事。当他们过于沉醉在这小小世界里时,容易偏离我们共同的航道。这也是我写下这个故事的初衷:大海上,有的小船目标明确,一路前行;有的小船离航太明显,很快就能被带回正确的航道;还有一部分小船漂浮在航道的周围,不留心观察就无法察觉。给他们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爱与支持、阳光雨露,未来,他们定能挂云帆,行千里!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分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