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路径

2024-11-27尹爱芳彭学彬

中国教师 2024年11期

思辨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所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而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在阅读中能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辩证思维,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对文章内容的讲解上,忽视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阅读中思辨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等方式增强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教”为中心,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情况,而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1]。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很难从本质上掌握知识要点和核心内容,这就导致初中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语文阅读教学以其丰富的文本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说思结合—促进理性成长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的情感美时,使学生的言语获得理性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理性觉醒”阶段,同时也是一种“半梦半醒”阶段,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梦”,不让学生的感性之梦被打破,同时要引导其逐步成熟,逐步养成理性思考能力[3]。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不仅关注文本的表面信息,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做到理性思考。

“说”是思维的外显,是检验思维深度与广度的有效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说与思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说中思,在思中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见解和疑问。通过口头表达,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从同伴的反馈中汲取新的思考角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此外,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在教授《白杨礼赞》一文时,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荒凉高原上挺立的白杨树图片,或播放一段描绘黄土高原壮丽景象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片看似单调的高原上,白杨树为何能如此引人注目?它象征着什么?”这样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初步思考文本的主题和象征意义。阅读阶段:在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关注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描述,思考作者为何用“力争上游”“伟岸”“正直”等词语来形容它,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如白杨树与楠木的对比,以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的相似性,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讨论阶段:阅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你从白杨树的形象中学到了哪些品质”,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倾听其他同学的见解,从而拓宽思维视野,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思辨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可以提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如“有人认为白杨树的形象过于理想化,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总结阶段: 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所象征的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的精神品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个人经历相结合,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提升思辨能力。

二、引发质疑—促进批判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独立的见解和判断。批判阅读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作者的观点,还需要识别潜在的偏见和逻辑漏洞。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盲目接受文本中的信息或观点,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质疑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疑问,也可以是对作者观点的挑战,甚至是对自己原有认知的反思。通过质疑,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

以《醉翁亭记》为例,这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情感的经典散文。导入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巧妙的问题设疑,激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提问:“‘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触及文章的核心,既是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又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阅读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边读边思,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质疑:“欧阳修为何自称‘醉翁’?他是否真的醉于酒?”或者“文章中多次提到山水之乐,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这些问题都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挖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讨论阶段: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解答疑问。深化阶段: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你认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乐观态度是否过于理想化?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态度是否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框架,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视角去审视文本传达的核心思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外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结阶段: 教师应肯定学生在质疑和讨论中的表现,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在思辨能力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三、突破原知—感受文本魅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阅读知识,进而让学生感受文本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能够被选入教科书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在选材和语言表现方面都有着深厚文字造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不同的句子结构、不同的遣词造句,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不同的,都有独有的魅力,教师要集中精力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认知,去感受其中的特殊魅力[4]。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地利用寓言故事具有较强情境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游戏的空间,让其能够在该空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在重现情节的过程中,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之中,感受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教授《三顾茅庐》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扮演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以扮演刘备、诸葛亮的两名学生为主角,其他同学扮演关羽、张飞等角色,让学生按照剧情的情节进行创作,并对台词进行相应的改编。在表演中,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学生要注重动作的流畅、协调,并要全身心地投入演出中。在演出中,学生可以更加直接地理解《三顾茅庐》故事中的道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无论办什么事情,想要成功都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渴求贤能需要以礼相待、知人善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从而为初中生日后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打下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善于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提高初中生阅读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贤,华昊南,叶锋.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老王》为例[J].汉字文化,2023(23):120-122.

[2] 李雪静.开展项目式学习,推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以《论语》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0):37-39.

[3] 丁焕.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先人胸襟”主题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5):28-30.

[4] 池春红.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促进深度学习——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亚太教育,2022(21):91-94.

(作者单位:1.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卞桥镇初级中学;2.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思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